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博愛方言的古漢語傳承之er的探討

  • 由 樂唯 發表于 垂釣
  • 2021-07-03
簡介”當er表示吃喝時,我們博愛人可以說是隨口拈來,不多說了

餌字的含義是什麼

er字在博愛人口中為萬能動詞。吃喝、打扮、批評、打架等等均可用er來表示。一些一時想不起來用哪個詞表達某個意思,也完全可以用er來替代。因使用廣、頻率高,也常被外地人所模仿,幾乎成標誌性詞彙。

博愛方言的古漢語傳承之  er的探討

博愛人口中的er可歸納為三個字,音同字不同,皆為古漢語。

博愛方言的古漢語傳承之  er的探討

一為餌字。這個字很普通,一般理解作魚餌、誘餌講。但也可作吃喝、吞食講,與我們常把吃飯喝酒叫作“餌一頓或餌點酒”意思一樣。《後漢書·馬援傳》:“援在交趾,常餌薏苡實。”薏苡實即薏仁米,餌即吃之意。《漢書·賈誼傳》:“適足以餌大國。”這個“餌”是吞食的意思,猶如“甲村把乙村的地餌走了。”當er表示吃喝時,我們博愛人可以說是隨口拈來,不多說了。

博愛方言的古漢語傳承之  er的探討

二為珥字。本義為古代珠玉、耳飾或日、月的光暈。然而,其也有插、戴之意。一個女同志如果穿戴打扮鮮亮,博愛人會說:“珥那霹靂霍閃”或“珥那打人眼。”這裡那是穿戴之意。左思《詠史詩》:“七葉珥漢貂”;潘岳《秋興賦》:“珥蟬冕而襲紈綺之士,此焉遊處。”就是佐證。《資治通鑑》中好像還有“珥貂蟬”的描述,記不清楚了,只記得“貂蟬”是指高官帽子上的一種裝飾品。

博愛方言的古漢語傳承之  er的探討

三為刵或衈字。博愛人口中的批評或打擊、進攻性動作即是此兩個字意。刵,本義古代打獵,割取所獲禽獸左耳以報功或對人的一種割耳刑罰。《周禮·地官·山虞》:“植虞旗於中,致禽而刵焉。”這是對禽獸。《尚書·康誥》:“無或劓刵人。”這是對人。衈,古代祭祀殺牲取血,以塗祭祀器。《周禮·春官·肆師》:“以歲時序其祭祀及其祈衈。”《周禮·夏官·小子》:“常衈於社稷,祈於王祀。”這兩個er是血腥的,因此從古傳於今,也一直含有殺伐、血腥之氣。當博愛人說:“去刵他吧!”那個結果可能會是血腥的。當然,有時也有批評教育之意,估計是延伸出來的。

博愛方言的古漢語傳承之  er的探討

個人淺見,估大家飯前茶後談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