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 由 快科技 發表于 垂釣
  • 2023-01-23
簡介”在達摩院展位上,一位創業公司展示出呼叫了達摩院語音平臺技術的智慧插座產品正如這位開發者的感慨一樣,或許我們在展臺上看到的僅僅是達摩院做出技術落地努力的一小部分,畢竟科學家們還肩負著發表論文的重任,而這些研究成果更是難以觸達大眾層面

達摩是什麼牌子

今年的雲棲大會“收斂”了不少,這是我兩天來瞎逛完的第一感覺。

當然,這不是說大會不火了。畢竟依然能把主論壇門票炒到2000塊以上,是中國頂級科技盛會才有的待遇。

再譬如,新零售論壇依然火爆到限制入館人數。因為晚到了一會兒,就不得不在門口排半小時隊,才能獲得在牆角跟一群工程師擠一擠湊合著聽的權利。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耗時半小時,才進場

但是,與兩年前雲棲小鎮湧入12萬參觀者,E館F館塞滿各類企業展臺,甚至主辦方不得不在室外搭起一個個白色棚子才能安頓好各類公司的空前規模相比,今年的雲棲“清減”了。

“的確縮了,非常明顯,” 一位曾來過四次雲棲大會,自稱從事零售行業的大叔告訴我,前幾年他打車隔很遠就要下來徒步走進會場,因為“就兩公里路,但你可能要在車裡坐上半天”,

“但是今年路上一下子覺得空了不少。E館F館都撤了,外部公司的展臺少了好多。”

另一位隨公司第三年來雲棲做技術展示的小姐姐表示,過去在這裡租展位來秀肌肉的公司很多其實已經倒閉,這種變化很大程度上與大環境有關。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連出租車司機師傅都說今年清閒了不少

除了規模上的“收”,更明顯的其實是技術落地姿態上的“斂”。

每年,雲棲大會都會換一個主題,很多創造出來的新名詞也會被阿里帶火,即便本質含義並無太大差異。

阿里CEO張勇今年暢聊的“數字經濟”,仍然可以被理解“資料+技術所創造的價值”——

讓一個部門,一所企業,乃至一個行業的所有資料真正被各種技術驅動起來,並能夠從需求端到生產端合理且自由地“流動”,進而讓各個業務環節產生最大價值。

然而,與過去幾屆出現微妙差異的,是阿里業務執行端上的“側重點”正在發生變化:

原來更傾向於猛闖各個行業深處的阿里,似乎開始吹響“守城之號”——夯實地基,壘高牆門,借藩國部分兵力獲得交鋒之機。

這就是所謂的“斂”。

本次,城市大腦、工業大腦並無太多新案例被展出,衢州與蕭山等案例都曾在前年去年進行過重點介紹;斑馬與車廠的合作也沒有最新進展;新零售也不再被設為雲棲的重點話題(儘管依然受參觀者歡迎,此概念已深入人心)。

而另一方面,“更容易打通、採集到資料併發揮技術能力”的相關2B與2C業務被推到舞臺中央。

在C展館,儘管最顯眼的仍然是“達摩院”的三字招牌,但是佔地面積最大的阿里業務展臺,都與“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戰略密切相關。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AIOT,簡單理解,就是不僅能把所有裝置連線起來,還能讓各個裝置變得更聰明——這顯然符合讓資料打通並流動起來的戰略目標。

那麼這裡面就有兩個關鍵要素,智慧裝置與連線方式。

智慧音箱“天貓精靈”,可以被視為阿里這幾年來大眾知曉度最高,市場推廣最猛的消費級硬體產品。

而這一次雲棲,作為阿里AIOT業務導向下的重要裝置端一環,它的地位也讓人感受到有了進一步升級。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推出天貓精靈等消費級硬體產品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展臺是最顯眼且最吸引人流的展臺之一

不過,天貓精靈背後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在去年推出的面向企業客戶的“太空蛋”等服務機器人系列,雖然出現在展臺,但並沒有更新任何訊息。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這兩臺服務機器人去年就已展出過,今年相關團隊並未亮相

