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歷史小故事,秀民冊,相在爾室

  • 由 李娟琴聊天下 發表于 垂釣
  • 2021-08-28
簡介”荊某問:“科第中的人都沒有實學嗎

鋒稜頓減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李娟琴,今天給大家帶來歷史小故事

秀民冊

相傳清代的丹陽有一位姓荊的,他參加童試。做夢來到一座廟中,堂上坐著一位帝王打扮的人,臺階下有一群官員手捧薄冊侍立,形貌都很魁梧。荊某指著簿冊問他們,這是什麼。回答說是科舉考試錄取者的名冊。荊某很高興地說:“請給我查一查。”官吏說:“行。”荊某向來自認為能考取甲等,所以先請查鼎甲冊,但查遍了都沒有荊某的名字。又查進士、孝廉冊,也是榜上無名。荊某頓然面色蒼白。一個官吏說:“可能在明經、秀才冊吧。”查遍了,還是沒有荊某的名字。荊某大笑說:“這肯定是胡編亂造的。憑我的文才,在天下數一數二,還擔心不能考取一個秀才嗎?”說完就要把冊子撕碎。那官吏說:“不要發怒,還有秀民冊可查。秀民都是有文才而命中無祿的。世人看重翩甲,天上卻以秀民為第一。

歷史小故事,秀民冊,相在爾室

這個冊子由宣明王掌管,你可以向他請求查閱。”宣明王從案上拿出一本冊子,白玉冊頁,用黃金絲線裝訂。開啟第一頁,第一名就是荊某。看了冊子後,荊某大哭。宣明王笑道:“你怎麼這樣痴。你能數出從古到今的幾個狀元和主試?韓愈的孫兒韓衰中過狀元,而人們只知道韓愈,不知道有個韓衰。羅隱一輩子沒考過科舉,但至今人們還知道他。你應當回去鑽研實學。”荊某問:“科第中的人都沒有實學嗎?”宣明王說:“既有文才,又有文福的人,每代也不過幾個,像韓愈、白居易、歐陽修、蘇軾等人就是。他們的姓名記在紫瓊宮,更沒有你的份了。”荊某無以對答。宣明王拂衣起身,高聲念道:。科場上的名第微不足道,不值得羨慕,地位高貴而能留下姓名的,從古到今能有幾人。”荊某夢醒,心中不樂,最後還是沒能考上。

歷史小故事,秀民冊,相在爾室

丹陽荊某,應童子試。夢至一廟,上坐王者,階前諸吏捧冊立,儀狀甚偉。荊指冊詢吏何物,答曰:“科甲冊。”荊欣然曰:“為我一查。”吏曰:“可。”荊生平以鼎元自負,首諸鼎甲冊,遍閱無名。複查進士孝康冊,皆無名。不覺變色。一吏雲:“或在明經秀才冊乎?”遇查亦無。荊大笑曰:“此妄耳。以某文學,可魁天下,何患不得一秀才!”欲碎其冊。吏曰:“勿怒。尚有秀民冊可查。秀民者,皆有文而無襪者也。人間以鼎甲為第一,天上以秀民為第一。北冊為宣明王所掌,君可向王請之。”如其言,王於案上出一冊,黃金絲穿白玉樣,啟第一頁,第一名即丹陽荊某。荊大哭。王笑曰:“汝何痴也。汝試數從古有幾個名狀元、名主試乎?林文公孫衷中狀元,人但知緯文公,不知有衷。歲陳終身不第,至今人知有歲德。汝當歸而求之實學可耳。”問。“科第中皆無實學乎?”王曰:“既有文才,又有文福,一代不過教人,如韓、白、歐、蘇是也。此其姓名別在紫瓊宮上,與汝尤無分也。”荊未時。王拂衣起,高吟曰:“一第區區何足美,責人傳者古無多。”荊驚聯,快快,卒不第一終。

歷史小故事,秀民冊,相在爾室

相在爾室

北村人鄭蘇仙,有一天夢見來到地府,看見閻羅王正在點錄鬼囚。鄭蘇仙看見鄰村的一位老太太來到殷前,閻羅王恭敬地向她拱手致禮,又賞她坐下喝茶,然後命鬼府官吏把她送到一個好人家去投生。鄭蘇仙悄悄地問地府官吏:“這個農家老婦人有什麼功德?”那官吏說:“這老太大一生沒有損人利己的心。利己之心,就是賢士大夫也難免。利己就一定會損人,種種機巧就由此而產生,種種罪惡也因此而造成,甚至遺奧萬年,流毒四海,都是利己這一念頭的危害。這個老太大能自己剋制私心,就是讀書講學的儒士,比起她來也要感到慚愧,間羅王才對她特別禮敬,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鄭蘇仙向來很會譽自己打算,聽了這話後不禁心中譽惕而酸來。

鄭蘇仙又說,這老人未到之前,有個身穿官服的人昂若頭走進閹羅殿,他自稱生平無論在哪裡做官,只喝別人一杯水,如今死了,就是面對鬼神也心中無愧。閻羅王嘲笑地說:“設裡宮員以管理民眾,即使是驛臣,闊官那樣的小吏,也有是非利弊要處理。如果不要錢就是好官,那麼在公堂上樹個木偶,連水都不要喝,不是比你更好嗎?”這官員又辯解說:“我雖然沒有功勞,但也沒有罪過。”何羅王說:“你一生處處只求保全自己。有某某等幾個案子,你因為避嫌疑而不敢出來說話,這不是愧對人民嗎?又有某某等幾件事,你因為怕煩嫌重而不做,這不是有負於國家嗎?三年考察政績是什麼意思了沒有功就是有罪過。”這官員頓時覺得渾身不自在,進成時的鋒芒立刻減去了許多。閻羅看著他的樣子,笑著說:“我只是責怪你傲氣太重。平心而論,你還算得上三四等的好官,來世還可享受爵祿。”於是將他送往轉輪王。

歷史小故事,秀民冊,相在爾室

看這兩件事就可以知道,人心中的一點隱私,克神都能看到,就是賢人的一點自私的念頭,也不能逃過責備。《詩經》中說“相在爾室”,確實是這樣啊!“相在爾室”,出自詩經《大雅·抑》,意思與民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相似。

北村鄭蘇仙,一日夢至冥府,見閣羅王方錄囚。有鄰村一姐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賜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處。鄭私叩冥吏曰:“此農家老婦,有何功德?”冥吏日:“是攝一生無利己損人心。夫利己之心,雖賢士大夫或不免。然利己者必損人,種種機械,因是而生,種種冤愆,因是而造,甚至貽史萬年,流毒四海,皆此一念為害也。此一村婦,而能自制其私心,讀書講學之儒,村之多愧色失,何怪王之加禮乎?。鄭素有心計,聞之惕然而客。

鄭又言此攝未至以前,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稱所至但飲一杯水,今無愧鬼神。王喝曰:“設官以治民,下至問官,昔有利井之當理。但不妥錢即為好官,植木偶於堂,並水不飲,不更勝公乎?”官又辯曰:“某雖無功,亦無罪。”王日:“公一生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提而不言,非負民乎?某事某事,畏煩玄而不舉,非負國乎?三載考績之謂何?無功即有罪類!”官大蜡,鋒稜頓減。王徐顧笑曰:“怪公盛氣耳。幹心。後論,要是三四等好官,來生尚不失冠帶。”促命即送轉槍王。

現此二事,知人心微暖,龍神皆得而窺,雖賢者一念之私,亦不兔於責備。“相在爾室”,其信然乎!

歷史小故事,秀民冊,相在爾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