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三里灣”新故事

  • 由 新華社 發表于 棋牌
  • 2022-04-19
簡介在村子另一頭的山西紀蘭潞秀家紡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工人們正埋首忙碌於縫紉機前,公司負責人常江波介紹說,透過與科研院所合作,公司將傳統的潞繡與當地的藥材相結合,研製出了黨參植物纖維藥衣,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如今他們一年生產“藥衣”8萬件,

河江英語單詞怎麼寫

新華社太原10月31日電題:“三里灣”新故事

新華社記者劉揚濤

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誕生過全國首個農村互助組和較早一批的農業合作社,是小說《三里灣》故事的原型之一。新時代的西溝村人繼續發揚“勇於開拓、艱苦奮鬥”的精神,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書寫著新的傳奇故事。

(小標題)荒山變綠

20世紀50年代初,西溝村的森林覆蓋率僅有約2%,老西溝人都記得,那時候“抬頭看,石頭山,低頭看,幹河灘,沒土光石頭,誰幹誰發愁。”

為了改變生存環境,李順達、申紀蘭等人帶著村民上山種樹,第一年他們種了300畝,但由於經驗不足,樹的成活率極低。村民們洩了氣,但李順達說:“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西溝村百姓開始了植樹造林的事業,一干就是幾十年。

“小時候村周圍到處是荒山禿嶺,現在滿眼鬱鬱蔥蔥。”在西溝村外不遠處的一座山坡上,眾新源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常永紅正帶隊搞綠化工程。“40年前為吃飽飯我跟著父親拿著鐮刀、揹著松籽在西溝的大山上種樹。”他說,“現在我們的合作社一年造林2000多畝,許多鄉親靠種樹增收致富。”

如今的西溝村造林面積達到2。67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87%,曾經的一座座荒山變成了一條條“綠龍”,4500畝山桃山杏、3000畝連翹、2000畝沙棘,成了村民的“綠色銀行”。據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介紹,全村目前有 4個造林專業合作社或造林公司,吸納勞動力180多人,人均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

(小標題)錢包鼓起

改革開放後,為了發展經濟,西溝村辦起過鐵合金廠、磁鋼廠、石料廠等企業,但到21世紀初,這些高耗能重汙染企業的弊端日漸顯現,為了儘快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村裡忍痛淘汰了一批落後產能。

76歲的張河江還記得,2011年他所在的鐵合金廠被關停時,他曾很不情願。不過2018年,西溝村透過招商引資引來了平順潞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在鐵合金廠的舊址上,一條年產500噸食用保健油的漢麻籽冷榨加工生產線即將投產,同時一個集餐飲、住宿、觀光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專案已經建成。張河江在這裡實現了再就業,收入比過去翻了一番,他的兒子也進企業做了技術工人。

在村子另一頭的山西紀蘭潞秀家紡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工人們正埋首忙碌於縫紉機前,公司負責人常江波介紹說,透過與科研院所合作,公司將傳統的潞繡與當地的藥材相結合,研製出了黨參植物纖維藥衣,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如今他們一年生產“藥衣”8萬件,帶動周邊400多人增收就業。

郭雪崗告訴記者,在西溝村,類似的企業還有很多,隨著現代農業、文旅、科技等新興產業陸續落地,村民的錢包也一天天鼓了起來。

(小標題)“能人”回村

38歲的房慧亮過去在外做藥材生意,2016年回鄉創辦了綠源春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西溝村周圍盛產黨參,房慧亮從小就跟隨長輩上山採參。“過去老百姓把黨參拿回來粗加工一下,就以很低的價格賣掉了。”他說,“我覺得這樣遠沒有體現出黨參的真正價值,所以我想回村辦廠,把中藥材產業做深做精。”

房慧亮在村裡建起2000多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建成了中藥材烘乾、加工、包裝一條龍生產線,經過深加工的黨參、柴胡、黃芩等當地藥材被銷往全國各地,帶動了2000多人增收。

西溝蘭達建築公司是西溝村近年來新組建的一家村辦企業,這家企業的運營團隊是村裡的一幫年輕人,平均年齡僅36歲。村主任趙愛亮說,村裡努力給年輕人創造增收致富或施展才華的平臺,吸引他們回來建設家鄉。

年輕的血液為西溝村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新事物逐漸在這裡流行起來。“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參與下,村子的發展日新月異。”趙愛亮說,“這讓我看到了西溝村未來的希望。”(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