如果在展臺轉一圈你會發現,不僅僅是智慧音箱,以語音助手形式進入汽車,包括前端接入(天貓精靈與寶馬的合作),打包成智慧座艙與後端車載智慧硬體(阿里斑馬),都是當下人工智慧等技術更好進行商業落地的輸出形式。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以智慧座艙為例,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就曾放出過一個明顯訊號,零部件館裡滿眼的“智慧座艙”標識,已成為各家技術公司與車廠實現不了自動駕駛就“退而求其次”的最熱門生意。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很明顯,以上這些產品都有一個特點,離普通C端消費者相對更近,產品模式也相對簡單,資料採集與接入相對容易,能與阿里現有的技術服務以及支付平臺進行聯通或打包。

而從連線方式來看,無論是晶片、AI開發平臺,聯網方案還是雲計算平臺,都相當於“打鐵用的榔頭、火候和鍋爐”。這是一條企業最為傳統的技術“錢途”——做深做大技術生態。

顯然,阿里正在選擇“迴歸”技術平臺本色。

特別是當看到AIOT展臺玻璃櫃裡擺放的那一溜開發板時,我似乎曾在科大訊飛開發者大會的展臺上也看到過相同定位的產品。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作為曾經的主推專案,“城市大腦”的資料打通,更側重於把行業客戶裡一個部門的多個系統,多個部門的不同系統資料進行橫向彙集;

那麼阿里現在的技術落地策略,更像是一種“把自己技術與產品經絡先打通”的縱向連線。

特別是在達摩院、飛天智慧(雲計算)、天貓精靈、阿里斑馬等技術展示區,不乏“由自研晶片含光碟機動的AI平臺”,“該面板全面適配AliOS作業系統”等字眼,給人一種兄弟技術部門相互提攜的感覺。

這種細微的改變,與其說是阿里開始轉向一個落地更快,更容易凸現技術商業價值的賽道,不如說阿里技術部門正在被重新塑造成一個嚴謹保守的技術男形象。

“中臺”概念撐起的虛浮市場

當“新零售”一詞已經完成自己的概念使命後,必然要有接棒者。

而今年,雲棲大會最火的概念詞非“中臺”莫屬。

這個詞從去年火到了今年,一連串的網際網路巨頭陸續以“中臺”概念為參照調整組織架構。而今年雲棲的第三方技術公司展區,也讓我看到了在蹭熱點上,企業不輸媒體的強大實力:

不管是雲計算、物聯網硬體、無線模組還是營銷公司,都在“腦門”上貼了或顯眼或隱蔽的兩個字:

中臺。不管我們自己有沒有中臺,我們都可以做中臺。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這絕對是一個讓人頭大的詞彙。

因為它不僅難以理解,而且相比於“新零售”等容易讓大眾產生好奇的阿里熱詞,它一點都不“性感”,似乎更適合企業管理者去自己琢磨。

就連阿里巴巴集團CTO張建峰在昨天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開過玩笑,別說外界,他自己也不是很懂這個詞。

實際上,這個概念在提出後才被逐漸複雜化。

畢竟不同規模和性質的企業,中臺的呈現形式也會截然不同,所以這個概念甚至被相關人士寫成了一整本書來講述“如何幫助企業實施中臺戰略”。

但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它的初始意義其實不難理解:

從技術角度來看,沒設立中臺前,前臺業務紛繁複雜,每個業務線都可能配有單獨的IT系統或套件,造成了太多的系統能力浪費;因此,不如在IT架構上進行改造,整合成一個大系統,統一為前臺各個團隊有效輸出資料或技術能力。

再舉一個不是很恰當,但是容易理解的例子:

古代一個土員外有三個姨太太,三個人各建了自己的私廚,並僱了買辦和廚子給自己一個人買菜做飯。但員外覺得這樣做太浪費錢,明明鍋碗瓢盆等廚房器具和各種食材可以共享,甚至一個廚房出菜還能提高供應效率,就重新整了一個大廚房,為三個姨太太提供飲食服務。

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

中臺其實就是一個對技術和資料能力進行共享和輸送的中轉站。而本質上,仍然是資料的打通與自由流動。

早在2017年雲棲大會上,城市大腦專案的工程師在講述核心理念時,其實就涉及到了中臺的應用價值——

城市大腦最核心的一個東西,就是資料資源平臺,它也被稱為大腦的“供血系統”。在這個平臺上,不同技術工種的工程師們需要一起把資料整合清理好,再同時開放給不同的部門呼叫。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2018年雲棲釋出的阿里中臺架構圖

但聽起來非常容易理解的東西,往往藏著想象不到的難度。

做出一個成功的中臺意味著,你要“說服”一個行業客戶的各個部門把資料都共享出來,甚至把一部分權力分割出來;

