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非機動車道“斷頭”,過立交橋費勁,讓行安全提示不足設計有“痛點”暢快騎行不容易

  • 由 九派健康 發表于 棋牌
  • 2022-03-21
簡介五環路非機動車道“斷頭”騎著騎著就無路可走了開啟電子地圖,搜尋奧林西路,便能看到這條南北向的道路直通北五環奧林西橋,機動車經奧林西橋右轉,既可以上北五環主路,也可以到達北五環的輔路

誤走非機動車道會扣幾分

原標題:非機動車道“斷頭”,過立交橋費勁,讓行安全提示不足設計有“痛點”暢快騎行不容易

順著朝陽區奧林西路向北騎行,眼看轉個彎就能到五環輔路上,非機動車道卻突然“斷頭”,前方是一大片綠地,騎行者不知道該怎麼繞過去。回看相關的新聞報道及網路留言,這一問題被市民反映已至少兩三年,可斷頭路還沒接通。近日,奧林西路完成了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專用車道施劃工作,成為城區首條冬奧專用車道。市民呼籲藉此良機把這條路上的騎行痛點問題也一併解決。

梳理12345市民服務熱線有關騎行問題的反映,記者看到很多被提及的點位已是老生常談,問題也多集中在非機動車道的人性化設計上。隨著城市慢行系統的逐漸完善,綠色出行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市民對非機動車道寄予的希望也與日俱增,盼望相關部門能完善精細化設計,讓市民騎行更加順暢。

非機動車道“斷頭”,過立交橋費勁,讓行安全提示不足設計有“痛點”暢快騎行不容易

五環路

非機動車道“斷頭”

騎著騎著就無路可走了

開啟電子地圖,搜尋奧林西路,便能看到這條南北向的道路直通北五環奧林西橋,機動車經奧林西橋右轉,既可以上北五環主路,也可以到達北五環的輔路。從地圖上看,奧林西路是沒有非機動車道的,但實地走訪發現,這條非機動車道卻是存在的,只是修到奧林西橋竟成了斷頭路。

按照騎行者原本的預期,從奧林西路由南向北抵達奧林西橋,然後順著非機動車道右轉,便可到達北五環路輔路的非機動車道,但眼前的路卻在橋頭“戛然而止”。騎行者發現這一情況後,有的鋌而走險硬擠進匝道,有的只好原路逆行折返。近日有市民反映,在斷頭路附近看到多名施工人員,聯想到奧林西路成為冬奧專用車道的新聞,還以為斷頭路的問題終於要解決了,向施工人員一打聽才知道只是空歡喜一場,這裡進行的是綠化工程。

這處斷頭路還導致一個怪現象——北五環奧林西橋向東路段,輔路上的非機動車道竟是從奧林西橋的機動車匝道上生生接出來的,市民該如何把車騎上去呢?敢於騎著車和機動車搶匝道的人畢竟是少數,這也導致奧林西橋向東路段的非機動車道利用率極低,幾乎形同虛設。

11月23日,記者來到奧林西路現場檢視。由南向北走,機動車道旁,起初無論是非機動車道還是人行便道都沒有任何異樣,非機動車道部分路段還鋪著“紅毯”。行進一公里後,在奧林西橋的匝道附近,眼前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便道卻突然“消失”了,這條路壓根兒沒修完,斷頭處齊刷刷的,再往前便是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牆外的大片綠地了。其實,在奧林西路南端,豎立著一塊提示牌,註明前方非機動車道為斷頭路。不過還是有不少人誤入其中。

追根溯源,奧林西路曾經也是騎行健身愛好者的“打卡”地。騎行健身愛好者王先生告訴記者,繞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園一圈,這條路線大約7公里形成一個閉環,非常適合騎行健身,但就因為公園西側奧林西路這處“斷頭”長期接不上,讓大家沒辦法自由暢快地享受騎行。

近期,有網友在微博中再次吐槽奧林西路的“斷頭”問題。網友提到,奧林西路已經成為冬奧專用車道,社會關注程度明顯提高,周邊各產業的發展以及通勤人員的增加也可預知,這處騎行痛點也該治一治了。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奧林西路的屬性為市屬道路,斷頭路形成原因系規劃問題。為解決斷頭路難題,近期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及各相關部門已經到現場摸底,並著手研究解決辦法。

非機動車道“斷頭”,過立交橋費勁,讓行安全提示不足設計有“痛點”暢快騎行不容易

四環路

沒設非機動車道 過立交橋太費腿

“我怎麼發現,在道路規劃上,非機動車總是受排擠?!”談及騎行痛點,有市民在投訴相關問題時發出過這樣的感嘆。從環路的一側到另一側,機動車能透過立交橋直行,需要盤橋或繞路的卻是非機動車,這個設計讓很多喜愛騎行的市民頗感無奈。

以北四環路惠新西橋為例。幹楊樹甲16號院位於北四環路北側,有居民反映,騎車下班回家,想從四環路南面騎到北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惠新西橋明明是座立交橋,卻沒有給非機動車提供任何的便利,綠色出行太費腿。

