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道德經》十四章

  • 由 無用888 發表于 垂釣
  • 2021-10-16
簡介我感覺這句話是個倒裝呀,難道不應該是先“知古始,是謂道紀”,而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呀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是什麼意思

間歇性咳嗽,不咳嗽的時候什麼事兒沒有,咳嗽的時候感覺肺要給咳出來了,這麼敏感的時候非得給我這麼低調的人上這麼重的眼藥水。

今天背到《道德經》第十四章了。網上版本眾多,細微之處略有不同,每次靠眼緣隨便選一版來看。背的目的,我不曾思考,解釋也只是為了讓自己背起來更容易一些,至於是否有道理可言,不做追究。

原文: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 jie二聲],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 jiao四聲],其下不昧,繩繩[ min三聲]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夷”,我一見到這個字,腦海裡蹦出來的第一個詞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這裡的“夷”是指外國或外國人。比較常見的相關片語還有“化險為夷(平坦、平安之意)”、“夷(破壞建築物之意)為平地”等等,這麼看來,“夷”的意思還真不少。其實它的本義是東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對對東部各民族的統稱,後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那麼“視而不見名曰夷”中的 “夷”是什麼意思呢?

前三句用我們的大白話說就是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那麼什麼樣的東西才看不到呢,透明的?透明的東西,比如玻璃,我們也能看到呀?那是什麼呢?我想到《心經》裡的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什麼,空就是無啊,無是什麼?無名萬物之始啊。所以我個人覺得這裡的“夷”、“希”、“微”都是“無”的意思,正因為“無”,所以人沒辦法透過感官去獲得認知。“道”它本身就是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的呀。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致”我覺得在這裡有“底、究竟”的意思,“致詰”就是打破砂鍋問到底,整句話就是說對這三者你們不要追問到底,沒有人能給你解釋清楚,這就又回到了“道可道,非常道”。既然解釋不清楚,那麼就看作是一種物質。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之前背過的“常有欲以觀其徼”,已經知道“徼”是“邊界”的意思;“昧”這個字太形象了,“日”是太陽,“未”就是沒有啊,你看太陽都沒了,自然就幽暗了、隱藏了(比如拾金不昧),再往下引申就可以解釋為糊塗、不明白(比如愚昧無知)。聯絡上句是說它的上面沒有邊界,那麼“其下不昧”就是說它的下面也沒有隱藏起來,沒有到一個地方就突然消失了,而是一望無際的;“繩繩”是連線不斷的意思。整句話還是在形容“道“的無形,上下都沒有邊際,連綿不絕沒辦法形容出來,又迴歸到”無“這個狀態。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會看到一個人,似曾相識卻又叫不上名字,我會說恍惚了,感覺她是XXX。恍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隱約,但又不確定。這裡的“惚恍”就是混沌不分、隱約不清的意思,”道“沒有形狀,沒有體現一個具體物體的形象,所以說它惚恍的。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句話讓我想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句詩。(唐代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就是說你迎面朝著它,你看不到它開始,你跟著它,你也看不到它的結尾,漫無邊際和邊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有”是什麼?前面背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就是具體有形的事物。整句話是說如果你能掌握“道”,那麼你就能駕馭現存的所有事物;能理解“道”的起源、初始,就能掌握“道”的規律。我感覺這句話是個倒裝呀,難道不應該是先“知古始,是謂道紀”,而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呀。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