與此同時,你還要擅長運用多種不同的技術,盡最大努力給出一份完整、乾淨而且標準化的資料;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保證這個新系統讓前方業務人員工作起來更順手,效率更高。

換言之,後勤最佳化升級的終極目的,仍然是為了一線士兵打一個漂亮仗。

然而,雖然我不清楚阿里對內對外是否能做到這一點,但云棲展臺區的各類所謂能夠為企業客戶提供中臺的公司們,其中一部分其實噱頭大於實際能力。

一家自稱做5G網路切片(就是將5G網路切出多張虛擬網路,從而支援更多業務)起家的公司告訴我,他們可以為行業客戶提供AI中臺。

然而當我問及如何從網路切片為基礎向上延伸建立AI中臺時,他表示這是“一個隨著業務壯大自然而然開枝散葉的過程”(這個解釋抽象地讓我忍不住嘴角抽動)。

而至於AI中臺是什麼?從大螢幕裡展示的各項能力元素來看,它與阿里AI中臺,百度、科大訊飛以及多家公司AI技術平臺上的應用,無什麼差異。

“看起來都差不多,那你們自己的技術有什麼優勢?”我問,

“嗯…這個問題我要回去詢問一下技術的同事。”

而另一家表示能夠提供資料中臺的SaaS公司,其聲稱能夠幫便利店和商場做人臉識別和進店資料分析的會員系統。

換句話說,把這些會員資料、銷售資料以及人臉資料等等全部打通,就是一種資料中臺。

不管對與錯,這看起來與這幾年新零售技術公司做的事情別無二致,只不過換了一種說法。

大大小小的中臺提供商,讓本來可能還算清醒的我,開始愈加困惑:

中臺真的這麼好做?好做的事還能賺錢?

一位幫工業使用者做過中臺系統的科技公司表示,有些資料是非常適合建立中臺的,譬如企業報表。

“每張具體的報表雖然會因為不同業務部門人員提交的維度不同而產生較大差別,但基準其實都一樣。因此,資料中臺減少不必要重複工作的意義就很大。”

但是如果涉及到供應鏈系統,生產線控制系統,難度便會陡然增加。因為盤活這一類資料,都必須要接觸和了解一線業務與工作人員。

“中臺不是一種產品,這是甲方和乙方去共同打造完成的。今天把中臺當成一個生意去做中臺的,都是忽悠人的。”一位投資人表示,做重型行業中臺的難度其實很大,

“舉個例子,因為你需要先去考察和走訪產線層,再考慮中臺應該怎麼去配合他們,然後將業務特點與工人習慣對映到中臺的設計上,思考怎麼把內部的資料、人以及組織進行整合。這些只有做過的才知道非常艱難。

因此,今天做中臺的公司,能給企業創造真正價值的,很少,也會死一大批。”

此外,即便中臺服務商可以幫一家企業做出有實際意義的中臺,但這距離“給一家企業做真正意義上的全鏈路資料打通與應用“, 仍然很遠。

圍著展臺走了若干圈,我發現其實絕大部分企業,其實都只能做行業資料應用全鏈條上的一小部分。

一些公司專門做資料採集裝置,一些公司專門做資料接入和整合,一些公司做某一種系統的中臺,還有公司專門做上層的資料分析與預測。當然,還有公司負責趕時髦和吹牛逼。

這些公司有沒有可能形成一個大閉環?不清楚。但只有形成閉環,才可以真正被稱為“資料的打通”。

但反過來看,也正是即便擁有一小部分能力也能成就一家公司,才能證明一個事實:

讓資料真正地在一家企業內部,乃至整個城市流動起來,究竟是一件多麼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這也許就是整個阿里的技術發展與應用方向,開始重新向技術底層和中層“回撤”和“下沉”的原因。

事實上,這也符合張建峰說過的“阿里雲需要練好內功,幫助合作伙伴去拿專案”,把資源和精力重新集中在自己更擅長和能夠更快獲得的東西上面。

當然,有人會覺得這不再符合阿里以往“張揚”以及“向前衝”的氣質了。

畢竟假如真能把企業內部甚至整個城市的大大小小各種系統打通,並進行資料與技術的合理呼叫,從提升企業和城市執行效率層面來講,絕對是一件有顛覆性意義的事情。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就像戈德堡機械一樣,資料和新技術能力就像這裡面的小球,全部走完,才能觸動各個關節的機關,發揮全部效力;相對來看,這也需要改造每塊硬體,使之精準對接

