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中醫學:“久病必有瘀”,如何來正確理解

  • 由 太陽說易 發表于 垂釣
  • 2021-09-08
簡介“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如何正確理解離經之血,或受寒血液凝滯,以及老年人因元氣的推動功能減退,從而導致血瘀,若血瘀日久,阻礙氣的執行不暢,同樣也可引起氣滯,惡性迴圈,氣滯後,若不加緊治療,則血瘀更厲害

痰氣瘀滯是什麼意思

人體中的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和血的形成,都源於水谷精微和腎經,兩者都又是生命活動的物資基礎,它們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故《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即簡單地概括了氣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別。但是,中醫學認為,氣和血之間,“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可生血,也可行血,又可攝血。

中醫學:“久病必有瘀”,如何來正確理解

掌握了中醫學的“臟腑相合”關係,指導治療及其重要

我們前面講過,氣是活力很強的精微物資,對血液,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洩等,均有推動和激發的作用,人體的血,屬陰而主靜,血液不能自行,它的循行有賴於氣的推動,肺氣的宣釋出散,肝氣的疏洩調節。因此,若人體的氣不足,氣的執行不暢,則推動無力,血行遲緩,甚則形成血瘀,這就是中醫學上所說的“氣滯血瘀”。

中醫學:“久病必有瘀”,如何來正確理解

中醫治療尿濁證,分型辨證是關鍵

氣滯血瘀的病因一般多先由氣的執行不暢,然後引起血液的執行瘀滯,是先有氣滯,由氣滯而導致血瘀,也可由離經之血,或受寒血液凝滯等,導致瘀血阻滯,影響到氣的執行,這就是先有瘀血,由瘀血導致氣滯,也可因閃挫等損傷而氣滯與血瘀同時形成。

中醫學:“久病必有瘀”,如何來正確理解

消化系疾病,以及心腎疾病,張仲景的這個方劑療效可靠

由情志不舒,情志抑鬱,導致氣機不暢而產生瘀滯是最常見的,人的情志變化與肝有關,而肝是人體貯藏和調節血量的重要臟器,肝陽,肝氣主氣機的疏洩和調達,能調節情志的抑鬱和亢奮,同時情志內傷又最容易導致肝的疏洩失常,從而導致氣機的阻滯,形成血瘀。故《血證論》說:“氣結則血凝”。此血瘀多與肝的功能異常有關,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胸脅脹滿,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等。

中醫學:“久病必有瘀”,如何來正確理解

“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如何正確理解

離經之血,或受寒血液凝滯,以及老年人因元氣的推動功能減退,從而導致血瘀,若血瘀日久,阻礙氣的執行不暢,同樣也可引起氣滯,惡性迴圈,氣滯後,若不加緊治療,則血瘀更厲害。故《壽世保元》說:“……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

中醫學:“久病必有瘀”,如何來正確理解

榮衛氣痞澀,三焦不調,並因飲水多,停積而成痰飲

臨床上有氣滯血瘀引起的病症很多,如胸痺心痛,胃脘疼痛,兩脅作痛,臌脹,積聚,婦女可見月經閉止,或痛經,經色紫暗有塊等。一般多有兩脅脹痛,噯氣嘆息,心煩易怒,面色黯黑,色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症狀。氣滯血瘀的患者宜用行氣、活血的藥物來疏通氣血,達到“以通為補”的目的,若有情緒抑鬱,應以心理疏導為主,配合疏肝理氣解鬱藥物來治療。可選用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失笑散等方劑合方或加減藥物來治療。

中醫學:“久病必有瘀”,如何來正確理解

《黃帝內經》:“五氣化火”,“壯火食氣”如何正確理解

總之,氣滯血瘀症是氣機阻滯而導致的血行瘀阻,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襲引起肝氣久鬱不解所致,氣滯血瘀是許多疾病的發病基礎,也是許多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有“久病必有瘀”的說法。故對於天長日久得病人,在治療其主病的過程中,也要適當新增補氣行氣活血的藥物,來輔助治療。患有氣滯血瘀的證候,要及時治療,以免後患。

中醫學:“久病必有瘀”,如何來正確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