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舊時瀘州印記:瀘州清代接官廳,看封建社會的官場禮儀

  • 由 江陽沽酒客 發表于 垂釣
  • 2021-10-20
簡介為便於接待省以上的官員,瀘州州官在小市寶蓮街的街尾處,修建了接官廳

大貳牌的起源是在哪裡

舊時瀘州印記:瀘州清代接官廳,看封建社會的官場禮儀

對於一座城市來說,老街是其成長髮展印記,也是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對於瀘州小市人來說,寶蓮街,是一個無人不知的存在,承載著很多小市人的記憶。寶蓮街還有個名字叫太平街。曾經店鋪林立的街道如今卻異常平靜。江陽沽酒客今天不說寶蓮街,之所以要提到它是因為跟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有關,瀘州封建時代的接官廳。

地處川黔滇渝交界處,瀘州自古即是西南要塞。瀘州小市的寶蓮街曾是上行成都下走重慶的必經之路,也是茶馬古道的重要一段。寶蓮街表明瀘州是一個山城,它的背後是五峰山,溪水從溝裡緩緩流過注入沱江,街上的民居都是依山而建;同時又表明瀘州是一個江城。

舊時瀘州印記:瀘州清代接官廳,看封建社會的官場禮儀

寶蓮街連著小市東頭的轉角店,穿過街巷就能看到長江沱江交匯處的寬闊水域,江邊的碼頭曾經繁華一時。 這條街古老得很,早在宋元時期就有了。那時不叫寶蓮街,寶蓮街是明萬曆朝才得名的。其時,州人王藩臣(進士及第)衣錦還鄉後建鎖江白塔於江濱處,又捐宅為寺,塑佛為祭,藏經若干,香火旺盛。

據《江陽志》載:佛像開光之日,有高僧來寺作法,頓時蓮座生輝,州人無不神奇之。故得名寶蓮寺,而街也順理成章得名寶蓮街矣。咸豐二年,州官李世彬修茸寶蓮寺,在碑記中記述了寶蓮寺的來歷,也為寶蓮街的成因、歷史、文化提供了佐證。

舊時瀘州印記:瀘州清代接官廳,看封建社會的官場禮儀

沿寶蓮街一路下來分佈著好幾個釀酒作坊,如裕厚祥、永生祥、醇豐遠等上百年的老窖池。依靠茶馬古道的便利交通,好酒自然不缺銷路。

不僅是酒。明清時期,瀘州水運發達,各地商人云集小市,在碼頭上僱船運貨。朝廷又在小市建了儲鹽的官倉,改川鹽民運為官運,州官為了迎送朝廷巡查的官員,便在寶蓮街建了一個接官廳(也有人說叫接官亭)。如今街上的老人雖不知茶馬古道,但都說這是當年迎接上級官員的地方。

當年,街上店鋪一家挨一家,都是木板房、木門窗、一樓一底,樓上住家,底層前廳做生意,後屋堆放物品。川滇公路修通後,汽車運輸替代了肩挑馬馱,寶蓮街的繁華也漸次落幕。

舊時瀘州印記:瀘州清代接官廳,看封建社會的官場禮儀

追溯到清乾隆年間,瀘州是四川省直隸州。當時沒有公路,州縣到省城全是石板鋪成的古道。省道6——8市尺,縣道4——6市尺。用於飛報軍情、郵政投遞信件、運送物資等。為便於接待省以上的官員,瀘州州官在小市寶蓮街的街尾處,修建了接官廳。

據記載:廳是一正兩環,前廳大門,有八根紅柱;正廳建有5間房屋,大的間是接待廳,其餘4間是休息室和更衣室;兩側環廳是轎伕室。均為土木結構,建築精緻,房高10——12米。中間是天井,約50——60平方米。天井到正廳是九步大石梯。接官廳總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

在接官廳大門外黃葛樹旁,豎有一通石碑可能是記載修建接官廳的情況,後因風化,無法辦認。據說下面路口還有光緒年間豎的一塊石碑,刻著“還我河山”四個大字,1938年(民國27年)修築瀘隆公路被毀。

舊時瀘州印記:瀘州清代接官廳,看封建社會的官場禮儀

另外,當時瀘州州官還在關口迎棚山頂建有土木結構、一樓一底的禮炮臺。當省以上官員來瀘、到了車墊子頭堂(現安寧鎮市場處),州官就要到接官廳等候迎接;到了王道坪(現收費站),關口禮炮臺即放禮炮三響,表示歡迎,州官及僚屬聽到炮聲,就到接官廳外古道上列隊迎接。

來瀘官員到街口下轎走路,迎接到廳內休息、喝茶、更衣後,在州官的陪同下,穿過寶蓮街到小市鹽關上碼頭,乘船過沱江在水神廟碼頭上岸,經大河街、孝義路、仁和路、慈善路、大十字、鐘鼓樓到達瀘州衙門(後為省公安學院現在是鼓樓世家)。

舊時瀘州印記:瀘州清代接官廳,看封建社會的官場禮儀

到了民國時期這種接官禮節逐漸廢除。尤其是1938年,瀘隆公路通車後,政府官員坐轎改為坐車,徹底終止了這制度。接官廳由廖興發改建為生產大貳牌。解放後政府不準生產賭具,廖興發被評為工商兼地主,沒收了他的房屋和財產,作為公房至今。

如今寶蓮街進行入了改造,不知道這個還會不會復原出來,反正也只是歷史的記錄,舊瀘州的記憶罷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