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論語碎碎念」9. 儒家的flag

  • 由 欽老師怎麼教 發表于 棋牌
  • 2022-07-31
簡介”【譯文】曾子說:“審慎地對待年長者的死亡,追念故去已久的人,老百姓自然會歸於忠厚老實了

慎終者喪盡其禮什麼意思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審慎地對待年長者的死亡,追念故去已久的人,老百姓自然會歸於忠厚老實了。”

「論語碎碎念」9. 儒家的flag

【碎碎念】

儒家的flag

現在流行立flag,立此之人,也定會時刻準備被啪~啪~打臉。

曾子又出現了,他確實是個好學生,他在對待“死”這件事上,把儒家的一貫要求,總結成四個字“慎終追遠”。他認為,百姓們只要能“慎終追遠”地對待死去的人,那百姓們就會自然歸於忠厚老實。

“只要……就……”,是條件關係,是個標準。

往後的幾千年,這個標準不斷地崩塌。

什麼是“慎終追遠”?

孔安國說:“慎終者,盡喪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通俗些說:就是對待去世的人,能夠把自己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哀傷和敬愛都表現出來。為什麼?人都沒了,這就是你表現“孝道”的最後機會,只有這一刻,親戚、朋友、同事,甚至上司都會參加,你“哀”的多隆重,就表示你有多孝順。你想喪事從簡,萬萬不可能。

甚至在後來的漢朝,選拔人才的“察舉制”主要的手段就是“孝”,你的“孝名遠播”,就可以當一方的管理者。

東漢的名士陳蕃在當官時,聽說有個叫趙宣的人,非常孝順,父母都去世了還不封墓道,在裡面服喪長達二十年之久。陳蕃進一步詢問才知,趙宣的五個兒子,居然都是在其服喪時所生!表面“盡喪其哀”,實則“人淪喪盡”。最終,趙宣被治罪。

這個臉,打在儒家的臉上,不知道疼不疼。

「論語碎碎念」9. 儒家的flag

所謂“慎終”,就是周密而嚴謹。

周密而嚴謹的做什麼?表現你的哀傷。

親人去世了,人都會悲痛,這個人在世界上的蹤跡和影子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逝,如抓在手中的沙粒,總有被風吹散的一天,我們當然會悲痛,只是人與人的悲痛程度、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會嚎啕大哭、有的人則是在隱幽處心痛、有的人可能還會解脫,因這位死者臨終時受盡病痛的折磨。

悲傷就是悲傷,你不能在悲傷上加上什麼限定詞。

但儒家行使的是“經世”的權利,所以曾子這句話的結果,是“民德歸厚”。

一個人去世了,他的家人極盡悲痛,大辦喪事。別的人看到了,就會有樣學樣,感受到對方如此難過,就會更好地奉養活著的長輩。你傳我,我傳你,慢慢地,民眾都行孝,民風就厚德了。

《論語》,中國人的《理想國》。

「論語碎碎念」9. 儒家的flag

所以,直到現在,某些地方在親人去世後,擺宴席、請樂隊,還有專門請人來“哭”的,不鬧個十里八村都知道,說明這家人一、不孝順;二、沒能耐。

我高中時,樓旁邊就是居民區,一戶人家辦喪事,請了樂隊,演唱者不僅對著這家的親朋好友,還不時地跟在教學樓中學習的我們打招呼:“同學們,你們好嗎!祝你們學業進步!”

這樣的祝福,不知道該不該接受。

喪事,是給活人看的。

儒家對“婚喪嫁娶”有一套嚴格的要求,千百年來一直傳承,變成了今人“擺闊”的工具。有人說,孔子一門,本就是春秋時代的“喪禮”執事,他們定下這些規矩,就是職業行為,如果百姓們家中有死者就草草了事,那儒者們就無生意可做。

我沒有經過考證,不敢妄下論斷。這個原因未必屬實,但大張旗鼓地辦喪事,確是儒家的要求。《論語》後面都有論述。

「論語碎碎念」9. 儒家的flag

什麼又是“追遠”呢?

就是你要時時刻刻想著你的祖宗八代,甚至十八代。

農耕社會的倫理,一直是中國的倫理基礎。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家必需是綿續的,不因個人的長成而分裂,不因個人的死亡而結束,於是家的性質變成了族。”有族,就必須有一套與之相對應的“倫理”,讓活著的人守本族的規矩,除了活人對你的監督,更有先人對你的警戒。活人無法在你身邊時時刻刻看管你,但“舉頭三尺有神明”,別的神管不了你,你自己的祖宗天天在頭頂盯著你,叫你守規矩、行人倫。

所以,對於家族中的祖先,你要在固定的時日對他供奉、祭奠,讓他們保佑你,保佑你的家庭、保佑你的親族、保佑你的農事。當然,你每祭奠一次,祖宗先人也在盯著你。

你們四目相對,震懾多餘思念。

在曾經一段特殊時期,每個中國人都希望自己的標籤是“貧農”,越窮越好。可是到了後面的年頭,好多國人願意追封自己的先祖是“皇家”,是“貴族”,哪怕是個“地主”。稍微沾親帶故,一定不加掩飾地公告天下。時代變了,百姓們能相對輕鬆地談論自己的過去。

還是高中時,高考前填一份資料表,有一項是“家庭成分”,大家不約而同的都寫“貧農”,只有一個同學寫“地主”,老師讓她重寫,她拗不過,大哭著說:“我家本來就是地主啊,為啥讓我寫貧農!”

這位同學,“追”的不是特別遠,倒是很“慎終”。

「論語碎碎念」9. 儒家的flag

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我對故去的親人,更是常常思念。我的“德”是否歸厚,我不知道,但我做到了自己的“慎終追遠”,並不是儒家要求的。

《左傳·文公十五年》中說:“喪,親之終也。雖不能始,善終可也。”這裡,我讀出了無奈,我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能決定,但我們如何離開這個世界,卻可以有子女親族來“操辦”。他們可以讓我們用“體面”的方式告別。也許,這才是“慎終追遠”的原因吧。

我有一個期待,等我離開這個世界時,忘記所有的一切,魂歸天地,因為我想記住的一切,自然有人替我記得。

這個flag,可能比儒家的,好實現,不容易被打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