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席慕容裡的《一棵開花的樹》藝術心理

  • 由 霧光森林 發表于 棋牌
  • 2022-04-25
簡介在這個創作過程中,席慕容盡情享受這以花樹作為載體的情感出口,她自由地將內心的原鄉情感和對美好愛情的肯定藉由想象發揮出來,長期對於家鄉產生的一種浪漫朦朧的情感也深深影響著《一棵開花的樹》這部作品的創作

席慕容外婆為什麼落魄

四處輾轉的成長和想象情感並存的詩歌

敏感的心被偶然觸動

席慕容因為生在一個政治格局不穩定的時代,作為一個蒙古人,她未能在家鄉安穩地長大,而是從不記事起就一家不停地輾轉各地,最後在臺灣定居。這種找不到歸屬感的成長環境造就了席慕容敏感的心,後來在孤獨中席慕容遇見了自己的一生所愛,這個叫劉海北的青年給了席慕容溫暖的愛和關懷。《一棵開花的樹》就是席慕容在愛情的沁潤下,對真摯情感的描繪與歌頌。

這首詩創作的靈感來源於一次偶然。當時席慕容正坐在一列火車上,周邊的風景飛馳而過,不經意間她看見了一個山坡上長的一顆結滿白色花朵的油桐樹。白色的花朵結滿樹梢,迎風舒展,飛速向前的列車駛入了山洞,她忍不住回頭向那棵花樹望去,直至它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那時候我差點叫起來,我想怎麼有這樣一棵樹,這麼慎重地把自己全部開滿了花,看不到綠色的葉子,像華蓋一樣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剛要仔細看的時候,火車一轉彎,樹就看不見了。”如此美麗的花樹是否很快就會面臨凋謝呢?出於對美的敏感與珍惜,席慕容寫下了《一棵開花的樹》。

深刻細膩的愛情主題

這首詩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少女對一段愛情期許併為之努力變好的感人情懷。第一段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為了她的愛情苦苦等待,韶華易逝,但心裡的情卻愈發深厚,為了一次遇見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第二段是主人公的等待終於有了結果,化作一棵樹,精心完善自己,看似自己的期待有了一絲進展。第三段是希望燃起後瞬間被澆滅的悽婉,滿腔的濃烈的愛被無視,年華逝去,傳達一種傷感的悽美的愛情。催人淚下,完美展現了一位懷春少女內心的掙扎,甜蜜和心酸。這首小詩運用了佛家的前世今生的說法,將少女對感情的那種誠赤表達的的淋漓盡致,前世和今生一直期待,最後只留下被忽略的結局,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二、”不得不寫“的情境

積累深厚的寫作功底

“藝術活動的能力是藝術家從事創作、滿足藝術需要的基本條件,像先天具備的藝術素養和後天養成的藝術技能、審美態度都屬於藝術能力的範疇。” 在先天的藝術素養中,席慕容對文字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語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她的身份,帶給她歸屬感,她骨子裡便流淌著要用文字來為自己的族群發聲的熱情。從小她便閱讀了很多邊塞詩,邊塞詩大多出自漢人,表達的都是將要出征時的情感,而一首北方民歌卻激起了她強烈的共鳴,這可以看出席慕容本就是一個情感豐富且較易在文字中汲取到能量的人。在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這部作品中,她表達愛情主題的方式的熟練程度離不開她對古典詩歌的研究。在她的成長中不僅讀了大量的邊塞詩,還讀了很多閨怨詩,這種後天的學習積累是席慕容將靈感化作這部震動人心詩作的關鍵。她詩歌中透露出的那種誠摯也與她個人的人格和處事方式有密切聯絡。“詩歌一直都在。詩歌是無所求的,讀詩也是無所求,寫詩也應該無所求,那個詩才活得起來。”這便是席慕容無功利的寫作態度。

