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肌筋膜疼痛綜合徵歸屬於筋病或稱經筋病,病位在經筋,屬筋痺範疇

  • 由 萍醫生講健康 發表于 棋牌
  • 2022-09-09
簡介《經筋病表現為相關組織在感覺及運動方面的功能改變,肌筋膜疼痛綜合徵的疼痛症狀即為內外因素影響機體氣血執行,肌肉緊張痙攣而導致的

關節生骨刺怎麼辦

導語:

中醫經絡學理論可將肌筋膜疼痛綜合徵歸屬於筋病或稱經筋病,病位在經筋,屬筋痺範疇。《經筋病表現為相關組織在感覺及運動方面的功能改變,肌筋膜疼痛綜合徵的疼痛症狀即為內外因素影響機體氣血執行,

肌肉緊張痙攣而導致的。針刺激激痛點使針刺療效直達病因所在,區域性痙攣的組織放鬆,氣血調暢,經絡疏通。

肌筋膜疼痛綜合徵歸屬於筋病或稱經筋病,病位在經筋,屬筋痺範疇

01

肌筋膜疼痛綜合徵的發病機制複雜,當邪毒凝滯,脈絡痺阻可能致病

1、病名及歷史沿革

祖國醫學無肌筋膜

疼痛綜合徵病名

,根據其症狀體徵可將其歸於“痺症”、“經筋病”範疇。氣血虧虛,腠裡稀疏,耗傷正氣,衛表不固,風寒溼邪內侵,

溼性黏滯,

阻遏氣機,寒性收引,氣血執行不暢,

不通則痛

,久則為痺病。

氣滯血瘀、肝腎虧虛為

本病發病基礎,

外感風寒溼等邪氣或外傷、慢性勞損等則為誘發因素,內外合而為病,故不管本病虛實輕重,

均因經絡受損

,氣血不暢,脈絡失養。肌筋膜可歸於中醫經筋和皮部範疇,張介賓《類經圖翼》指出:

“十二經脈

之外而復有經筋者,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

各有定位

。”

中醫意義上的

經筋包含筋膜

、血管、神經、淋巴等結構,經筋聯絡肢體,蘊藏經脈,執行氣血,溝通人體內外上下,

平衡陰陽

,護衛臟腑,當經筋功能正常,人體即可維持健康。當邪毒凝滯,脈絡痺阻,肌筋失養,

氣血不通發為丘疹膿皰

《素問·皮部論》曰:“

凡十二經絡脈者

,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又云:“經脈為裡,伏行分肉之間,

支而橫者為絡

。”古人即注意到氣血執行不暢與皮部病變相關,除了縱行的血管神經,橫行於淺筋膜中的血

管淋巴神經組織亦起重要作用。

淺筋膜對面板起到連線和

支援固定的作用

,當淺筋膜痙攣緊張時,擠壓皮下神經血管,面板的營養等正常功能受損,影響面板新陳代謝,毒素及

代謝產物排出受阻

,出現區域性廣泛性、瀰漫性、

無通道性臨床表現。

肌筋膜疼痛綜合徵歸屬於筋病或稱經筋病,病位在經筋,屬筋痺範疇

2、病因病機

根據痺症的病

機演變過程

,肌筋膜疼痛綜合徵病機可大致總結如下:素體虛弱稟賦不足或勞欲過度,風寒溼邪侵襲人體,病程日久,痰濁瘀

血阻滯經絡

,筋脈失於濡養,故出現肌肉骨節的酸困

麻木疼痛不適。

目前認為本病病機有如下幾種:

(1)感受風寒溼邪:氣血執行受阻,衛表不固

,腠裡不密

,感外邪氣血凝滯,筋脈失養,甚至不通,

不通則痛。

(2)肝腎不足,

脾胃虛弱

:先天腎氣虧虛,加之後天飲食失養,脾氣損傷,脾陽不足,運化水谷功能減低,氣血生化乏源,無法濡養

筋脈發為本病

。此外,脾陽虛難以運化水溼,溼聚為痰,阻滯氣機

亦可誘發本病。

(3)肝氣鬱結:

肝在體合筋

,在中醫中肝與筋關係密切。肝主藏血,肝主疏洩,肝氣鬱結,造成氣血凝滯不暢,復風寒外感,

腠裡閉塞

,內外合邪,侵犯經絡而致此病。

(4)情志失調:人體受強烈而

持久的七情刺激

,自身無法真確紓解,出現強烈的情志變化,進而導致臟腑氣機失和,甚至混亂引發本病。

中醫理論中

七情所傷對應臟腑理論中指出,憂思傷脾,

怒傷肝。

脾主肌肉,憂思過度,易致脾氣虛弱,四肢倦怠。

肝主筋,人體長期處於憤怒、

焦慮等情緒

下,精神高度緊張,肌肉難以放鬆得到休息,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肌肉壓力過高,肌肉內儲存的的

