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宋朝對科舉的貢獻有多大:真正杜絕了徇私舞弊,做到了至公無私

  • 由 故園新話 發表于 棋牌
  • 2022-08-03
簡介廢除唐朝的行卷制度唐朝時期,科舉的主試官員不僅僅根據考生的試卷確定名次,還可以參考考生平時的作品和才譽

鎖院制度什麼時候確立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創舉之一,因為科舉制度是封建社會最公平的選拔制度。科舉制度形成於隋朝時期,確立於唐朝時期。

科舉制度使得大量的寒門才俊有了上升通道,動搖了自魏晉以來的門閥政治,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階層固化,促進了唐朝文化事業的極大發展。

宋朝對科舉的貢獻有多大:真正杜絕了徇私舞弊,做到了至公無私

但是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卻唯獨沒能在公平、公正這方面盡善盡美,真正將科舉考試做到杜絕私情的是宋朝。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宋朝為促進科舉公平所做的貢獻。

廢除唐朝的行卷制度

唐朝時期,科舉的主試官員不僅僅根據考生的試卷確定名次,還可以參考考生平時的作品和才譽。因此,考生們為了能取得一個好的成績,常常會在考試前將自己平時的詩文,寫成卷軸送給朝廷顯貴,以求能獲得一個好的名氣,這便是行卷。

這種制度之所以能存在就是為了避免出現偶然性,因為僅僅一張試卷不足以百分之百地展現出考生的真實才能。這個制度的設定初衷是好的,但是時間一長難免會變味。

宋朝對科舉的貢獻有多大:真正杜絕了徇私舞弊,做到了至公無私

根據《舊唐書》記載,權貴家的子弟互相交際應酬,都能博取一個好名氣,但是寒門子弟,往往“十棄六七”。這也不難理解,既然權貴們有推薦人的權力,那他們難免會徇私情,推薦自己的親戚或者朋友。

而真正的寒門子弟,又怎麼可能擠進長安顯貴們的社交圈裡呢?

因此,宋太祖在即位第三年,就明令禁止公薦行為,極大地保證了科舉的公平性。

實行殿試製度

殿試是由武則天創立的,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城殿策問貢士。然而,殿試正式成為一種制度是在宋朝時期。

唐朝時期,考生之間、考生和考官之間的聯絡過於密切,以至於最終成為了朋黨。比如,同年考中的考生,互相稱呼為“同年”,而考生在高中之後還有向主考官謝恩,自稱“門生”。

因此,公元962年,宋太祖正式下詔,禁止了考生向主考官謝恩的行為,一旦有人謝恩,御史臺便可以彈劾。

宋朝對科舉的貢獻有多大:真正杜絕了徇私舞弊,做到了至公無私

公元973年,宋太祖一如既往地在講武殿視察新錄取的進士們。結果他發現,有一名叫武濟川的進士才能很一般,於是直接將其除名。而這名考生和當時負責貢舉的翰林學士李昉是同鄉,因此宋太祖極度懷疑這是徇私舞弊。

恰巧,此時還真有人狀告李昉徇私情。因此宋太祖直接將沒考中的157人和考中的38人再次集中起來,一起參加他本人主持的考試。在這場考試中,宋太祖一共錄取了129人,而李昉錄取的38人中,有十人沒有考中。

而這場科舉風波,正式讓宋太祖下定甚幻戰決心,要重視殿試,因此他將殿試確立為制度,在原來的解試、省試初犧上又加了一個殿試。因此,科舉的難度再上一級。而且殿試時,錄取人數沒有定額,全憑皇帝腳脫抖本人裁決。

宋朝對科舉的貢獻有多大:真正杜絕了徇私舞弊,做到了至公無私

殿試製度雖然再次確保了科舉的公平性,因為沒有會在皇帝複查的情況下徇私舞弊。但是,殿試製度對於那些家境貧寒的考生而言,卻又是一次打擊。史料記載,當時往往有遠方進京的考生,最後沒能透過殿試,又沒錢回家,悲憤交加,投江自盡。

而在宋仁宗期間,更是發生了一個大事件。一名叫張元的考生,因為殿試沒透過,一氣之下投靠了西夏。他在西夏受到了李元昊的重用,為攻宋戰爭出謀劃策,使得宋軍損失很大。

因此,1057年,宋仁宗在這一年的殿試中,所有的進士全部被錄取,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殿試不再黜落考生,而僅僅排個名次。

鎖院和別頭試

宋太宗時期,鎖院制度誕生。這個制度是指,考試期間,考生進入貢院,院門關閉,直到批閱完試卷後才允許考生出院。一般來說,這個期限在一個月,這個制度再次確保了科舉制度的公平性。

而別頭試指的是如果考官家的子弟、親戚甚至是賓客參加考試時,必須另設考場、另派考官,並且單獨錄取。

糊名和謄錄

為了讓考官閱卷時,公平公正地批改,自然需要將考生們的名字遮蓋住。這個制度在唐朝就誕生了,但是唐朝僅僅在吏部試時糊名,宋朝則是將糊名制度推廣到科舉考試的整個階段。

然而糊名制度還是不能徹底杜絕舞弊現象,因為考官還有可能根據字跡知道這是誰的試卷。因此,謄錄制度應運而生,謄錄的意思就是將試卷再抄寫一遍。

宋朝對科舉的貢獻有多大:真正杜絕了徇私舞弊,做到了至公無私

考生上交答卷後,先由彌封院糊名,然後答卷又被送往謄錄院,由專門的人員將試卷謄寫一遍。最後送往考官手裡的是謄寫卷,而非考生原本的答卷。

宋代為科舉公平性做出的種種努力,得到了有識之士的交口讚譽。歐陽修就曾評價道:“本朝的取士制度,相比之前,可謂是最公正的了。不僅東西南北的人士,都可以參加選拔,而且糊名、謄錄還能使考官不知道這是誰的試卷。”

由此看出,宋朝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絕非沒有道理。宋朝統治者對士人的尊重、以及對科舉考試的嚴格把關,使得真正的有才之士能被選拔出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