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男子翻看山東縣誌發現古墓,盜墓賺得四百萬,專家怒斥:有眼無珠

  • 由 趣觀歷史 發表于 棋牌
  • 2022-03-22
簡介而更重要的損失卻是他們的破壞性盜墓,這批盜墓賊幾次都是以爆破的方式炸開古墓,完全破壞了魯珠王王墓,而這些歷史的遺產是不可能被還原的

現在還有人盜墓發財嗎

引言

盜墓是一門古老的行業,自春秋時期厚葬之風開始興起,這門行業也隨之盛行。元代文人劉崧曾以盜墓現象為主題寫了一首詩《後掘冢歌 》:“丘墳已見遭掘伐,棺槨還聞被椎剖。”可見自古以來,許多人已將盜墓當作發財的捷徑。

盜墓能夠一直從古代延續到現在。這與中國人傳統的喪葬習俗有很大關係,由於厚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盛行,所以對於眾多盜墓者來說,墳墓,特別是達官貴人乃至皇室宗族的墳墓,都是明晃晃的寶藏。

男子翻看山東縣誌發現古墓,盜墓賺得四百萬,專家怒斥:有眼無珠

▲影視劇中的盜墓賊

01

而且,除了民間盜墓團伙,官方也有為盜墓而設的專業組織。

將盜墓堂而皇之的作為斂財方式的人中,最有名的就是漢代末年的曹操和民國年間的軍閥孫殿英。此外,如董卓、溫韜等人,也曾經依靠這種方法來獲取軍餉。

眾所周知,近代的軍閥孫殿英帶著軍隊炮轟東陵,可謂臭名昭著。與他同時代還有好幾個軍閥盜墓大賊,如黨玉琨和湯玉麟,與其惡劣程度也不遑多讓。

而且,除了民間盜墓團伙,官方也有為盜墓而設的專業組織。

而湯玉麟在任熱河省主席時,也是大肆對於境內的遼代陵墓實施盜掘,甚至把漢白玉的哀冊都盜了出來。

男子翻看山東縣誌發現古墓,盜墓賺得四百萬,專家怒斥:有眼無珠

▲湯玉麟舊照

02

黨玉琨認為青銅器最值錢,所以在大肆盜掘古墓時,損毀了許多珍貴的瓷器陶器,大量周秦時代的古墓被破壞,同時許多周秦文化也沒能得以儲存。

《漢書》中記載,在臨終之前,楊王孫告訴他的兒子:“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屍,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他認為在人死後加以後戰,對於逝去的人一點好處都沒有。而曹操對於墓葬更是心知肚明,他也要求後人將他薄葬,後人從河南安陽西高穴村高陵(官方認定的曹操墓葬)的發掘結果中發現,曹操的墳墓果然非常簡樸。

不過古代人如同楊王孫和曹操一樣,能夠在生前便安排自己薄葬的人並不多,上層階級依然喜歡“風光大葬”。兩漢時期,中原地區經濟繁榮,所以不要說王公貴族,就連普通人死後的陪葬也極盡所能的豐厚。

黨玉琨認為青銅器最值錢,所以在大肆盜掘古墓時,損毀了許多珍貴的瓷器陶器,大量周秦時代的古墓被破壞,同時許多周秦文化也沒能得以儲存。

男子翻看山東縣誌發現古墓,盜墓賺得四百萬,專家怒斥:有眼無珠

▲漢代金縷玉衣

盜墓賊為了得到這些財寶,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他們盜竊古墓的手法和方式,也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與時俱進”。就在本世紀初,

因為厚葬引發的盜墓行為,讓死者在身後也不得安寧。所以有一些人也對厚葬之風大加批判,西漢時的富翁楊王孫就是其中之一。

這夥盜墓賊在古墓中獲得不少珍貴文物,經過轉手倒賣後,最終獲利400多萬元。這個金額聽起來不少,但是據專家判斷,他們這群人有眼無珠,這是將貴重的文物賣成了白菜價,造成了國家的巨大損失。

男子翻看山東縣誌發現古墓,盜墓賺得四百萬,專家怒斥:有眼無珠

▲《曲阜縣志》書影

03

這一批盜墓團伙的主犯姓李,在他年輕時,便因為觸犯法律,被關押在濟寧監獄。在濟寧監獄的時候,李老大結交了一批臭味相投的“朋友”。這批人在陸續出獄後,依然不思悔改,整日裡想著如何才能不勞而獲,李老大認為當地地下寶藏豐富,所以選擇了盜掘古墓作為發財的門道。

因為厚葬引發的盜墓行為,讓死者在身後也不得安寧。所以有一些人也對厚葬之風大加批判,西漢時的富翁楊王孫就是其中之一。

(一作魯諸王墓,作為官方報道代稱)

李老大糾結了一幫人先後兩次前往魯珠王墓,第一次是在2007年,李老大找來了有盜墓經驗的張某進行協助,在成功炸開墓室後,盜走一批玉器,金器和銀器。後來由於分贓不勻,這個團伙開始分裂,李老大第二次又帶了一批人前往魯珠王墓進行了爆炸掘墓。這一次李老大等人依然收入頗豐,所得文物珍寶分了幾天晚上才拉完。

男子翻看山東縣誌發現古墓,盜墓賺得四百萬,專家怒斥:有眼無珠

▲盜洞照片

如今在漢墓中,依舊能發掘出無數金銀財寶和珍貴的文物,例如大名鼎鼎的“金縷玉衣”便是出自漢墓。

許多私人藏家購買了這些文物,有一些甚至已經流落到了海外。

結語

這些丟失的文物本身極具歷史文化價值,被這些盜墓賊和文物販子以低價賣出。而更重要的損失卻是他們的破壞性盜墓,這批盜墓賊幾次都是以爆破的方式炸開古墓,完全破壞了魯珠王王墓,而這些歷史的遺產是不可能被還原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盜墓賊一直被深惡痛絕的主要原因,他們往往不但會造成國家經濟上的損失,還會造成歷史文化上的毀滅性損失。

參考資料:

《後掘冢歌》

《漢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