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4、黃帝內經:針灸之法以“神”為本

  • 由 吳越講中醫 發表于 棋牌
  • 2022-09-20
簡介岐伯曰:神不使也

脾為倉廩之官怎麼念

黃帝內經:針灸之法以“神”為本

《黃帝內經》有這樣的論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

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神”是生命的核心!

中華針灸的根本原則是“本於神”,以喚起人的內在精神為根本,

針灸核心在於“得神”

。治病依於“神”,治病以得“神”為第一。

《下卷靈樞篇本神第八》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

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黃帝內經》原文:

帝曰:

形弊血盡

而功不應者何?

伯曰:

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

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今精壞神

去,營

衛不可

復收。

何者?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

壞,營

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吳越講解:針,即“真”也,即道。沒有道,不重德,沒有善心,喚不回神志、精神,病就不會好。

《上卷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原文: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

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施去方改弓)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吳越講解:“針石,道也”,針灸的作用與精神、道德有著根本的關係。這是中醫學的真正內涵,身心一體,精神與物質合一,與現代科學、現代醫生的割裂精神與物質的作法完全不同。

《黃帝內經》原文:

帝曰:願聞要道。

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到(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餘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餘之所知也。

伯曰:治之極於

。帝曰:何謂

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

伯曰:閉戶塞

,系之病者,數問其情,

以從其意,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吳越講解:這段的大意講,診斷的核心在於“得神”,治病的核心也在於“得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4、黃帝內經:針灸之法以“神”為本

《黃帝內經》原文:

秋刺面板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

故針有

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

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洩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帝曰:願聞其道。

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兇

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

,明知逆順,針數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敗,謂之天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黃帝曰:此乃所謂守

勿失,萬物畢者也。今餘已聞陰陽之要,虛實之理,傾移之過,可治之屬,

願聞病之

變化,

淫傳絕敗

而不可治者,可得聞乎?

伯曰:

要乎哉

問也,

昭乎其

如日醒,

窘乎其

如夜

,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

畢將服之

,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

吳越講解:這

段的大意講,

針刺治療的核心在於“得神”。能調神、生神、養神的醫生才是“上工”。

《黃帝內經》原文:

黃帝問曰:十二藏之相使,神失位,使

神彩

之不圓,恐邪干犯,治之可刺?願聞其要。

伯稽首再拜曰:

悉乎哉

問!至理道真宗,此非聖帝,

焉窮斯

源,是

謂氣神合

道,

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陰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可刺手太陰之源。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可刺足

陰之源。膽者,中正

官,決斷出焉,可刺足少陽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可刺心包絡所流。脾為

議之官,

知周出

焉,可刺脾之源。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可刺胃之

源。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可刺大腸之源。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腸之源。腎者,作強之官,

巧出焉,刺其腎之源。三焦者,決

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是故刺法有

全神養真

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

神也

,道貴常存,補

神固根

,精氣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雖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達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

守天息

,復入本元,命曰歸宗。

吳越講解:這幾段的大意講,針久有“全神養真”的方法,即有修真之道。比如,人體的臟腑對應“

十二官

”如果“神失位”,可針

刺其原

穴(後面會

詳細講原穴

這是

全“神”養命

的針法。

《黃帝內經》原文: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

伯曰:必先

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

得出,各在其處,推

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吳越講解:針灸給人補“氣”,須閉其神,這樣才能補。我們平常說“閉目養神”,目為神洩露之竅,閉目才能養神。施針時,如果要行“補”法也要讓患者的神不洩露。

《黃帝內經》原文:

腎有久痛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嚥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

舌下津令無數。

刺畢,可靜神七日

刺畢,可靜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氣卻散之。

刺畢,靜神七日,勿大醉歌樂,其氣復散,又勿飽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無食一切生物,

宜甘宜

淡。

刺畢,靜神七日,勿大悲傷也,悲傷即肺動,而其氣復散也,

人慾實肺者

,要在息氣也。

吳越講解:

這段講了一個治腎痛已久的針法,施針前要“淨神不亂思”,施針後,最好“靜神七日”,以養神。如果用現代科學來說,這裡的針灸結合了一種特殊的心理療法。

《黃帝內經》原文:

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

令氣易行

也。

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

合形與

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

工亂脈

,下工

絕氣危生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

審五藏變化

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麤,而後取之也。

持針之道,

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

。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深居靜處,佔神往來,閉戶塞

,魂魄不散,專意

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

其神,令志在針。

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吳越講解:這段的大意是講

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身必須寧“神”,才能給病人調“神”

,施針時才能時時把握“神”的動向,能“佔神往來”,導神、移神、調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