(二)心理

這部作品的主題內容表達的是愛情,詩中所用的意象則來源於早期外婆對她產生的影響。“這是一句經文,我念給你聽,那樣陌生的一個人的嘴裡說出,怎它的意思是說:蓮座上的佛……我無法說話,因為我心裡在剎那間忽然覺得很空,又忽然覺得很滿。那樣熟悉的一個句子,卻在那樣陌生的地方,怎麼可能?怎麼可能!多少年了!……在我還很小的時候,我就常常聽到外婆念這句經文。常常是傍晚,有時候是早上,外婆跪在乾乾淨淨的床上,一遍又一遍地俯拜、叩首……在這一剎那之前,我是一點也不知道,我已經把這句經文記住了。“因此,《一棵開花的樹》這部作品的主題除了表達愛情之外,還有作者的一種潛在的對信仰儀式的記憶,作品中出現的意象“蓮”、“佛”、“荷”便體現了這一點。據瞭解,在席慕容的成長經歷中,常常被問老師和同學問到關於她家鄉的事,從未在家鄉待過的她面對這個問題常常處於困擾之中,她常在古代的邊塞詩中找尋答案。“失我焉支漢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藩息。” 在詩中感受到的北方少數民族的獨特魅力,也深深影響著她的詩歌創作。“深藏在我們心中,有一種很奇怪的“集體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是受席慕容家庭影響,從而驅使她有了對花樹這種能記起她關於美、關於情的事物記錄,創作的動力

席慕容裡的《一棵開花的樹》藝術心理

流離失所的成長環境

席慕容是一個出生在重慶,後一直居住在臺灣的內蒙古人。雖然從小沒有生長在內蒙古,但她的骨子裡卻一直流淌著對那片草原、無盡的森林/漫漫的風沙的嚮往。這來自於自己家人對她的影響。父母和外祖母之間是用內蒙古語言溝通的、長輩們對席慕容簡述的家族的故事、她在書中讀到的關於邊塞的詩歌及歷史故事、會在家族裡舉辦的祭祀蒙古祖先的儀式……這是一個家庭的記憶構築了席慕容對家鄉的記憶,是她作品中鄉愁滿滿的重要原因。席慕容身處複雜的近代歷史中,親身經歷戰時的流離失所,期間聽聞祖輩和父親述說著民族憂患,長期成長在內蒙古人稀少的臺灣。這樣的創作背景,是席慕容的作品中,透露的是一種深厚的原鄉情懷,是對故鄉內蒙古無限的嚮往和對這個族群的認同。《一顆開花的樹》便在這種背景下創造出來,一個族群對她創作的影響還有關於信仰儀式的記憶。長期處於一種孤獨的社會環境,族群對於席慕容來說意味著歸屬,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創造出來的《一棵開花的樹》便帶有一絲孤獨、嚮往和無奈。“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該民族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最本質的特徵,它凝聚著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的自我生存發展中不斷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創造力,以及自我約束力。在適應本民族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功社會環境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功能,具有自己的獨創性。

創作物件:對純粹的追求

“可見,適宜的創作物件猶如開啟心靈閘門的金鑰,從中釋放創作需要。”《一棵開花的樹》描述的物件是對一種對純粹態度的追求。作為一個有信仰意識的蒙古人,她自小便嚮往那種故鄉帶來的純粹感。那一望無際的草原、茂密幽靜的森林……造就了席慕容對於感情真誠的態度,這首詩不僅寫的是對純粹愛情的追求,還有席慕容的原鄉情懷。白色的油桐樹結出的花實際上是自己作為一個蒙古族人的寫照。那等待許久的遇見,不正如席慕容長久地期待見到祖輩們口中所說的故鄉嗎?“如果失去了共同的文化,將不成其為原來的民族……而只要還保留著共同的文化特點,就有維繫民族自我意識的紐帶。共同的文化特點是構成民族的最根本特徵”席慕容想要找到的,便是這種文化認同感,這種強烈的訴求驅使著席慕容的創作,彷彿在表達自己為尋求到這種歸屬感,“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敏銳的直覺與思維

(一)情感的鑄造

”克羅齊就認為藝術的本質是直覺,而直覺的來源是情感,因此藝術歸根結底是情感的表現。“《一棵開花的樹》起於一棵途中偶遇的油桐樹,激發的是席慕容的直覺,這種直覺來源於她對族群、伴侶的情感。席慕容是一個不太會收功利束縛的詩人,因此她的心裡環境是非常自由的,這也造就了她敏銳的直覺。“藝術直覺是從美感、情感和想象的角度把握物件,而非科學或實用的態度,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

另一方面,長期身處異鄉,身份認同上的孤獨感使席慕容對於感情更加的珍視。她渴望去到在內心出現多次的故鄉,故鄉在她的心裡是美的,於是見到美的事物後,她想到的是故鄉的一些記憶。《一棵開花的樹》中,關於佛的信仰感的出現,是席慕容自然而然抒發出來的,一種潛在內心深處的美好情感。這種情感就像是被裝進了一個容器,而花樹這樣美的事物,只是作為一個開啟物,就這樣不經意間輕而易舉地開啟這個情感容器。

