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 由 中國青年網 發表于 垂釣
  • 2023-01-07
簡介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糧食應急預案體系,搭建了完備的糧食應急儲運、加工、配送、供應網路,糧食應急保供能力不斷提升,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持續健全,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及市場易波動地區的地方成品糧油儲備均達到15天及以上,能

核保部門怎麼核保

國家統計局12日釋出資料顯示,2022年全年糧食實現增產豐收。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731億斤,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豐收”這兩個字,不僅意味著田間穀物的顆粒歸倉,更意味著從糧食儲存到運輸,再到加工,這一整條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掉鏈子”。糧食生產加工的“後半程”,田間連通到車間的過程中,有哪些硬實力?

加工硬實力:每天29億斤!相當於14億多人2天的口糧

14億多人兩天能吃掉多少糧食?

答案是——29億斤!

其實,這說的是我國的糧食日應急加工能力。近年來,我國持續健全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提升應急“硬實力”。現在,一天的應急加工能力,目前已經達到了29億斤糧,按照每人每天消費1斤糧來計算,能滿足全國14億多人口2天的需要。

堅固的保障,背後是全國6000多家糧食應急加工企業。他們共同擔當起糧食應急保供的“壓艙石”,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發揮保供穩市的作用。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在湖北省天門市一家國家級糧食應急保障企業裡,5條生產線齊作業,各式機器隆隆作響,礱谷、碾米,拋光、色選,加工車間裡幾乎見不到一個工人,卻能精準分段式加工,日加工能力達到2000噸。處理系統能夠自動分辨不同狀態的稻米,成功脫殼的糙米就可以進入下一道工序,而帶殼的“不合格品”會被自動回爐重造,回到礱穀機重新脫一次殼。

加工完的成品,還能就近大量儲存。日常的大米儲備量保證在2萬噸以上,其中一萬二千噸屬於政策性的應急儲備糧。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保證應急儲備量的前提下,會讓儲備糧參與企業的日常經營週轉,透過正常週轉,來保證應急儲備大米的安全和新鮮度。企業負責人說,目前能夠保證每天2000噸大米的出貨量,可以滿足500萬以上人口當天的口糧需求。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加工好的糧食最後進入打包、裝箱的環節。記者在現場看到一袋袋大米正透過傳送帶運上卡車。在應急所需時,糧食從這裡出發,很快就能進入應急配送、供應網路體系,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糧食應急預案體系,搭建了完備的糧食應急儲運、加工、配送、供應網路,糧食應急保供能力不斷提升,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持續健全,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及市場易波動地區的地方成品糧油儲備均達到15天及以上,能夠有效滿足應急需求。

儲存硬實力:“聰明”的大國糧倉

儲備糧是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也是老百姓的“定心石”,在穩定市場糧價、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佔地10萬平方米的浙江省糧食局直屬糧油儲備庫,共有34幢平房倉和6個儲備油罐。儲糧容量超過11萬噸,可滿足杭州1000多萬人一個月左右的口糧需求。這麼多的糧食如何做到科學儲存呢?來看看這個糧倉有多“聰明”。

——自動化。糧食從碼頭卸船,裝到運輸車上,來到扦樣質檢處。經稱重計量後,再從運輸車上被卸下,透過傳送帶源源不斷地送進糧倉。從運輸到入庫,整個流程幾乎全部自動化。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智慧化。平整的谷堆下,分佈著密密麻麻的各種探測器和接收器。240個溫度感測器, 5排,12列,4層,如同一個哨兵方隊,24小時監測著糧堆各處的溫度變化。糧食管理員林濤介紹,如果哪處出現病蟲害了,糧食的溫度就會升高,溫度的變化馬上就能反映到系統上,也能第一時間去處理,把病蟲害扼殺於萌芽階段。

藉助一系列的科技手段,浙江省糧食局直屬糧油儲備庫已經將儲糧平均損耗控制在1。2‰以下,這樣每年輪換時可以減少糧食損失100噸以上。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綠色化。在P20號糧倉,記者還發現倉頂安裝了太陽能光伏陶瓷瓦,形成了光電一體化建築。這樣的好處就是,能夠更好地控制糧食溫度,防蟲防黴,保鮮保質。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當然,好處還不止這一點。有了太陽能光伏板,還能實現“自發自用,餘電上網”,在減少能耗成本的同時,也實現了綠色低碳。在整個糧庫,共有8幢倉庫採用了這樣的光伏屋頂,年發電量可以達到40萬度。

流通硬實力:糧食“說走就走的旅行”

12月初開始,隨著東北地區新糧陸續上市,一場橫跨南北的糧食大遷徙進入旺季,這就是“北糧南運”。近億噸的糧食,坐船、坐火車、坐汽車,從北方出發,一路南下,穿越數千公里,抵達南方千家萬戶的餐桌。作為東北唯一的沿海省份,遼寧成為東北糧食“南下”的重要節點,每年有8000萬噸的糧食彙集到遼寧,從這裡開始“南下”。

