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

  • 由 麟開祥趾 發表于 垂釣
  • 2021-10-21
簡介,孔子還說:“情慾信,辭欲巧

什麼辭而什麼

子曰:“辭達而已矣。”朱熹註解: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達,有練達的意思,就是簡潔達意。簡而不達,則難以說明事理;達而不簡,則是浪費別人時間。朱熹《集註》說:“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對於公文,要做到言簡意賅,不可繁冗噦嗦,文過飾非。但對於別的文體,還是要講究表現手法和修辭的。

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

譬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後兩句已經達意了,為什麼還要前兩句呢?其實這是詩的起興手法。又如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難道你會認為孔子是研究樹木的學者嗎? 如果不知道這是比喻,就會不知所云。 聯合國同一檔案不同語言的文字,漢語文字是最薄的(即使是現代漢語的文字也是最薄的),這不但說明漢語言簡意賅,而且這和歷來提倡“惜墨如金”的文風是息息相關的。

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

劉寶楠註解說,文辭是為了說事,事背後有實,叫事實。說事實,用事實說話,不要文辭富麗,超過了事實,只要表達到位就可以了。前面孔子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勝文則野”,如果你的質超過了文,質有餘而文不足,那就跟鄉野之人一樣,不能服人,別人不會跟從你。“文勝質則史”,如果你的文超過了你的質,花樣文章很多,本質修養能力沒有,那就跟掌文書的史官一樣,文采飛揚,但沒有自己的東西。所以君子文質彬彬,文和質剛好般配。

《儀禮 聘禮》寫道:“辭無常,孫而說。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主公派出一個使者,使者是受命不受辭,告訴你使命,並不一字一句告訴你怎麼說,這叫“辭無常”,你到了那兒自己考慮怎麼說。 怎麼說呢,首先是態度,“孫而說”,“孫”,是遜,謙遜,也有人解為“順”,通順,還有人解釋成“通遜”,都在裡面了。說,通“悅”,言辭順達,謙遜,讓人舒服。辭多則史,這裡又提到“史”。“史”,是史官,喜歡賣弄文辭,又比較浮誇。還有一層意思,史官是以書面語書寫,不是口語,所以說“言多則史”,也有點像現在說的“不說人話”的意思。少則不達,話太少,又不足以表達意思。所以辭苟足以達,剛好夠表達意思,就夠了。義之至也,多一字就太囉嗦,少一字又沒說清楚,這就是極致。

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

本章楊伯峻先生理解為孔子說:“言辭,足以達意便罷了。”“辭達”可以和“文勝質則史”相參照。過於浮華的詞藻,是孔子所不同意的。

清末一位翻譯大師嚴復,翻譯赫胥黎《天演論》的時候,在“譯例言”的開頭說:“譯事三難:信、達、雅。”。信,要求書面寫的與心裡想的一致;達,要求除自己以外,一切看到的人(受者)一見就覺得明白易曉,並且感知的內容與傳者心裡想的一致。文辭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內容,而自己的思想內容又在文章中得到準確的表述。達到“辭達”這個要求,首先必須在“內容”上下功夫,然後才是表達上的斟酌。因為只有在內容充實的情況下,我們才有必要談論和考慮形式的問題,那種從形式技巧入手學習寫作或進行寫作的做法,純屬勞而無功之舉,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孔子還說:“情慾信,辭欲巧。”即感情要真摯,這是指作者寫文章的初衷和內容;措詞要巧妙,這是對讀者的負責精神的表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