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持之以恆是一種美德--《論語》學習172-173

  • 由 成功有秘訣 發表于 垂釣
  • 2021-08-07
簡介”孔子又說:“善人,我是沒有機會見到了:能夠見到有恆的人,也就不錯了

持之什麼詞語

述而篇第七·二五(172)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錢穆譯】先生說:“聖人,吾是看不到的了,得看到君子就好了。”先生又說:“善人,吾是看不到的了,得看到有恆的人就好了。沒有裝作有,空虛裝作滿足,困約裝作安泰,這所以難乎有恆了。”

【楊伯峻譯】孔子說:“聖人,我不能看見了;能看見君子,就可以了。”又說:“善人,我不能看見了,能看見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本來沒有,卻裝做有;本來空虛,卻裝做充足;本來窮困,卻要豪華,這樣的人便難於保持一定操守了。”

【傅佩榮譯】孔子說:“聖人,我是沒有機會見到了;能夠見到君子,也就不錯了。”孔子又說:“善人,我是沒有機會見到了:能夠見到有恆的人,也就不錯了。明明沒有卻裝作有,明明空虛卻裝作充實,明明窮困卻裝作豪華,要做到有恆,是多麼困難啊!”

恆,持久。斯,就,乃。亡,無。約,困約,窮困。泰,安泰。

我們再來解釋幾個詞語。

聖人,德行至高又能賙濟天下的人。見《論語·雍也28》: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君子,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君子致力於向聖人發展。

善人,與人關愛,致力行善,善行有成的人。

第一段講孔子沒機會見到聖人,說見到君子就不錯了,說明聖人的境界一般人很難達到。古時只有王才可稱為聖人,因為只有他們有了聖德才能廣濟天下、造福百姓。儒家尊堯、舜、禹、周公為聖人,他們都先於孔子,所以孔子說他不曾見得。但他並不因為他沒有見過而放棄人生理想的追求,因此他說能見到君子就不錯了。君子學習不止,就可成為聖人。

第二段他講他沒機會見到善人,說見到有恆的人就不錯了。善人是指行善有成的人,他們不僅行善,而且有恆,這樣的善人幾乎很難找到。但孔子從來都是正面、積極地面對人生,所以他說能見到有恆的人就不錯了,鼓勵學生們在學習上、修為上能持之以恆。接著孔子喟嘆現在的人明明沒有卻裝作有,明明空虛卻裝作充實,明明窮困卻裝作安泰,這樣的人要做到有恆,是多麼困難啊!

孔子先說未見聖人和善人,接著說做到某種程度也不錯,這就是他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知道追求人生理想很艱難,但也不能被困難所嚇倒,循序漸進,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述而篇第七·二六(173)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錢穆譯】先生亦釣魚,但不用長繩系多鉤而釣。先生亦射鳥,但不射停止在巢中之鳥。

【楊伯峻譯】孔子釣魚,不用大繩橫斷流水來取魚;用帶生絲的箭射鳥,不射歸巢的鳥。

【傅佩榮譯】孔子釣魚時,不使用綁著許多鉤子的繩,以附帶生絲的箭射鳥時,不針對在巢中休息的鳥。

綱,大索,這裡指用上面懸掛多鉤的大繩捕魚。弋,用生絲系在箭上的射法。

這一章很有生活氣息了,孔子平常也釣魚和射鳥,但他和別人不同,他有自己的原則,就是釣魚不用大索多鉤,射鳥不射宿在巢中之鳥。說明孔子在做這些時不計較多寡得失,懂得適可而止,就像他做人一樣,什麼都不為過。後來孟子也說“仲尼不為已甚者”,也印證了這一點。

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索與求上看一個人的品行,如果懂得節制、不貪婪,說明他能約束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在《論語·公治長10》中,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有慾望的人很難做到剛正,也很難修養自己。但有修養的人,他們在索取的同時懂得回報,在接受的時候懂得給予,在尋求的時候懂得付出,有一顆恕人之心,憐人之心,對大自然如此,對人也是如此,這樣的品德值得我們每一個學習。海洋的濫捕,森林的濫伐都給我們的資源和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果不能得到遏止,我們的未來將不堪設想,地球將不再給人類機會,我們不要說提高修養了,那時就連自己生存都岌岌可危了。

以身教者從——《論語》學習170-171

《人生路上學〈論語〉》目錄

一點一滴學習、思考、踐行——《論語》學習174-17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