在大連港散糧碼頭的火車卸糧站,記者看到,5條散糧專用線直接延伸到碼頭,高峰時期,一晝夜可以實現300輛散糧車接卸,裝卸糧食總量可達4萬噸左右。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為了不斷提升糧食集港的速度,港口還與鐵路部門密切配合,為“北糧南運”開通了“特快專列”。所謂“特快專列”就是散糧車在港口卸空後,在港內集結成組,每組50-60車成組不拆分直接開往產地裝車站,裝車站完成裝車後成組發往港口,全過程減少車輛編組環節,由原來的近15天一個迴圈縮短為不到10天一個迴圈,極大提高車輛運轉效率,加快產地糧食週轉。目前,大連港內貿糧食集港量的83%來自黑龍江產區,為了提升糧食集港速度,大連港已開通富錦、寶清、雙柳等近10條線路,加快港口樞紐迴圈。

這麼多噸糧食在港內集結中轉,過程中如何保證“顆粒歸倉”呢?這就少不了“自動化”作業和“數字化”監管。搭乘火車運抵的糧食會透過皮帶系統運送進入筒倉,倉內裝有糧溫監測系統和通風系統,可以隨時監測糧溫的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會立刻報警,保證糧食從進到出的數量和質量安全。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現在,大連港已有近30條北糧南運航線,東北地區的糧食匯聚到這裡後,可以乘船去往華東華南沿海港口,再依託南方密佈的水網,透過小型船隻,分撥給各地的終端使用者。

截至目前,今年遼寧沿海港口已完成糧食吞吐量3435萬噸,同比增長42。3%,鐵路運輸完成糧食發運量2862萬噸,同比增長16%,有力保障了“北糧南運”大通道暢通高效。

減損硬實力:藏在新工序新工藝裡的產量

“豐收”不僅要靠糧食生產,還要靠節糧減損。因為在糧食增面積、提產量的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節約糧食、減少損耗就相當於增產保供。在中糧東海大米加工廠的生產車間裡,每天有300噸稻穀在這裡轉化成大米。稻穀在工廠裡,如何減損增效呢?

篩選是第一步,透過振動篩將水稻在收割、運輸、烘乾過程中混入的稻稈、砂石等雜質清除乾淨,相當於給稻穀過一次“安檢”。根據不同產地稻穀的長度,篩網的網孔還可進行毫米級的調整,在保證去除雜質的同時,儘可能減少稻穀跑到雜質裡的情況。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第二步是脫殼環節,穀粒在兩個砂盤間被撕搓脫殼,成為糙米。記者看到,為降低碎米率,技術人員精準調節砂輥間距、風力大小等引數,減少稻穀脫殼損傷。一種叫做提糧機的機器還能把剝下來的稻殼再過濾再篩選一遍,繼續用於生產加工。光是這一步,每年就可以節省出來24噸稻穀。

碾米是關鍵一環,糙米表皮纖維較多,影響口感。碾磨度越高,加工出來的大米就越潔白透亮、有光澤,口感也更加細膩,但是很多營養物質也隨著被碾磨掉的表皮白白流失。技術人員研究發現,糙米表皮被碾磨掉9%的時候,大米的口感、香味達到最佳。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包裝環節也是大有文章,為了最大程度保鮮,這家企業使用真空包裝袋,相比過去的尼龍袋來說,可以有效降低大米儲運中的熱損,減少大米營養、水分等流失。

中糧東海糧油大米廠總經理徐建方總結說,透過大資料的分析和精細化的管理,關注每一道加工工序的細節,最佳化生產技術工藝,建立標準體系,最大程度地保留稻米原生美味,降低無謂的加工耗損。

減損體現在稻穀加工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裡,而玉米也透過產業鏈的延長,跳出傳統的飼料用途,搖身一變成了更多市場俏銷的產品。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在山東諸城這家糧食加工企業,記者看到,玉米進入生產線後,被加工成澱粉漿,再經過液化、糖化等一系列工序,變成了廣泛應用在食品中的赤蘚糖醇,附加值大大提升。

過去,玉米加工的初級產品70%都轉化成澱粉,可如今,小小一粒玉米,渾身都是寶,在精深加工生產鏈上形成十幾種產品,最大程度實現減損增效。

(總檯央視記者 張勤 嶽群 梁麗娟 王凱博 李斌 丁雅妮 陳燁煒 張歆 劉成 陳博 李琳 張昊 梁緣 李唐 高淼 宋建春 楊瀅 齊莉莉 李新峰 高珧 朱睿祺 倪晶依 沈瀟迪 齊銀松 羅瀟 馬敏傑 楊子清 山東臺 姚曉慧 濰坊臺 林永彬 諸城臺 李朝陽 孫偉 金普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