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聚焦“顏值”時代青少年的審美焦慮,探索美育更大作為

  • 由 1911學堂ACADEMY 發表于 垂釣
  • 2022-12-01
簡介近年來,“整容低齡化”“中小學生節食減肥”等現象愈演愈烈,青少年對容貌和身材的焦慮呈放大、蔓延之勢

12歲學生怎麼減肥

【摘要】

隨著消費社會的發展和資訊科技的普及,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得到極大釋放,“美”的事業日益蓬勃發展。然而,“美”的評價標準卻變得單一、狹窄,作為主觀感受的“美”逐漸被量化,“容貌”被重新表達為“顏值”。進而,在“顏值即競爭力”的審美語境中,人皆有之的愛美之心化作焦慮,不斷放大和蔓延。為“美”正名,衝破審美焦慮的圍捕,青少年對“美”的選擇與渴望,須在更廣泛的時代和社會經濟環境中理解,教育更是不能失聲的領域。本文聚焦“顏值”時代青少年的審美焦慮,我們力圖在時代背景下拆解審美焦慮產生的原因,聆聽審美焦慮彌散下的個體心聲,探索教育在美育方面的更大作為。

隨著消費社會的發展和資訊科技的普及,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得到極大釋放,“美”的事業日益蓬勃發展。然而,“美”的評價標準卻變得單一、狹窄,作為主觀感受的“美”逐漸被量化,“容貌”被重新表達為“顏值”。進而,在“顏值即競爭力”的審美語境中,人皆有之的愛美之心化作焦慮,不斷放大和蔓延。

青少年是“顏值”時代的原住民,難以避免地被社會和媒體等建構的審美之網捕獲。“整容要趁早”“好女不過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為了追求“標準之美”,不惜承擔身體的疼痛和潛在的風險。

2020年的一份醫美報告顯示,在中國醫美消費者中,20歲以下女性佔比增加,總體年齡段下移、年輕化趨勢凸顯。還有一些中小學生以瘦為美,採取節食、催吐等方式減肥,引發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

應看到,“美”的追求不是隻有一種選擇的羊腸小道,而是一片充滿自由的廣闊天地。為“美”正名,衝破審美焦慮的圍捕,青少年對“美”的選擇與渴望,須在更廣泛的時代和社會經濟環境中理解,教育更是不能失聲的領域。

本期“專題報道”聚焦“顏值”時代青少年的審美焦慮,我們力圖在時代背景下拆解審美焦慮產生的原因,聆聽審美焦慮彌散下的個體心聲,探索教育在美育方面的更大作為。

“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女,眼睛不大,身材又高又壯,有時候對自己很不滿意,照鏡子時經常後悔自己哪一頓又多吃了什麼東西,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嘗試減肥,最後卻不了了之。然後過一陣子又會再次進入這個迴圈。”

“現在是一個資訊多元化的時代,很多渠道的資訊都會左右我的審美,我自認為擺脫不了從眾心理,很容易被網路上的思想浪潮裹挾,將美標準化,而且開始嚮往‘天鵝頸’‘A4腰’‘大長腿’之類惹人豔羨的美的配置。”

在“是否存在審美焦慮”這個問題上,兩位分別來自北京和湖北的高二女生的回答頗具代表性。近年來,“整容低齡化”“中小學生節食減肥”等現象愈演愈烈,青少年對容貌和身材的焦慮呈放大、蔓延之勢。對此,我們採訪了多位大中小學生,以瞭解他們對“美”的看法、對“美”的渴望,審視他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審美焦慮。

“以瘦為美”誤入減肥歧途

12歲男孩因拍畢業照時穿不進校服立志瘦身,兩個月狂減15公斤;初二女生因身材遭到同學嘲笑,進行節食、催吐減肥,被確診為進食障礙……

這兩則引發熱議的新聞,暴露出“減肥風”正在校園裡大肆流行,也折射出中小學生減肥的兩面——一面是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小胖墩”減肥“勢在必行”;另一面則是“以瘦為美”帶來的審美偏差,讓不少青少年誤入減肥歧途。