原來,南北向的惠新西街被東西向的北四環路“攔腰截斷”,若是開車,經由惠新西橋,機動車從北四環路“頭頂上”便可輕鬆跨過;若是步行,可以選擇地下通道或者過街天橋。可唯獨騎車是最麻煩的。11月24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北四環路惠新西橋路段區別於其他橋區,橋下路段是封閉的,非機動車無法從橋下抵達北四環路對面。

“這個設計是不是有點兒欺負人?”幹楊樹甲16號院居民劉先生指著惠新西橋旁長長的坡道說,如果想騎腳踏車到北四環路的對面去,就得把車推上這條坡道,到達橋上的人行便道區域後,還得一直推著車步行,直到從對面的坡道下去。但是這條坡道對於很多人來說,走著都費勁,更別提推車了。

劉先生所說的兩條坡道總長度約160米,不僅長還挺陡。走這條坡道,無論是推著車,還是圖省事騎車,爬到一半都累得人齜牙咧嘴。

觀察周邊環境,對於騎行者來說,從惠新西橋跨過北四環路確實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橋上道路僅供機動車通行,橋下的地下通道僅在路口西側,經惠新西街南向北的騎行者騎到北四環輔路向西轉彎便是逆行。如果實在不想爬坡,順著北四環輔路非機動車道向東繞行至惠新東橋可以算是最優的辦法,不過折返的距離超過1000米。早晚高峰時段,記者看到很多人“優中選優”,既不繞行也不爬坡,而是搶行惠新西橋機動車道直接跨過北四環路,但這麼做不僅違反交規,而且身旁就是呼嘯而過的機動車,安全隱患極大。

非機動車道“斷頭”,過立交橋費勁,讓行安全提示不足設計有“痛點”暢快騎行不容易

二環路

缺少安全提醒 機非交會顧慮多

二環路安定門橋、東直門橋、東四十條橋、朝陽門橋都是環島路段,騎行過環島,需要遵循相對特殊的騎行規則。以安定門橋為例,從北二環南側輔路西向東騎行來到安定門環島,眼前的非機動車道“分叉”變成了兩條。右邊的非機動車道是右轉道,從這條車道可以向南去往安定門內大街;而如果想向東沿著環路繼續直行,則要走左邊的非機動車道,這條直行非機動車道會從環島下方穿過。於是問題來了——繼續在環路內直行的騎行者在向左側非機動車道變道的過程中,要斜穿過一條機動車輔路,由此便與直行的機動車有了交集。騎行者無法實時關注後方來車的情況,一旦車流量較大,在短暫的機非混行變道當中,雙方都有顧慮。市民反映,二環路慢行系統大大提升了騎行的舒適度,但唯獨在這個變道的點位上,不得不“捏閘”。

11月24日,根據市民提出的問題,記者來到安定門橋,並以騎行者身份切實體會到了這份顧慮。騎車行至安定門橋時,僅僅是減緩了車速,有了變道的意向,身後已經有機動車開始鳴笛了。儘管記者給後方機動車打了變道的手勢,但仍不放心,還要反覆回頭觀望,看後面的這一排機動車是否都減速讓行了。

當日下午,記者在現場觀察發現,不少騎行者都是如此,騎行透過環島下方,一進一出需要變道兩次,每次變道時都要瞻前顧後,生怕被身後的機動車剮蹭。一些電動腳踏車騎行者仗著自己車速較快,變道很突然,就會導致後方機動車緊急剎車。當日下午3時許,記者眼見一輛電動腳踏車變道過程中,險些與機動車發生碰撞。

記者從東城區城管委獲悉,安定門橋、朝陽門橋、東四十條橋及東直門橋橋下設定了機非混行車道,並加裝了“腳踏車優先”標誌,現場檢視時記者注意到這些橋下的相關標誌均已施劃完畢。既然這四座橋下非機動車道的“先天不足”已經有了解決辦法,有市民據此提出,不光要解決橋下機非混行車道的讓行安全問題,機非車道交會處的讓行安全問題也同樣需要解決。

市民建議,非機動車變道產生的機非交集在所難免,希望管理部門在周邊路段提前設定提示牌,提醒機動車司機前方為非機動車變道路段,應適當減速;同時在非機動車變道路段設定反光鏡面,讓非機動車騎行者不必頻繁回頭,也能觀察後方來車情況,行車變道不再提心吊膽。

近年來,北京不斷升級城市慢行系統,拓寬非機動車道、設定反光道釘、增加非機動車一次性轉彎車道……一系列舉措亮點不斷,在這樣的非機動車道上騎行,市民深感北京交通環境飛躍性的提升。當大家對城市慢行系統產生認同感後,其他路段非機動車道存在的設計痛點,會讓人產生更明顯的心理落差。希望相關部門能不斷完善非機動車道的規劃設計,儘快攻克這些難點痛點,滿足市民需求,讓綠色出行更暢通、更舒心。本報記者 景一鳴 文並攝 本版製圖 吳千千(景一鳴 文並 本版製圖)

小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