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 由 造就 發表于 棋牌
  • 2022-09-10
簡介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是因為他的觀察所導致的,但是有時候我們會觀察得不一樣啊

瀕死體驗概念是誰提出的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造就Talk第197位講者:光子(筆名)

《我·世界》作者

尤瓦爾在他的書裡提到,人就是一堆演算法(algorithm),是沒有自主意志的,這一點我百分之百不同意。

我很能理解他為什麼這麼想,因為人的大腦確實像一臺計算機。

我以前就是研究大腦的。我有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師從2000年的諾貝爾獎得主Eric Kandel,所以有好多年,我都在研究這臺“計算機”。

它是一臺怎樣的計算機呢?

它有很多元件,最多的一種叫做神經細胞或者神經元。一個人大腦裡的神經細胞的數目和整個銀河系裡所有的恆星數目一樣多,他們非常精密地、有機地形成一個特別的網路。

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的連線叫做synapse(突觸)。一個人大腦裡的突觸就有一百萬億個左右,如果每秒鐘生產一千個這樣的突觸,大約要三千年才能創造一個大腦裡面所有的突觸,這確實是一臺非常複雜的“計算機”。

但是,人的大腦再複雜,和整個宇宙比起來還是渺小。

我們今天已知的宇宙就是光從一端走到另外一端也要930億年,但人類的平均壽命還不到93年。

我們一出生就已經在這個世界上了,是被動的——我們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會在這兒。

現在如果有人告訴我,我根本就是一個演算法,根本沒有所謂的自主意志,這會讓我更加迷茫和沮喪。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喧囂,在一個巨大迷宮中到處亂跑,不知道生活的目的。很多人模仿別人,學著別人去爭、去搶,金錢、地位、權利、榮耀,但這些東西是不是能讓我們滿足呢?

往往不會。

當我們在迷宮裡奔跑,盲目地跟在後面追,也不知道方向對不對。但如果追不上,又會覺得自己速度慢,很難受,很沮喪。

我們真的是被演算法控制的麼?我們真的只是迷宮之中的一個演算法麼?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如果把人比作一臺計算機,在電影《雨人》裡是有兩臺非常不同的計算機。

左邊這臺長得很帥,但運算能力真不怎麼樣,100的2次方都可能不知道是多少;右邊那臺長得有點痴呆,但是,他可能能夠心算2的100次方是多少。

如果人只是一些演算法在互相競爭,應該是越先進、越會算的人越厲害。

那麼,右邊這個很會算的人是不是活得很滋潤呢?

現實恰恰相反。那個算得比較差的倒是如魚得水,而雨人這個數學天才被認為患有“學者症候群”(編者注:指有認知障礙,但在某一方面,如對某種藝術或學術,卻有超乎常人的能力的人)。

“症候群”的意思是“有病”,雨人實際上是個天才,但普通人卻說他“有病”。他的天才是天生的,但並非所有患有“學者症候群”的人都是天生的,大約有10%是後天獲得的。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有一個美國人,叫做Jason Padgett,本來是個很普通的人,沒有任何數學上的才能,根本就是街上一個混混,連大學都畢業不了。結果有一次,在一個酒吧前面,他跟兩個人發生口角,被人打暈了,醒來以後卻有了數學天才的能力,特別是在幾何方面頗有建樹。

人並不是簡單的演算法。

因為如果是簡單的演算法的話,他應該是從簡單到複雜一步一步演化的。

為什麼有人有超凡的能力,而被暫時掩蓋或壓抑了呢?被打暈了以後才爆發出來?

也許我們被打暈了也會爆發出一些潛能。我相信,每個人在某些方面都是有潛能的。

除了人體這臺看得見摸得著的計算機外,一定有些別的事情在發生,我們已經看到一些蛛絲馬跡。

怎麼才能肯定這些蛛絲馬跡呢?我們乾脆把這計算機關了。

有人就會問,這計算機一關,人不就死了嗎?但是可以再開啟。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各種原因(有的是因為事故,有的是因為疾病)死了,然後被救活過來,或自己活過來。他們中一部分有所謂的“瀕死體驗”。

