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一起考老師(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萌芽階段)

  • 由 公基常識 發表于 棋牌
  • 2022-09-09
簡介(3)教育內容:①政治和道德 ②科學技術 ③文史④思維能力墨家認為,人的認識與言談是否正確,需要有衡量標準,於是提出應當把握三條標準—(4)第一表:有本之者:立論要“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即歷史的經驗和知識

萌芽階段之後是什麼階段

二、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一)萌芽階段(從奴隸社會到

17

世紀)

l

古代中國

1.

孔子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論記載

《論語》

中有充分的反映。

(1)關於教育作用

孔子認為教育對國家穩定、社會的發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觀點,認為人口、財富和教育是立國的三個要素;提出了

“性相近,習相遠”

的哲學命題,強調後天環境對人發展的影響。

(2)關於教育物件:提出了

“有教無類”

的觀點。

(3)孔子關於教育目的的觀點

孔子致力於培養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孔子關於教育內容的觀點

《論語。述而》記載:“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文”指文化知識,包括“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為規範要求。孔子的教育內容偏重社會人事、偏重文事,輕視科技與生產勞動。

(5)孔子關於教學原則與方法的觀點

第一,因材施教。

第二,啟發誘導的原則。孔子在《論語。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啟發式教學的人。

第三,學思結合的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第四,謙虛篤實的方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6)孔子關於道德修養的方法

①立志有恆

《論語。子罕》:“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也。”孔子教育學生要“志於仁”。“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

②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③身體力行。

“敏於事而慎於言”,“訥於言而敏於行”,“言必行,行必果”。

④改過遷善。

要對自己的錯誤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對他人的過錯採取諒解的態度。

(7)教師觀

教師要“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要為人師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

孟子

(1)

性善論

人的本性中就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於修身養性,向內尋求,這些品性就能得到發展。

(2)

教育目的:明人倫

所謂“明人倫”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後世也稱為“五倫”。孟子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明人倫。

教育目的:明人倫

論理想人格: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大丈夫的人格形象應該是充滿道義感、自信心、社會責任感和家庭義務感的,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一種浩然之氣,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

論教學的基本要求

①“深造自得”:深入的學習和鑽研,必須有自己的收穫和見解,如此才能形成穩固而深刻的智慧。提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盈科而後進”:強調了學習和教學過程的循序漸進。

③“教亦多術”強調對不同情形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法,因人而異。

④“專心致志”

(4)

3.

荀子

(1)

荀子認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聽人本能發展而不加節制,必將產生暴力,所以人性惡。

性惡論

教育目的:教育應當以大儒為目標

在一般意義上,荀子設定了教育目標的基本層次和理想層次。基本層次是培養“賢能之士”,他們不僅能知禮守法,而且能推行禮、法,協助治理國家。理想層次是成為“聖人”,聖人不僅要有超凡的知性和德性,而且要能實踐。

從現實的表現出發, 荀況把當時的

(2)

儒者分為三個層次:

俗儒徒有儒者的外表而沒有儒者之實,既無操守又無將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不是教育所培養的人才;雅儒能基本理解儒學的精神,言行合乎法度,講原則,雖不能知類通達,但決不自欺欺人;大儒知類通達,以淺持博,以一持萬,是理想的人才。

在荀子看來,

俗儒、雅儒、大儒。

俗儒、雅儒、大儒。

教育應該以培養大儒作為理想目標。

(3)

學習過程: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則止”完整的學習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行動的過程。

荀子還提出了一種理想的學習心理狀態—

”。虛:不以己接受的舊知識妨礙新知識的學習。壹:當多個學習物件同時呈現在面前的時候,能夠專注於其中之一,當不同觀點同時呈現在面前的時候,能夠擇善從之或者將他們統一起來。

論教師

在先秦諸子中,荀子是最尊師的,荀子尊師思想有兩個含義:一是從強調教育的作用角度出發強調尊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二是從維護學術思想統一性的角度強調尊師,提出“師雲亦云”,學生對教師的學術不應有絲毫違背。

墨子以染絲的過程比喻教育和環境對人的影響:

(2)培養目標

墨子認為要建立一個“兼愛、非攻”的社會,就要培養

“虛壹而靜

”,才能夠“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教育內容:①政治和道德 ②科學技術 ③文史 ④思維能力

墨家認為,人的認識與言談是否正確,需要有衡量標準,於是提出應當把握三條標準—

(4)

第一表:有本之者:立論要“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即歷史的經驗和知識。

第二表:有原之者:立論要“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即依據民眾經歷,以廣見聞。

第三表:有用之者:立論要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即在社會實踐中檢驗思想與言論的正確與否。

此外,對於知識的理解,墨子認為,人的知識的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親知”“聞知”“說知”。墨子還提出了

4.

墨子

主張“絕學”和“愚民”,認為“絕學無憂”。根據“道法自然”的哲學,道家主張迴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1

戰國後期,《禮記》中的

)素絲說與教育作用

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以簡賅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地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經驗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軍民,教學為先”——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2)“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臧息相輔”——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3)“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啟發教學;

(4)“學不躐等”“不凌節而施”——循序漸進

(5)“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相長;

(6)“豫時孫摩”:“禁於未發謂之預,當其可謂之時,不陵節而施謂之孫,相觀而善謂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這包括四條原則:預防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集體教育原則。

“兼士、賢人

“三表”:

《大學》出自於《禮記》,其

“三表”:

是提出了大學教育的

“察類明故”的思維和辯論方法。

《大學》開篇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善”這是儒家對大學教育目的和為學做人目標的綱領性表達。

為實現三綱領,《大學》由進一步提出八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八條目。

一起考老師(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萌芽階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