但事實上,很多關鍵問題,甚至80%的問題,恰恰不是技術所能夠解決的。

譬如已經談了好久卻始終存在的資料孤島問題,真的不能被技術所解決嗎?相信拼死打入行業的技術工程師們已經深有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大資料或AI並沒有為企業帶來什麼價值,或者說帶來的就僅僅是某個系統效率提升,廣告營銷投放更加精準等等,技術似乎並不怎麼了不起。

那是因為一方面,行業使用者只覺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好了,不想從整個身體構造的調整入手。

另一方面,很多技術人員覺得一種藥(技術)就包治百病,調一下優,或者寫一行出色的程式碼就能天下無敵。” 一位在工業領域浸淫多年的技術專家感慨,兩邊的人都試圖讓對方先把價值證明給自己看。

所以,不要怨技術沒發揮作用,是我們既把它想的太簡單,又把它想的太複雜。

達摩院的“矛盾”

我一直忘不了馬雲老師在2017年雲棲大會主論壇快結束時,才扯著嗓子把自己對達摩院的定位“一吐為快”的場景:

“我認為,阿里的達摩院不應該research for fun(為樂趣而做研究),不應該research for profit(為利益而做研究),我們應該research for solving problems with profit and fun(我們應該是為解決問題而做研究,同時兼有利益,還有快樂)。”

雖然我不能否認很多人可以同時擁有利益和快樂。但我打心眼兒裡不相信,在一家能把雙十一優惠策略做的像腦筋急轉彎兒的上市企業裡,科學家可以快樂地,富有情懷地做著自己想做的基礎研究。

否則,就不會有這幾年來科學家們或主動或被動去淘寶以及其他兄弟公司業務部門尋找可以落地的場景;也不會有去年剛剛宣佈成立平頭哥晶片公司,今年就急吼吼地推出了一款AI專用推理晶片。

據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IoT晶片研究員孟建熠表示,這款名為含光800的AI晶片,從立項到量產只用了一年多時間,而達摩院這邊提供了重要的演算法支援。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當然,這次能在相對短的時間裡設計並流片成功,阿里在去年3月收購的有20年晶片研發經驗的積體電路設計公司中天微,在研發工作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這款晶片一經發布,其功耗、型別(推理與推理訓練晶片的區別)、競品比對方式(專用晶片與通用晶片的區別)、量產規模以及流片的良品率等問題在晶片圈內頗具爭議。

“你知道晶片工業最難的部分是什麼嗎,是生產工藝。”一位瞭解晶片的技術人員認為阿里釋出含光後,更難的還在後面。

“為什麼當年IBM,AMD做不過英特爾,不是設計能力的問題,是流片的良品率問題。英特爾的工藝做的最好,良品率高,成本降了下來。

因此懂行的人都知道,釋出一個設計後,關鍵還要看後續的量產以及良品率情況。”

這就像很多公司都在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國際很有名的一個前沿技術展會)上釋出過概念車,車型無不炫酷漂亮,獨樹一幟。但大部分都曇花一現,後面真正進入量產的沒有幾臺,更不用說產生長期商業價值。

但技術爭議,是技術圈的PK常態,達摩院展臺的一位技術小哥把這些不同的觀點比作是“圈內常有的交流切磋”。

“我們知道這塊芯很多不足,距離國外的一些產品仍然有差距。但大多時候真正做技術的其實都會私底下暗自較勁兒,這個圈就是誰都不服誰。”

但他透露,1年多的“閉門”時間,對於達摩院以及平頭哥公司的晶片研發與設計工作者,是一段充滿焦慮的特殊時期。

“寫程式碼壓力大不說,很多時候都是工作連軸轉,可能一週7天都在幹活。” 一位達摩院展臺小哥表示,像晶片研發這種事情,除了耗時間,而且還特別枯燥無聊,

“每天盯電腦盯到眼瞎有意思?有專案進度逼著,這種本身就是慢活兒的事情,壓力不大才有問題。”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當我問一位做語音技術方面的小哥“是否有KPI(績效考核)時”,他用看神經病一樣的目光瞪著我:

“怎麼可能沒有,達摩院也是要去做落地推進的。只要存在專案,有成型的產品,就會有KPI。”