縝密嚴謹的邏輯思維

“藝術家在實際創作中,不僅要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創造出自己的直觀的形象,而且還要儘可能將想法傳達給觀眾,讓觀眾也直觀到這種情感,儘管觀眾與藝術家本人對作品的經驗和看法不同。”席慕容的情詩用的是自由詩的格式,結構自由,但表達的情感卻很集中。《一棵開花的樹》分為幾部分,寥寥幾句,卻構築了一段震撼心靈的愛情故事,這離不開詩人縝密嚴謹的邏輯思維。“

通觀席慕容眾多詩歌作品, 赫然呈現著兩種時間執行模式:一種是線性流動的物理時間, 在這一時間模式中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三種狀態, 它是不斷向前, 直線前進並綿延不斷的。”席慕容的創作中有著較強的時間意識,述說的是時間帶給人的一些思考和體悟。時間是每個人都擁有且都在消耗著的,席慕容用他自己藝術的寫作方式去詮釋時間,從而讓受眾體在體悟到詩歌唯美的意境後自然地產生對生命、時間的思考,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對於時間的體悟, 席慕容不是簡單地將時針調向過去, 對記憶進行反覆書寫, 而是把過去情思融入當下瞬間。一縷茉莉花香、一道夕陽晚景、一封塵封信件, 都可以開啟時光倒流的隧道之門。

(三)從小培養的創造和再造性想象

席慕容自小就處於一種創造性想象中,這來源於它特殊的生長環境。對於故鄉的想象,自小是從文字和家族人口中的故事中逐漸構築的,因此在潛移默化中,席慕容練就了較強的創造性想象,影響並造就了她之後的創作。再造性想象是根據語言的描述、影響的示意等在頭腦中再造出相應新形象的過程。母親說:“那真是一片樹海,怎麼走也走不完似的,夏天的時候坐車經過,整個森林都是香的,香味裡面可以分得出哪些是花香,哪些是草香和樹香。那時候我一直覺得連霧氣和露水也好像都清香清香地留在我的衣服上。” 這是《失母》中的一段文字,席慕容就這母親口中的語言,不斷構築對家鄉的想象,這些想象都是唯美的,帶有詩意色彩的,這也是《一棵開花的樹》充滿詩意的重要原因。“創造性想象是藝術家在創造過程中脫離眼前的事物,在內在情感的驅動下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席慕容遇見的是一棵油桐樹,匆匆一瞥,在內心卻創造性地想象出油桐樹從開花到凋零的過程。運用內在對純粹堅定感情的追求,獨立地創造出一棵純潔,有著細膩雋永的感情花樹形象。

在創作這首詩之前,席慕容為這花樹的美而驚呼,這種美驅動她對花樹不斷產生想象。它是溫柔的、痴情的、堅毅的……在這個創作過程中,席慕容盡情享受這以花樹作為載體的情感出口,她自由地將內心的原鄉情感和對美好愛情的肯定藉由想象發揮出來,長期對於家鄉產生的一種浪漫朦朧的情感也深深影響著《一棵開花的樹》這部作品的創作。

席慕容裡的《一棵開花的樹》藝術心理

評析與感悟

《一棵會開花的樹》在內容上表達的炙熱純真的感情,這在現代已經很少見了。綠色的樹象徵著生命和希望,白色的花象徵著浪漫純真的感情。全詩語言平緩,表達的情感卻雋永深刻。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彷彿是一個人內心的獨角戲,苦澀又帶著點心酸。每句話字句不多,卻充滿誠摯。深藏在心底的那份深刻的喜歡,最後都以小心翼翼的方式表達出來。“顫抖”、‘等待“、”凋零“簡單的幾個詞,拼湊的是讓許多經歷過求而未得感情的人的共鳴。這首詩充滿了浪漫的美感,情感流露的自然。人與人之間的聯絡看似簡單卻又艱難,有時候越是想靠近想產生連線,越是羈絆重重。這羈絆來自於自身的怯懦、命運、感覺……雖然結局是不美滿的,但卻帶著些殘缺美。這種疏離感有著席慕容的氣質,身為一個內蒙古人,如何和他鄉人自然舒暢地連線在一起?如何迴歸理想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故鄉?如何得到民族的認同感?這是這首詩帶來的感官上的衝擊和思想上的碰撞,讓人明白,文字,是如此奇妙有能量的,能開啟讀者的心,能照見寫作者的屬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