代謝物質不斷蓄積

,使肌肉及其並行的神經血管等

組織受到擠壓

,從而出現缺血性肌肉疼痛、肌肉痙攣甚至攣縮,肌肉的痙攣及攣縮又可進一步加重肌肉缺血

,加重疼痛。

此惡性迴圈

難以自動解除

,久而久之,代謝廢物不能有效排除體外,在機體組織不斷蓄積,最終可在觸診時觸及條索結節

或僵硬的肌帶

。持續性疼痛使患者處於緊繃的精神狀態,由此形成精神緊張-肌缺血-肌張力增強-代謝產物堆積

-肌肉疼痛

-肌肉痙暖-精神緊張的難以打破的迴圈,故本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精神緊張

等精神心理問

肌筋膜疼痛綜合徵歸屬於筋病或稱經筋病,病位在經筋,屬筋痺範疇

亦有學者認為

,肝脾不調是肌筋膜疼痛綜合徵發病的關鍵因素,且使本病陷入複雜的惡性迴圈,將原本單一的

疼痛症狀

進一步發展成為複雜的由表及裡的一系列病理反應。《黃帝內經》中記載:“諸痺不已,亦宜內也”

人體免疫力降低,

外邪乘虛入侵人體,長期靜止性力量負荷如長期伏案工作或姿勢不良,加重肝脾

不調誘發本病

3、辨證分型

根據肌筋膜疼痛

綜合徵病因病機

,同時結合醫者用藥取穴,大致可將本病分為:寒溼痺阻型、氣滯血瘀型、痰濁閉阻型、

肝腎虧虛型

。目前肌筋膜疼痛綜合徵在中醫辨證施治方面研究不多,可以考慮在臨床實踐中可將本

病分為早中晚期

,分別側重於祛邪和扶正,結合中醫辨證選方,達到早期預防,中期治療,後期減少

本病發作的目標。

02

瞭解疾病的治療方法,針刺治療痺症由來已久,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

1、針刺療法

強調“筋骨並重”的

整體治療理念

。全身各個系統,理清全身骨骼包括脊柱、軟組織損傷和內臟各器官疾病的關係。

黃帝內經《靈樞》中曰

: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痺。針刺治療痺症由來已久,是臨床常用且

療效顯著的一種方法

,《黃帝內經》中

即有經筋病篇

肌筋膜疼痛綜合徵歸屬於筋病或稱經筋病,病位在經筋,屬筋痺範疇

有學者認為激痛點是

穴位敏化的一種形式

,透過觀察483名膝關節疼痛患者膝關節周圍痛點肌牽涉痛的分佈特徵,研究激痛點和穴位敏化的關係,

在患者膝關節附近

用拇指按壓,記錄其原發的疼痛部位以及

牽涉痛出現的部位。

結果表明膝關節疼痛的

原發痛區多分佈於局

,各肌群的原發性疼痛部位位於其各自骨骼肌內,牽涉痛大多位於骨骼肌的遠端及

膝關節周圍

,故得出肌筋膜疼痛綜合徵原發部位激痛點跟

穴位敏化的機制類似。

2、常規取穴

針灸以

中醫理論為基礎

,透過循經取穴、辨證取穴等方法來刺激人體有關部位,達到通調經氣、舒經通絡

、活血止痛等功效。

肌筋膜疼痛綜合徵歸屬於筋病或稱經筋病,病位在經筋,屬筋痺範疇

3、針刺激痛點

針刺激痛點可以抑制

區域性炎症反應;

破壞不正常的運動神經終板和張力帶,引起區域性肌肉收縮,改變肌痛點形態結構;針刺

產生微小損傷

,可以增加區域性血供、促進區域性組織新陳代謝,加速區域性炎症代謝產物排出;針刺抑制大腦疼痛中樞,

達到鎮痛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肌筋膜疼痛綜合

徵激痛點的位置

、功效等與傳統經穴的位置主治在有許多相同之處,故我們在找尋激痛點時,除了對肌肉韌帶

解剖位置的探尋

,亦可透過經絡系統理論來分析,或可達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4、特殊針法

重視“氣至病所

”的金鉤釣魚針法有能達到消瘀散結、舒筋活絡的效果;又如針刺董氏奇穴能明顯頸背部肌筋膜疼痛綜合徵的疼痛並

縮小區域性條索結

節;

又如排針刺法、齊刺纏提法等均

在常規針刺

的基礎上透過手法操作加大刺激量,以期達到更好的療效。目前臨床新型針具也是層出不窮,大多由古九針結合

現代技術發展而來

,使針具更方便臨床應用且取得

更好的臨床療效。

如小針刀療法透過對瘢痕

粘連的切割鬆解

,對區域性組織有減壓的效果,減輕神經卡壓;浮針療法在皮下淺筋膜層掃散,較其他針刺而言最顯著特點

是取效迅捷

;銀質針溫針灸療法以其針體銀質的優勢,

加之密集排布

,對區域性炎症的消散有顯著效果。

肌筋膜疼痛綜合徵歸屬於筋病或稱經筋病,病位在經筋,屬筋痺範疇

結語:

針刺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徵可

達到疏經通絡

、扶正祛邪、調和陰陽。中醫學認為各類疾病均是由外因、內因、不內外因及病理產物

四種因素引起

。外感邪氣使機體產生氣血執行不暢,病理產物在體內堆積引起疼痛及肌筋膜疼痛

綜合徵相關症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