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諸葛孔明的軍事才能,真的只算平庸嗎?

  • 由 庭州行者 發表于 垂釣
  • 2021-06-14
簡介第一次交手,按照《晉書》的記載,諸葛亮是被司馬懿完全壓制: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

餌之是什麼意思

《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刻畫成一位全才,通曉天文地理,擅長軍事謀略,治國定製之能也是一流。因此魯迅先生評價“諸葛多智而近妖”。近年來,隨著三國曆史“史實黨”的興起,對於諸葛亮的質疑也越來越多,有觀點認為,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實際上非常平庸,而他真正的擅長之處在於治理國家。這種說法被廣泛傳播,諸葛亮的形象也逐漸從“足智多謀”變成“軍事庸才”。

事實真的如此嗎?

且不說李靖和李世民如何評價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就武廟十哲中,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唯一被尊入其中者,足以見得他的軍事能力。當然,很多人因為看了《三國志》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治戎為長,奇謀為短”,便認為諸葛亮的長處在於治軍而不在於出奇謀,決勝於兩軍之間。這個說法是否有道理,答案是肯定的,但諸葛亮的治軍能力高於“奇謀”能力,就一定說明諸葛亮的奇謀能力差嗎?

有人舉過這樣一個例子:甲同學偏科數學,而語文要差一些,因為他數學每次都能考滿分,但語文在滿分一百五的情況下只能考145。這確實叫偏科,但甲同學的語文成績不僅不差,反而好於絕大多數人,只是因為語文相比他的優勢科目數學而言,算是有點“拖後腿”而已。諸葛亮就是這樣,即使他不擅長的“奇謀”方面,也好於同時代的其他人,包括司馬懿。司馬懿在中三國時期,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罕見敵手。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諸葛孔明的軍事才能,真的只算平庸嗎?

司馬懿一生之中經典戰役很多,最為人所稱道的不過破上庸孟達,以及擊敗遼東的公孫淵。從這兩場戰役中,可以看出司馬懿的用兵特點:因勢而變,神鬼莫測。孟達本身是蜀漢舊將,但在關羽兵敗之時,投降了曹魏,曹魏給予他很重的禮遇。然而,孟達此人本身就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在投降曹魏之後,因為和魏興太守申儀有矛盾,所以又動了“回家”的念頭,心動不如行動,孟達當即聯絡了諸葛亮。當然,曹魏那邊也很快得到了孟達反叛的訊息,於是派司馬懿去平叛。

司馬懿接到命令後,首先給孟達寫信,穩住他。而孟達也很自信,因為自魏國國都發兵到他駐守的上庸新城一代,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在他給諸葛亮的信中,也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

結果,司馬懿僅僅八天便兵臨城下,孟達當然沒有準備好,司馬懿迅速採取行動,十六天便撲滅了孟達的叛亂:

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如果說司馬懿破孟達體現了他用兵“兵貴神速”的特點,則擊敗公孫淵則將他變化萬千的“詭道”發揮到了極致,公孫家長期盤踞在遼東,在遼東建立了穩固的統治,無論是公孫瓚,袁紹還是曹操,都沒能搞定公孫氏。司馬懿在接受命令討伐遼東之後,公孫淵得到了這個訊息,於是派大將在遼隧挖掘戰壕,加固城池,以阻擊司馬懿。司馬懿見狀,於是:

帝盛兵多張旗幟,出其南,賊盡銳赴之。乃泛舟潛濟以出其北,與賊營相逼,沈舟焚梁,傍遼水作長圍,棄賊而向襄平。

先將敵人的主力誘到東南,之後暗中向西北進軍。在遼河邊上紮營,將城死死圍住而不進攻,之後再派兵奇襲襄平。遼隧守軍聽聞,恐襄平的兵力不夠,不得已出城向襄平一帶去支援,殊不知這正中下懷,司馬懿見守軍已經出來,立即與之決戰,三戰三捷。後來下雨,因為司馬懿的軍隊圍繞遼河安營紮寨,所以他們的補給此時可以從遼河直接運來,而城內的公孫淵則因為沒有糧食,已經陷入了混亂。司馬懿圍而不攻,最終公孫淵倉皇出逃,被司馬懿抓獲。

司馬懿敗公孫淵之戰,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慢”。司馬懿在圍攻遼遂之後,並不急著攻城,而是將“圍點打援”的戰術倒過來用,圍住遼遂而佯攻其他城池,迫使城內主力去救援,然後尋求決戰。在公孫淵主力被擊敗之後,司馬懿依舊不急著攻城,而是一直圍,圍到城內糧食耗盡,使之自亂陣腳。其實司馬懿的手下問過司馬懿:為什麼你在攻打孟達之時用兵極速,而現在卻慢慢吞吞,不慌不忙?司馬懿回答:孟達的糧食可以支撐一年,而當時我們的糧食並不多,孟達肯定自信我們消耗不過他,因此我打他一個措手不及;而公孫淵則不同,現在公孫淵的糧食不夠,而我們的糧食充足,自然可以慢慢陪他玩。