他們本來完全沒有生命體徵了,沒有心電圖、腦電圖,整個“演算法”已經停止了——這臺計算機整個兒給關掉了——但是活過來以後,他卻說,我看到了一個黑色的隧道,沿著它到了一個光亮的地方,遇到了神,也許回顧了一生等等。除非你有這種體驗,很可能會半信半疑。

有個荷蘭醫生叫Lommel,也是半信半疑。但是他想,能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種現象呢?沒人支援這種研究,因為完全是旁門左道,他就自己花錢研究了整整將近十年時間,他把10所荷蘭醫院裡面所有因心臟病猝死(又被救活)的病人都蒐集在一起,進行跟蹤式研究,平均長達八年的時間。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他得到的資料鐵證如山,大約有18%的病人在完全沒有心電圖、腦電圖,沒有任何生命體徵的情況下,居然就有瀕死體驗。

這個資料如此有震撼力,以至於被登在權威的《柳葉刀》雜誌上。這一科學證據說明,我們還有很大一個世界完全沒有發現。

讓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人的大腦和意識之間的關係。

大腦

就像樂器,而意識就像音樂,樂器可以彈奏音樂。

如果把樂器給改了——給一個人吃藥或對其大腦皮層進行電刺激——可能確實會改變意識。但是樂器不等於音樂,如果你只知道研究樂器而不理解有聲音、旋律這些東西,你永遠也不可能理解什麼是音樂。

也就是說,

如果你只研究大腦,不理解意識,你也永遠不可能理解人的獨特性。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有很多我們還沒看見、還不理解的東西正在發生。

那麼有沒有什麼證據,來說明意識確實存在,而且有特別的性質呢?

先讓我們理解什麼叫普通的物質,思考一下意識是不是一種普通的物質。

普通的物質很簡單,各位坐的椅子、這個地板、各位的身體都是普通的物質,這些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

現代物理已經知道,基本粒子有兩種狀態,在沒有被觀察的時候,它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或者叫機率波。

為什麼叫機率波呢?因為它代表著在空間裡這個粒子出現的機率,是一個數學的波。用一般人能理解的大白話講,它就是一堆可能性。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另外一種狀態是所謂的粒子態。粒子是什麼東西呢?硬邦邦的,這個椅子是粒子,這個地板也是粒子,它像微型的子彈一樣,是確實的、確定的。

任何基本粒子都有這兩種狀態,它是怎樣從波轉換成粒子的呢?這轉換的過程在物理上叫做塌縮(collapse),它是被“觀察”所導致的。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那麼,是什麼在觀察呢?

觀察必然會有一個主體,諾依曼(計算機和博弈論之父)和維格納(諾貝爾獎得主)的回答是:

是意識在觀察,

意識是唯一的觀察者。

一個攝像機或照相機能觀察嗎?

它們本身也是基本粒子組成的,也是一堆可能性,一堆可能性沒有辦法觀察另外一堆可能性,把另外一堆可能性變成粒子,只有人的意識有這種特殊的能力。

“觀察導致塌縮”已經在近八十年裡在量子物理中成為常識,但是許多人不理解它的哲學含義。

就拿月亮做例子好了。月亮是基本粒子組成的,在沒有被觀察的時候,它就是一堆可能性;當大家在觀察它的時候,它才變成我們眼睛裡面所看到的月亮。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所以

意識是不同於物質的存在,是因為你的觀察導致了你所看到的世界,所以觀察者和世界之間有著一一對應的關係。

我想打個比方來進一步說明。設想有個人出生的時候是聽不見、看不見的,科學家給她做了一副神奇的眼鏡,這眼鏡能夠感受到聲波,當有聲波的時候,就有電脈衝刺激她的大腦皮層,她就會看見各種景象。

她到了一個音樂會,大提琴的舒緩讓她看到綿延的山巒,而小提琴的輕盈讓她看到飛舞的蝴蝶,她就以為山巒和蝴蝶是現實。

實際上,那個音樂會在她沒去之前全部都是一些聲波,並不存在山巒和蝴蝶,她所看到的現實是因為她去了、觀察了,才在她的大腦裡面產生了山巒和蝴蝶的景象。

我們每個人就像這個又瞎又聾的人,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就像她的神奇眼鏡看到的景色一樣。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但是問題還沒完。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是因為他的觀察所導致的,但是有時候我們會觀察得不一樣啊。

