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白果樹下,兀自花開

  •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垂釣
  • 2022-10-23
簡介在劉致福的散文中,無論是憶往事、念親人,還是感人生、思過往,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飽含著人情味與人性美,訴說瀰漫著人間煙火的溫情與暖意,還原著生活最本真的肌理,這些文字是可以支撐我們抵禦外部一切炎涼和冷漠的

兀自綻放怎麼讀

白果樹下,兀自花開

文|於洪良

暑伏之際,宅家悅讀劉致福先生的新作《白果樹下》,清涼之氣拂面,清爽遍佈周身,心生暖意而不燥,被“俘虜”的感覺前所未有。

白果樹下,兀自花開

《白果樹下》

劉致福 著

青島出版社

《白果樹下》一書雋永別致,分為“回不去的故鄉”“忘不了的童年”“漸行漸遠的背影”“記憶深處的鄉情”四部分。作為緬懷故園鄉土、追憶年少時光的最新作品集大成,這其中不但有作者對親人鄉鄰的深切牽念,還有對童年孩提的深摯懷戀,更有對故鄉的深情眷戀。文學評論家張清華在本書的序中稱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總彙,一個展示形形色色的鄉土記憶的‘博物館’。這就是它最大的價值”。

作者的筆下,有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哥姐、小姨、表哥、堂兄、六妹、國哥等等,無不個性鮮明,揮之不去。在作者的筆端,寫父親和母親的篇幅居多,分量也最重。劉致福是用一顆純淨的赤子之心來抒寫父母親的。《父親的腳步》裡勤勞、質樸、一心為大家奔走操勞的父親,用“他的腳步”踏醒了古老的土地,父親先人後己、無私無畏的崇高品性滋養了孩子們成長的心靈;《老媽的“作品”》寫出了勤勞的母親寬厚、慈愛的情懷。作者在《園邊的木槿花》裡以熾熱深情的文字寫道:“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母親,一生都與泥土糾結不休,卻能把貧窮、平淡的日子過出花來,聰慧、清麗與素樸、要強,這些精神與品性在鄉土的背景下愈顯亮麗可貴。”是啊,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我們長多大、走多遠,我們的身上恆久地流淌著他們的血液,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會化作生命的精神存在於我們的靈魂中,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作者撿拾起了每個人生命中最容易被忽略甚至遺忘的部分,尤其是這樣悉心刻畫的父親母親,令讀者熟悉而親切,能不讓作者的同代人或者正在成長的後生代“找到自己”,想起鄉下的“白髮爹孃”?

散文重在緣情說理,借景抒寫情懷抱負,表達豐沛的真情實感。在劉致福的散文中,無論是憶往事、念親人,還是感人生、思過往,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飽含著人情味與人性美,訴說瀰漫著人間煙火的溫情與暖意,還原著生活最本真的肌理,這些文字是可以支撐我們抵禦外部一切炎涼和冷漠的。比如,《井臺》呈現出的風俗畫式的鄉村生活和那溫潤、鮮活的生命活力;《戲臺》裡對浪漫的生命之美的嚮往,鄉村雖然貧窮,但是鄉野戲臺上和戲臺下所洋溢的生命熱情以及對於美的熱愛,一直陪伴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這種情感與《夢裡莊園》《蟬歌嘹亮》裡的詩意、純真和美好,淡雅剔透,共同構成了一個鄉村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生命底色,成為抵抗醜惡、維護美好的精神源泉。書名中的白果樹,不是一棵樹,而是一個村名,是作者奶奶的孃家村。作者在結尾寫道:“白果樹下,一種詩意的棲居,一種久遠而又美好的精神賡續。”

劉致福在《後記》中寫道:“情感是散文的血液,有了血液的注入,散文才會生動飽滿,才能培植出鮮活靈動的藝術花樹。”散文區別於小說、詩歌、戲劇,就在於其獨有的情感特質,有感而發,隨情而動,擷取生活中的只鱗片羽、人生叢林中的幾株樹木花草,便可反觀大千世界,正所謂“一粒沙裡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在作品裡,令他心心念念、不捨不棄的有故鄉記憶裡那些美好的、淳樸的、祥和的、仁愛的人們,有那些涵養了人的靈魂的鄉村風俗、人情,還有那些他見過的、聽過的、經歷過的所有美好的東西。作者用飽蘸真情的筆觸,用心書寫身邊人的家長裡短與生命悲歡,寫鄉人勞作和生存的艱難困頓狀態,兒時的情感以及成長的煩憂,字裡行間盡顯對故鄉的一草一木和父老鄉親的大愛大情,無以復加。這些文字以“情”見長,大都有感而發,情發於中,生動記錄了作者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好的散文作品,是“傳情達意”的。能夠把散文寫出真情實感的作家也一定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在《苦楝樹》中,以小見大,以樹寓人,寫自己的恩師在漫長的歲月裡倔強生長、樂善好施、古道熱腸,寫亦師亦友,相攜相長……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追憶過往的心傷,躍然紙上。這種人間至情至性發自內心,有著無法掩飾、無法抗拒的力量。

讀劉致福真誠、靈動、有質感的散文,是一次難得的心靈旅行。白果樹下美文如花,眾聲喧譁中悠然綻放,馨香馥郁中傳遞一種溫暖而動人的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