從上述兩個司馬懿的戰例,可知:司馬懿並不是只會防守而不會進攻;司馬懿的指揮能力非常之強。

然而,司馬懿在面對諸葛亮之時,卻是左支右絀,左右躲閃,不敢迎戰。司馬懿與諸葛亮一共對敵兩次,雖然這兩次諸葛亮並沒有能夠奪取任何城池,但在軍事戰術層面,卻是打爆了司馬懿。

第一次交手,按照《晉書》的記載,諸葛亮是被司馬懿完全壓制:

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從記載來看,似乎諸葛亮的每一步,都在司馬懿的掌握之中,最終諸葛亮也是被殺得大敗。然而事實是,在此戰之中,諸葛亮斬殺了曹魏的頂樑柱張郃,且是在撤軍途中斬殺。再綜合其他史料來看,《晉書》無疑為司馬懿遮了醜。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諸葛孔明的軍事才能,真的只算平庸嗎?

然而,根據《漢晉春秋》的注,諸葛亮在此過程中,擊敗了郭淮,割了麥子,並且大破司馬懿,斬獲無數。即便按照晉書的記載,司馬懿提前料到諸葛亮要去割麥子,但還是沒能阻止,可見這是一個小的漏洞。綜合起來,司馬懿面對諸葛亮,可謂是灰頭土臉:

宣王尋亮注意滷城。張合曰﹕“彼遠來逆我,我請張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畏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合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原注﹕一作“國”),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而第二次交手,則更加印證了《漢晉春秋》的說法,因為司馬懿直接不出來了。當然,《晉書》的說辭是,司馬懿料到諸葛亮會糧盡,於是以逸待勞。然而,前文分析過,司馬懿的進攻能力是很強的,並且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勢,來運用不同的進攻方法。按理來講,諸葛亮北伐大軍不過五六萬,而司馬懿則坐擁八萬之眾;諸葛亮糧草不濟,司馬懿糧草充足,按理來講,在佔據極大優勢的情況下,司馬懿更應該一舉出擊,永絕後患。然而,司馬懿只是固守,直到諸葛亮病死,蜀軍後退,司馬懿得到訊息,開始出兵追擊,結果蜀漢的楊儀忽然調轉軍隊,後軍變前軍,司馬懿見狀,說出了四個字“窮寇莫追”!便回去了。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諸葛孔明的軍事才能,真的只算平庸嗎?

好傢伙,諸葛亮在世之時你不出來,結果聽到諸葛亮沒了你立刻重拳出擊。結果被死去的諸葛亮擺了一道,看到蜀軍掉頭,以為諸葛亮沒死,然後立刻“窮寇莫追”。這無論怎麼看,都不是所謂的“戰略”,而是害怕諸葛亮。

實際上,這也是司馬懿面對諸葛亮採取的“進攻策略”,即防守反擊。我知道你諸葛亮用兵厲害。但我不直接和你打,等你糧食沒了,撤退之時,我再一舉出兵,打你個措手不及。然而,司馬懿的戰術兩次被諸葛亮破解,不僅如此,還被諸葛亮反將一軍:第一次防守反擊,司馬懿損失甲首三千,角弩三千一,玄甲五千,並且損失了大將張郃,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第二次則是成就了千古一笑話“死諸葛嚇退活仲達”,司馬懿後來自我挽尊說“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像是在強行找回面子。

當然,《晉書》中自然是不能記載司馬懿失敗,於是強行解釋或者隱去了很多,如第一次交手諸葛亮割麥子早在司馬懿的掌握之中,張郃的死也不提(畢竟這是宣帝傳,和你張郃有什麼關係),損失軍械將士無數也不提;第二次交手,更是鬧出了巨大笑話,被死去的諸葛亮耍得團團轉。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諸葛孔明的軍事才能,真的只算平庸嗎?

綜合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兩次交手,不難得出結論,諸葛亮在運籌帷幄方面,可謂是對司馬懿形成了全方位的壓制。

有人問,如此大篇幅寫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被低估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司馬懿此人的軍旅生涯中,除了兩次被諸葛亮吊打之外,其他基本是在吊打別人。如果能說司馬懿是軍事指揮高手,那麼吊打司馬懿的諸葛亮,軍事才能又會低到哪裡去?

參考文獻:

《晉書》

《漢晉春秋》

《三國志》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