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別人都在裡面跳舞,我為什麼要站在外面?

  • 由 讀首詩再睡覺 發表于 棋牌
  • 2022-08-12
簡介對每個個體來說,選擇什麼樣的“幸福”,關乎的其實是自己能否真實而坦誠地去面對自己的內心,不撒謊,不自欺,真誠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並且有勇氣去承擔一切,過好自己的人生

翻湧吧後浪內容

小號的聲音,嘹亮而專斷,

引我走到亮燈的玻璃旁窺看這些跳舞的人

——全都小於二十五

專注地挪步,潮紅的臉對著臉,

莊重地踏著幸福的節奏。

——或是因為我想要,嗅著煙味和汗味,

幻想觸控姑娘的美妙。為什麼要站在外面?

但,又為什麼要去到裡面?

性,是的,但什麼是性?

當然,是想著最大分量的幸福

被情侶們獨佔——完全

錯誤,就我而言。

召喚我的是那高懸的、喉嚨粗野的鐘

(藝術,如果你喜歡這樣稱呼)它孤獨的聲音

堅定地認為我也孤獨。

它說;我聽;

其他人或許也聽得見,

但不是為我,我也不是為他們;

其實幸福也一樣。

所以我待在外面,有我的理由,

他們來回磕絆,有他的理由;

彼此都滿足,假如沒有人對自己判斷錯誤。

或撒謊。

作者 / [英國] 菲利普·拉金 翻譯 / 舒丹丹

The trumpet’s voice, loud and authoritative,

Draws me a moment to the lighted glass

To watch the dancers – all under twenty-five –

Solemnly on the beat of happiness。

– Or so I fancy, sensing the smoke and sweat,

The wonderful feel of girls。 Why be out there ?

But then, why be in there? Sex, yes, but what

Is sex ? Surely to think the lion’s share

Of happiness is found by couples – sheer

Inaccuracy, as far as I’m concerned。

What calls me is that lifted, rough-tongued bell

(Art, if you like) whose individual sound

Insists I too am individual。

It speaks; I hear; others may hear as well,

But not for me, nor I for them; and so

With happiness。 Therefor I stay outside,

Believing this, and they maul to and fro,

Believing that; and both are satisfied,

If no one has misjudged himself。 Or lied。

BY Philip Larkin

一場盛大的舞會正在進行,屋內燈火通明,歌舞如翻湧的浪,將年輕情侶們眩暈在幸福的海洋之中。此時一個詩人經過,被嘹亮的小號吸引,走到玻璃窗前,窺看這一切,此時他面臨兩個選擇:去到裡面加入他們,或者繼續待在外面……

盛大的舞會映襯著詩人的孤獨,玻璃上映著詩人菲利普·拉金的臉龐——一個普通、保守的中年英國男人,戴著黑框眼鏡,其貌不揚。那張臉上透著一股書呆子氣式的頑固,他冷冷地看著這一切,繼續選擇其“局外人”的身份,固執地站在外面,不走進去。

他有他繼續待在外面的“理由”。為什麼要走進去呢?因為性嗎?因為“幻想觸控姑娘的美妙”嗎?還是因為這盛大,象徵著“最大分量的幸福”?這些都不是。如果我們對拉金的生平稍有了解,我們就會知道,這些都不是吸引他加入一場舞會的理由。菲利普·拉金的一生,可以用“樸實無華,且枯燥”來形容。

菲利普·拉金終生在英國赫爾大學圖書館工作,是個厭世而又清高的隱士,不婚不育,也不愛出門旅行。對他而言,中國很值得一遊,假如能當日往返的話。他選擇成為一個“獨身主義者”,是因為相比孤獨,他更討厭與人共處,而且“身邊總有人陪伴,是比較壓抑的事”。

拉金也不喜歡孩子,因為在他看來,小孩子都是一群自私、吵鬧、殘忍、粗鄙的野蠻人。拉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野蠻的七分之一》,之所以取這麼一個標題,是因為當時英國總人口當中0到14歲孩童所佔的比例是七分之一。他在這篇文章中說:“我終於明白自己永遠都不該跟他們再廝混到一起(除非我故意犯蠢),這個發現足以彌補我不得不獨自謀生而付出的辛勞。”

在“恐婚恐育”這方面,拉金可以說是一個終生堅定的“踐行者”。在他的詩作《這就是詩》中,他“不婚不育”的想法,可以說令人驚駭:

一個人把不幸傳給另一個人。

不幸便像大陸架不斷下沉。

所以, 你還是儘早逃出來吧,

而且千萬不要有自己的孩子。

“如果人生不完美,那就讓藝術完美。”拉金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不太“完美”的一生,被詩歌、藝術所吸引,所以他對自己想要什麼有著極其清醒的認識。這首詩可以看作是一個隱喻,他終生站在“外面”,做一個邊緣人,局外人,旁觀而不進入。這首詩名為《在場的理由》,但背後隱含的真實面目則是“不在場的理由”。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場”:有的叫“席位”,有的叫“圈子”,有的叫“圍城”,總有些人想拼命進入這樣的“場域”之中,而總有些人想逃離。無所謂是非對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恐婚恐育者有恐婚恐育者的理由,社交恐懼症者也有其恐懼的理由。另一方面,將“結婚生子”當成其人生必須完成的幸福大事的人,也佔絕大多數。

選擇什麼樣的生活,過什麼樣的人生,是每個人自由意志的體現,甘苦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他人也無權干涉。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而對“幸福”的理解,卻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答案。

對每個個體來說,選擇什麼樣的“幸福”,關乎的其實是自己能否真實而坦誠地去面對自己的內心,不撒謊,不自欺,真誠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並且有勇氣去承擔一切,過好自己的人生。

第3074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