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中國古典園林假山的營造歷程!

  • 由 超超驗談歷史 發表于 垂釣
  • 2023-02-03
簡介本文遵循著這一整體發展脈絡,透過進一步的文獻梳理,將中國古典園林假山營造之“法”的變遷聚焦於初盛唐、中晚唐、北宋末年以及晚明四個歷史時期

全球獨釣什麼意思

假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園林骨架的藝術精華。對於假山“法”“式”的研究關係著如何認知營造規律與技巧,以及如何指導生產實踐,是營造學中的傳統理論。中國人歷來有著對於“法”“式”問題的關注傳統,從《易傳·繫辭上》的“道器”說開始,便有了對“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與之相隨的是“道器分離”“重道輕器”“有法無式”的觀點。與此同時,對於“法”“式”的存在,學者基本有統一的認知,即二者分屬於不同的層面,但對於“法”“式”二字的定義,尤其是“法”的解釋,不同的學者之間則存在差異。陳從周先生認為,“法”是諸如“借景”“合宜”等相對抽象的設計理論。

中國古典園林假山的營造歷程!

王鎮華認為,傳統建築中的“法”指法度規範,而“式”是譜式或樣式,後者為前者的例項。顧凱認為,“法”需要從美學風格和實踐營造兩個維度加以把握,而“式”則是法度下生成的程式化操作,不僅肯定了“式”的存在,而且肯定了“式”所包含的積極意義,反對以往重法而輕式的傳統。郭明友則透過考證“有法無式說”的淵源,提出園林與繪畫都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產物,將“法”視為“由心而生”的氣韻生動。無獨有偶,關於“法”“式”的相似性討論也存在於西方園林界。情境分析與形式分析是西方園林史研究中的兩種主要研究方法⑤。其中情境分析涉及形式本體之外社會經濟與思想觀念的背景研究,而形式分析則緊扣具體造園要素和風格樣式進行圖解思考,二者隱含著“法”“式”的關係。

中國古典園林假山的營造歷程!

更具體地看,情境分析又分為社會情境和觀念情境,在西方園林史研究中,觀念情境,特別是審美觀念,往往在園林設計的整體思辨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橋樑作用:首先,社會情境分析透過考察政治、經濟、文化等系列問題來提煉相應的審美觀念。繼而,形式分析在審美觀念的指導下歸納具體的風格與模式。例如,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的發展和嬗變中,社會情境的變化帶動審美觀念的改變,人們從追求嚴謹、和諧與簡約到追求古典、靜態與宏偉,再到追求新奇、複雜與曖昧。相應地,具體造園模式也從均衡穩定的構圖發展到以清晰中軸線主導的構圖,再到以主次軸線穿插的動態構圖。在這裡可以發現,審美觀念往往扮演著較為清晰的“法”的角色,它們從更加廣闊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中來,並且影響著具體風格與模式的變遷。鑑於以上討論,本文傾向於將“法”視作生髮程式化操作的審美觀念,假山營造之“法”的產生與發展其實也是古人對於假山審美認知的變遷過程。

中國古典園林假山的營造歷程!

由此,可以展開對於假山營造之“法”的討論,並分析這些“法”產生與變化的深層社會情境關於假山的定義,目前有兩類不同的學術觀點:一是將所有人工築造的地景形態均視為假山。這一觀點包容性極強,往往將大規模堆土改造地形也納入假山營造範疇,但過於寬泛的定義也給假山研究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第二種觀點認為,只有以石料為主建造的山體景觀才能稱為假山。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與世界其他園林相比較,地形的營造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狀況,但以自然形態的石料堆築而成的假山,僅存在於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地區,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此外,土山的堆築技術難度相對較小,因而各類園林建造主體均可參與,而石作假山的營造技術多由特定的工匠群體掌握傳承,並形成諸多流派,石作假山也始終處於中國古典園林營造的核心位置。

中國古典園林假山的營造歷程!

本文更贊成第二種觀點,所選取的研究物件也即園林歷史中的石作假山。中國古典園林的假山營造大體經歷了由置到疊的發展歷程。從唐代的置石觀賞,到宋代的疊石為山,再到明末以張南垣為代表的造園家們開創的“截溪斷谷”“平崗小坂”擷取式掇山,使假山營造在“咫尺山林”“以小見大”的寫意化藝術道路上不斷完善。正因為如此,隨著歲月的流逝,佔地面積較小的私家園林在歷史演替中逐漸取代皇家宮苑,承載著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的至高造詣。本文遵循著這一整體發展脈絡,透過進一步的文獻梳理,將中國古典園林假山營造之“法”的變遷聚焦於初盛唐、中晚唐、北宋末年以及晚明四個歷史時期。

中國古典園林假山的營造歷程!

在這四個時期內,由於社會文化環境或急劇或緩慢的轉變,催生了新的自然觀、哲學觀與價值觀,並透過審美觀的更新使古典園林中的假山在營造模式與外部形態上產生了新的內容。下文將透過時間軸,透過探討園林背後的“情境”,詳述中國古典園林假山營造之“法”的演變歷程。初盛唐的假山營造之“法”可以說是在一種外向的精神追求與寫意的理解方式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由於對材料選擇的開放性以及早期堆疊技術的限制,在方寸小園中主要透過質樸塊石的群置來彰顯群山組合之勢,體現出一種“重勢而不重質”“重置而不重疊”的技術取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