“那量子計算呢?應用目前幾乎太可能。”我說,

“那也有其他的考核標準,譬如階段性研究目標,或者達到某個具體的效果或功能,總之看情況而定,不可能隨心所欲。”

但是,當我詢問哪些客戶用了他們的語音技術時,他似乎有些躊躇:

“直播有一些吧,像語音合成這種比較受直播平臺歡迎。雖然聽起來不是很高大上,但是更容易把技術推出去。對了,高德地圖的語音合成功能,就是用了我們的技術。”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事實上,達摩院展臺上的語音、自然語言處理與計算機視覺技術的落地展示,亦如這幾年來所有科技展會中常常展出的貨品識別、機器翻譯等技術應用,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沒有多大的新鮮感了。

這些技術其實很多早在兩年前就用在了淘寶、阿里雲以及盒馬等兄弟公司的刷臉支付系統上,為他們的產品升級做出過不小的貢獻。

以淘寶為例,其首頁的拍立淘(以圖搜圖)功能應該是達摩院的前身——IDST(資料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最成功的內部專案之一,圖片識別效果曾讓普通使用者讚不絕口。

沒用過的人可以試一試(不是廣告!),搜產品真的比百度的圖片搜尋強太多(自己去用一下就知道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但另一方面,無變化的技術展示形式與舊的落地專案,也說明單一技術的可用場景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廣泛,與此同時,這些技術也早已脫離了“黑科技”的範圍,開始大隱隱於江湖。

一位阿里文娛展臺的技術人員表示,雖然優酷等影片網站的很多功能也會用到計算機視覺和影象識別技術,但他們自己都能做,也有自己的技術支援部門,

“這些技術我們可以自己做,達摩院的話…還是做基礎研究吧?”

某種程度上,達摩院被外界很多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內部與外部視角產生的某些落差或許是另一種矛盾。

“怎麼說呢,我是來看晶片介紹的,順便再看一下他們(達摩院)其他都做了什麼。但其實有點遺憾,我沒有看到讓我覺得眼前一亮的東西。”一位自稱第二年來雲棲大會,對達摩院特別感興趣的年輕開發者感覺,達摩院似乎越來越“幕後”化了,

“你看他們把很多自己的展位都給了自己的合作伙伴,這是在推自己的平臺?但其實還是沒什麼實感。”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在達摩院展位上,一位創業公司展示出呼叫了達摩院語音平臺技術的智慧插座產品

正如這位開發者的感慨一樣,或許我們在展臺上看到的僅僅是達摩院做出技術落地努力的一小部分,畢竟科學家們還肩負著發表論文的重任,而這些研究成果更是難以觸達大眾層面。

“達摩院這兩年始終處於一個搖擺狀態,究竟是做真正的黑科技,還是做能賺錢的應用型。他們也很痛苦,” 一位不具名人士告訴我,在一家每季度都發財報的上市公司做深度科技研究,是一個相對矛盾的命題,

“谷歌都尚且割捨了很多研究專案,那麼其他公司可能更難做到。但是無論如何,這群人都是會產生價值的,只是要做出一個選擇。”

當然,從大眾層面,或者叫吃瓜群眾角度來看,達摩院無論如何都是贏家。這可能是馬老師未曾說出的建立達摩院的另一層深義:

這個聽起來就讓人想配合雙截棍喊出“哼哼哈嘿”的名字,除了三年來成功躍升為阿里的技術能力象徵,也的確一直扮演著技術普及大使的角色。

收斂的雲棲 矛盾的達摩

“我不太懂技術方面的東西,但都知道達摩院很高大上啊,” 一群在達摩院牌子前擺造型瘋狂自拍的男孩子並不太想聊達摩院,只想跟這個牌子待上一個小時。

當然,他們是我在半小時內,看到的第N批進館就立馬掏出手機狂拍一通的“達摩院瞻仰團”。

“那你們覺得它高大上在哪兒?” 我問,

“馬雲不是說這裡面全都是科學家嗎,做出了晶片,還有量子計算。” 他多少有了解一些基本資訊

“那你懂這些嗎?”我又問,

“不太懂,就是覺得這些可能有點前景?我學水利水電的,以後會轉行還說不定。”

“別轉了,做這些挺難的,會禿頂。”我開了個玩笑,

“那,薪資可能會高吧?科學家都有錢……”

我突然不知道怎麼回答,尷尬地笑了笑,便離開了。

作者:宇多田 來源:虎嗅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