我下面想講一些例子說明我們的現實之間確實有非常微小的差距。

大約5~10%的人是色盲,其中有些在看紅色的時候,看到的是普通人的黃色。色盲這種病自人類開始有就已經有了,現代人類有20多萬年的歷史,僅僅最近的三百年,人類才發現色盲這種現象。

這三百年佔整個人類歷史的大約0。1%,我只是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顏色,你可以想像聲音、氣味等很多很多其他感覺在人與人之間有著隱含的不同。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我們以為共享著一個現實,但是可能我們的現實是有區別的。

但還是會有人說,這花在有的人眼裡是紅的,有的人眼裡是黃的,但花還是同一朵花對不對,我們還是在共享這同一朵花。

假如是同一朵花,我們大家去測量它的位置,它應該精精準準的在同一個地方,但是現代物理恰恰發現,如果大家一起測這個花的位置,得出的結果會不一樣,這叫“測不準原理”。

任何物質,花也好,基本粒子也好,它的位置和速度都是不可能同時被確定的。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不光花是這樣,別的東西也是一樣。假如有一顆子彈從空中飛過,我們去測它的位置和速度,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套結果,那我們怎麼能夠肯定這是同一顆子彈、同一個現實呢?

相對論也說明我們每一個人所處的時空有微小的差別。愛因斯坦早就說過,在不同的速度參照系裡面,時間過的速度不一樣快。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我們來的時候,有的人是走路來的,有的人是乘車來的,速度都不一樣,離開的時候也不一樣,所以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有極其微小的差別。

有人會說,我們大家都坐在這兒,應該是共享著一個時空吧,那也不見得。坐得比較高的人離地心比較遠,在那兒的重力場就比低處稍稍小一點點,低處的時間會過得稍微慢一點,高處會快一些。

一場演講聽下來,上邊的人會老得稍微快一點。不光速度會影響時間,而且重力場也會影響時間。

你的時間不等於,我的時間。

你的世界不等於,我的世界。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物理已經證明,並沒有一個不依賴於觀察者的第三方世界,並不存在一個不依賴於觀察者的所謂的現實。

我們在一起,覺得是共享著一個現實,我相信是這些有著微小差別的各自的世界,因為某種原因在同步化。

我們以為我們和世界之間是分離的、對立的,世界是世界,我是我,我是一個匆匆過客,我走了世界還在那兒,實際上不是這樣。

世界之所以在我們周圍,我們之所以能感知它,是因為我們在這兒;我們不在這兒了,我們所感知的世界也就跟著沒有了,所以我們和我們的世界之間有一種互補、互依的關係,我把這種關係叫做

“我·世界”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回到開頭,我們每個人所生活的迷宮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是一個無比神奇的迷宮,我們看見的部分確實像是固定的,但是那些沒看到的部分只是一種可能性。當我們走進沒有看見的通道的時候,這無數的可能性才變成現實。

我們並不共享著同一個迷宮,我們也沒有在找一個共同的出口,我們在一邊探索、一邊創造、一邊體驗這個迷宮。

這是一個一邊探索、一邊創造、一邊體驗的過程。這就是生活。

謝謝大家。

本次演講小結:

這是一次基於哲學認知的分享。本次演講僅代表講者個人觀點。

讓我們來梳理下他的邏輯框架:

提問:人是有意識的麼?

觀點:不同意尤瓦爾的觀點,人不是演算法,人是有意識的。

論點一:人不是簡單的演算法

論點二:瀕死體驗證明了意識的存在

論點三:波粒二象性證明了意識的存在

論點四:意識是物質的“觀察者”,因此我與世界之間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論點五:世界是獨立存在的

論點六:我的世界因我而存在

論點七:每一個存在於世界的我們,都是一個探索,變化,創造世界的個體。

延伸閱讀

:什麼是正方的觀點:《

尤瓦爾:人就是一個演算法

你贊同演講者光子的觀點麼?歡迎給出完全不同的觀點來探索碰撞!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瀕死體驗證明人的意識不等於大腦機能,人類並不共享同一個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