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夜讀|你還會說家鄉話嗎?

  • 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棋牌
  • 2022-09-28
簡介這麼一來,故鄉的方言自然也成為他的家鄉話,姥姥和奶奶的方言,我的鄉普,他都會講一點,但還是洛陽話會得最多,說得最流暢自然

家鄉話是不是方言

因為是煤炭起家的北方移民新城市,我的家鄉沒有方言,市民來自五湖四海,說的是夾雜各地口音的普通話。父母們在家裡也跟孩子講這種“鄉普”,並不要求下一代學說他們的方言“土話”。就這樣成長為一個不會說方言的人,但仍然擁有鄉音,一種由特有的腔調和詞彙構成的家鄉普通話。

三十年前離家去上大學,自詡普通話很標準,在新生合唱中賣力表現,老師評價說“雖然有口音,但是態度很認真”。雖然是表揚,卻不啻為一盆冷水,澆滅了小姑娘高歌的熱情。

此後努力消滅口音,暑假再回家,被小店老闆誤認為北京來的,心裡十分受用。後來遊走於南北幾個城市,人在異鄉,很少暴露自己的鄉音,倒不是因為年少時那種虛榮,只是不想顯得另類。偶爾聽到一句鄉音,親切,驚喜,總有衝上去與之認老鄉的衝動,又害怕自討沒趣平添尷尬。

故鄉仍在,但過於遙遠。鄉音雖未遺忘,卻只在有月亮的晚上,給父母打電話時響起。每次回家過年,語言模式總是很自然地切換成鄉普,好在兩種模式差別不大,瞬間就可以在家鄉話的氛圍中找回最原初、最真實的自己,體會到回家的幸福感覺。

我們七零後這一代人,年輕時手機、電話都沒有普及,跟家人聯絡大多透過紙筆,離家日久,遠離鄉音。我的好幾位朋友,都因離鄉經年失去語言環境而無法流暢地說出家鄉話,遺忘了許多方言特有的詞彙和語法。

面對故鄉的親人朋友,鬢毛未衰鄉音已改,幾分失落與無奈油然而生。後來通訊發達,常與家人通話,漸漸又找回一些失落的記憶,儘管多有遺漏,總算沒有徹底丟掉鄉音。後來過年帶著孩子回家,祖孫間的交流卻成了大問題。

我的家鄉話雖有口音,好歹還算普通話,祖孫交流沒有太多障礙。很多同齡人回鄉省親就遭遇了語言不通,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下一代聽不懂上一代的方言,爺爺奶奶要跟孫輩聊天,只能靠中間一代同聲傳譯,場面彷彿外交活動,頻頻卡頓再加上下一代的幾分不耐煩,情感交流迅速變成互相折磨,弄得三方都很不開心。

好在孩子學習能力強,生活在語言環境中,再難懂的方言都能在幾天之後聽懂許多,讓交流有效升級。可惜此時春節餘額已盡,孩子又將隨父母回到普通話的世界,下次再敘,又是一年。雖不至於前功盡棄,對家鄉話的掌握還是七零八落。識聽唔識講,可能已是最好的結果。

我們這一代雖經歷四處漂泊,仍有一個確定的故鄉,有確定的鄉音,對於新世紀出生的下一代來說,不但沒有了鄉音,故鄉到底是哪裡似乎都成了問題。

自己的出生地?父母的籍貫?生活最久的地方?問問十幾歲的兒子,已經跟著父母搬家兩次又去過兩邊老家許多回的少年沉吟片刻說,故鄉是會變的。目前來看洛陽是他的故鄉,他在那兒出生,度過快樂童年,每次回去都能呼朋引伴,在熟悉的街巷裡吃喝玩樂,開心放鬆,就是回家的感覺。另外幾個地方固然也有很深的聯絡,都不及洛陽那麼親切。這麼一來,故鄉的方言自然也成為他的家鄉話,姥姥和奶奶的方言,我的鄉普,他都會講一點,但還是洛陽話會得最多,說得最流暢自然。

然而,他對這種家鄉話的掌握也不過十之四五,正如他所說,隨著時間流逝境遇改變,與故鄉有關的一切消失流轉,這份忠誠和認同也會慢慢改變。

在爺爺奶奶看來,孫子的這種答案顯然有忘本之嫌,老家嘛,當然以父親的籍貫為準。家鄉話,理所當然就是父親這一邊的方言。於是老人家總是執著地問孫子今年“回”不“回”老家,而孫子總是以“去”或“不去”來回答。

回還是去,成了一個問題。面對新一代對家鄉的疏離,老一輩人徒有不滿卻無能為力,只有在聽到孫輩說出幾句馬馬虎虎的老家話時,綻開由衷的笑臉。

一代代年輕人離開家鄉奔赴各地,歸來時鄉音已改,終究令人惋惜。語言是存在的家,鄉音就是故鄉的語音密碼,每個擁有密碼、會破譯密碼的人,都是幸福的。但願,我們永遠都不會失去破譯“幸福密碼”的能力。

夜讀|你還會說家鄉話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