聚焦“顏值”時代青少年的審美焦慮,探索美育更大作為

提到減肥,23歲的沁文有過“刻骨銘心”的體會。近兩年,作為一名曾經的進食障礙患者、現在的進食障礙科普者,她以各種化名或真名出現在相關報道里。

沁文說,高中時她就對自己的身材要求比較苛刻,會在腿上裹著保鮮膜做“ 空中腳踏車”。進入大學,她開始走上節食之路。彼時身高162釐米、體重不到50公斤的她,“為了讓腿更細一點”,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食譜,用手機軟體精準計算和控制每天攝入的熱量。到後來,節食開始失控,她一步步陷入進食障礙,一度瘦到不足29公斤,生命垂危……

經歷了幾年“穿越沙塵暴”般與進食障礙的搏鬥,康復後的沁文開始走上進食障礙的科普和公益幫扶之路。沁文介紹,進食障礙的患病群體大都在14—25歲,並日益低齡化。目前她所幫助的1400多名進食障礙患者,大多是高中生和大學生,初中生也佔了近1/5。在她的微博賬號上,還有不少正在經歷進食障礙的青少年或其家長向她諮詢、求助。

談到當初減肥的動因,沁文表示,自己主要是受網路文化等影響,追求“ 超模身材”。而她幫扶的群體中,很多人是因為體形被家人或同學、朋友嘲笑,或有一些此類創傷的經歷。

不少受訪青少年同樣表示,減肥的“動力”源於身材焦慮和周圍人的評價。

一位中學女生吐露:“我有一個好朋友,身高170釐米,體重只有50公斤。她又高又瘦的身材讓我十分羨慕,跟她在一起時,我會時不時地看到她那又細又直的腿,不止一次有想要擁有她這種身材的想法。”

山東曹縣的中學生李爽說道:“長相普通還比較胖的我經常對自己感到不滿意。因為同學的一句玩笑話‘你的腿怎麼那麼粗’,我傷心了很久。”她的同班同學樸哲也有相似的苦惱。樸哲初二時就萌生了減肥的想法。“節食、拼命運動使我瘦過一段時間,但那段時期的我無精打采、上課時常走神。我開始恢復飲食,緊隨其後的便是體重的反彈。”隨著同學有意無意的玩笑和外號的增加,她減肥的想法越來越堅定。

“顏值”社會引發容貌焦慮

除了對“完美身材”的追求,“顏值焦慮”也逐漸在學生群體中蔓延,且呈越來越年輕的趨勢。今年升入高二的侯麗在被同學說過“牙齒難看”後,就很少再開口大笑了。每次照鏡子,她都想著如何改造自己“不完美”的五官。後來,她讓父母帶自己去做了牙齒矯正,還換了髮型,塗起了口紅。家長和老師經常因為她愛“臭美”批評她,但她覺得姣好的容顏能讓自己不再收到“差評”,從而尋回自信。

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容貌也可以被“消費”,與容貌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甚至催生出一種新的經濟現象——顏值經濟。在青少年群體中,不乏為容貌“消費”的人。

不少高中畢業生會利用高考後的假期整容,希望用美貌給人生“加成”。來自上海的郝思淼今年大四,從中學起,她就享受著美貌給她帶來的種種“優待”——老師總是願意給她更多出彩的機會,讓她擔任活動主持人、班幹部等;她犯了無傷大雅的小錯,老師也會輕描淡寫地處理。

高考後,郝思淼對眼睛和鼻子進行了“微調”,一進大學就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學生會、社團爭相邀請她加入,就連今年到一所五百強企業實習的機會,她也輕而易舉地拿下——面試官說,她來工作可以讓人“賞心悅目”。

“顏值”社會使一些人將美貌視為資本,甚至將其當作人生的“捷徑”,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走上整容的道路。據德勤諮詢2020年《中國醫美市場趨勢洞察報告》顯示,在中國醫美消費者中,20歲以下女性佔比增加,總體年齡段下移、年輕化趨勢凸顯,男性消費者佔比也有小幅增長。

化妝是另一個提升“顏值”的“秘密武器”。即使學校三令五申,不允許學生燙染頭髮、化妝上學,但依舊阻擋不住學生們“裝扮”自己的熱情。雨薇就讀於一所私立學校,雖然剛上高一,但她的化妝技術已經十分純熟,這得益於她關注的十幾個美妝博主傳授的化妝技巧和日復一日地“實操”。“化了妝人顯得漂亮很多,現在我素顏都不好意思出門,怕人家覺得我有‘兩副面孔’。”

除了整容和化妝,號稱“亞洲三大神術”之一的還有P圖。接受採訪的女生,幾乎無一例外地表示自己會在拍照後P圖——長腿、瘦臉、加濾鏡……只有經過精心修飾的照片,她們才會釋出在社交平臺。由此看來,在“顏值時代”下,很少有人能真正擺脫外貌的束縛。

“健康美”才是真的美

在受訪學生中,大部分人表示,無論是交友還是對自己的提升,“內在美”才是他們最看重的。同時也有人表示,雖然從小被教育不要“以貌取人”,但在生活中總是做不到。廣東信宜的高中生曾匯就對自己的審美觀產生了質疑:

“我似乎有些‘雙標’,很在意別人的外表,卻又告訴自己外在美不重要。”他從來對那些“長得醜”的同學都是避而遠之,甚至還因為“看不慣”其中一位同學的相貌,借一個小矛盾和對方打了一架。“不知道‘趨美避醜’是人類的共性,還是我的審美是歪曲的?”

聚焦“顏值”時代青少年的審美焦慮,探索美育更大作為

與“顏值社會”相抗衡的聲音不是沒有。近年來,國內外許多議論都是圍繞樹立“健康美”的審美觀。“健康美”是一種積極的健康觀念和現代審美意識,其本質無關身材也無關容貌,而是對強健體魄和積極生活態度的追求。

然而,被扭曲的“健身熱”導致人們對“健康美”的理解出現偏差,對健美的要求越來越高——男性要“穿衣顯瘦、脫衣有肉”,女性要有“蜜桃臀”和“人魚線”。這樣的氛圍無形中給青少年帶來了健體壓力,一些學生開始盲目跟風。

天津一家健身會所的教練說,他的會員中15%是學生,健身的目的多為“減脂”與“力量塑形”。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個高中女生,指著短影片平臺上的一個健身達人的作品說:“我就想變成這樣。”為了達到目標,女生經常跟著網路上的短影片自己訓練,好幾次差點肌肉拉傷。在這位教練看來,如果學校的體育活動可以滿足學生正常成長的需求,是沒有必要專門為了看起來“健美”的身材健身的,尤其是在沒有專業教練陪同的情況下,極易發生危險。

真正的“健康美”要將對美的追求建立在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基礎上。然而,學校美育往往缺乏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關注,也缺乏對學生“外貌審美”的引導。一些學校出於安全考慮,往往會限制學生在非體育課時間的活動,體育鍛煉的方式和時間相對固定,有時甚至達不到“強身健體”的效果。此外,學校對那些因遭受外貌歧視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缺乏有效疏導,也缺乏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隨著“多元審美”呼聲的高漲,不少人開始與“審美霸權”抗爭。在豆瓣小組“醜東西保護協會”中,成員們專門分享一些在大眾眼裡“醜”的東西,這其實也是一種對刻板審美觀念的“突圍”。

採訪中,一些學生表示非常喜歡辣目洋子、賈玲等演員,雖然她們長相併不算“漂亮”,但卻用幽默的氣質、進取的精神贏得眾人的喜愛,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美”?

內容來源 |光明社教育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