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珍珠海中物 乘舶萬里風

  • 由 廣州日報 發表于 棋牌
  • 2022-02-21
簡介”“南珠”之珍 千載聞名 珠璣犀瑁 番禺之湊根據史料,早期中國的珍珠很多來自中部沿海,但是隨著漢朝的建立,古老的合浦郡(位於今廣西北海一帶)成為了主要的珍珠產地

甃怎麼解釋

珍珠海中物 乘舶萬里風

珍珠

珍珠海中物 乘舶萬里風

故宮博物院藏超大異型海水珍珠(故宮博物院官網圖)

珍珠海中物 乘舶萬里風

《杜陽雜編》中關於“浮光裘”的記載

珍珠海中物 乘舶萬里風

故宮博物院藏晚清金鑲九龍戲珠手鐲(故宮博物院官網圖)

“狄仁傑,幷州太原人也……後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為吏人誣告,立本見而謝曰:‘仲尼雲:觀過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以上這段話,出自《舊唐書·狄仁傑傳》。它為我們貢獻了一個成語“滄海遺珠”,同時也說明,人們對珍珠這種東西的珍視程度。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河出龍圖,洛出龜書,江出大貝,海出明珠”

直到今天,珍珠仍是人們所喜愛的飾品和保健品。中國從古至今本就是珍珠大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養殖珍珠的國家之一,也是珍珠的主要生產國之一。中國海水養珠最主要的產地在兩廣沿海地區,盛產著名的“南珠”。因優質南珠手感凝重結實、色彩瑰麗、晶瑩圓潤,曾有“西珠(歐洲珠)不如東珠(日本珠),東珠不如南珠”的美譽。

珍珠出自珍珠貝,是來自水中的珍寶。因其獲得不易,及對之形成原理的不明,長期以來,它被賦予的神秘色彩,似乎更多一些。在民間傳說中,常見明珠與海神或水仙相關的故事。廣州著名的海珠石,傳說也是來自波斯寶珠的神奇變身。

在一些版本的故事中,這顆寶珠還和南越王趙佗聯絡在一起。大約是人們容易將其視為水之精華的緣故,珍珠常被認為具備控制水,甚至風、火、雷等自然力的強大能力。在《封神榜》《西遊記》這樣的神話名著中,這種記述特別多。古籍中也能找到這樣的記載,罽賓國進獻給唐玄宗的上清珠“光照一室,有仙人、玉女、雲鶴搖動其中。有水旱、兵革之災,虔祝無不應驗”。可見,明珠之上,寄託了人們多麼美好的願景。可惜的是,如此寶珠,也未能預防與抵擋安史之亂,未能挽救唐王朝的衰微。

受“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思想影響,中國古代視大貝、珊瑚、珍珠、明月珠等珍寶是上天垂降的瑞兆之物,東漢班固《白虎通義》曰: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以為王者承天順理,調和陰陽……德至淵泉,即黃龍見,醴泉湧,河出龍圖,洛出龜書,江出大貝,海出明珠。”

“南珠”之珍 千載聞名 珠璣犀瑁 番禺之湊

根據史料,早期中國的珍珠很多來自中部沿海,但是隨著漢朝的建立,古老的合浦郡(位於今廣西北海一帶)成為了主要的珍珠產地。著名的“合浦珠還”講的就是有關這裡的故事。當時設在合浦的採珠場由於採求無度,珠源枯竭。後來到此任職的太守孟嘗採取了控制開採、保護珠源的措施,令珍珠貝種群得以恢復,珍珠也“回來了”。古人將珍珠貝在人為因素影響下的種群數量變化解釋為官員“德政”的作用,是一種巧妙的比喻手段。但它也表明,當時珍珠的重要產地,就是北部灣一帶的沿海地區。

唐代時合浦出現了人工養珠。人工與野生的珍珠相結合,數量大為上升。在此基礎上,唐時在當地專門設定珠池和採珠專業戶——珠戶,實施行政管理。而且採珠的技術也有所提升。

宋代發明了假核人工育珠方法。之後一直到元明清,南海採珠一直是本地重要的產業,也是朝廷所格外關注的事業。但入海採珠這一基本形式的不變,在沒有現代潛水裝置的漫長時間中,採珠人的風險係數很高。直到明代,養珠戶們發明用類似拖網性質的兜囊採蚌的方式,才實現了不用下水就可以採珠。近代這種做法進一步發展為小船拉網取珠法,更加適合於淺海灘塗作業。

誠然,古代的中國市場上流通的珍珠,有一些也是從淡水珍珠貝(比如來自四川等地)中得到的。但是當時人們一般認為,淡水珍珠就顏色和光澤而言,比不上從南海得來的珍珠。這些珍珠,除了中國自己的出產,也有很多來自海外。早在西漢,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第六十九》中記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番禺就是今天的廣州,“湊”就是聚集的意思,引申為集散地。也就是說,2000多年前,今廣州一帶包括珍珠在內的珍稀貨物交易規模已經很大,市場很成熟。

浮光之裘 “定水”之珠

遙遙之路 漫漫之途

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後,海上貿易規模巨大。舶貨上至珍品、高階品,下到日常用品都彙集到中國。韓愈為將赴任嶺南節度使的鄭權所寫的《送鄭尚書序》記載:“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於中國,不可勝用。”唐代徐申任嶺南節度使時,“蕃國歲來互市,奇珠、瑇瑁、異香、文犀,皆浮海舶以來……”唐代時朝廷始向廣州派遣市舶使管理南海貿易,宋初在廣州設定市舶司。《宋史》卷186《食貨志》記載:“開寶四年(971) ,置市舶司於廣州,後又於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邏、闍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齊諸蕃並通貨易,以金銀、緡錢、鉛錫、雜色帛、瓷器,市香藥、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鑌鐵、鼊皮、瑇瑁……”宋太宗時又在京師設定榷署,詔令諸蕃運載香藥寶貨至廣州、泉州等港口,“非出官庫者,無得私相貿易”。其後放寬部分貨物,但“惟珠貝、瑇瑁、犀象、鑌鐵、鼊皮、珊瑚、瑪瑙、乳香禁榷外,他藥官市之餘,聽市於民”。可見對於珍珠在內的奢侈品貿易,國家的管控一直相當嚴格,近乎於壟斷經營。

從史籍中,我們能找到很多海外輸入珍珠的例子,比如貞觀十六年(642),天竺國貢獻“大珠”;天寶八載(749),林邑國貢獻“真珠一百條”;天寶九載(750),波斯鬼國獻“無孔真珠”。

唐人蘇鶚的《杜陽雜編》中,記載了一個神奇的故事:“浮光裘即海水染其色也,以五彩蹙成龍鳳各一千三百,絡以九色真珠。上(唐敬宗)衣之以獵北苑 ,為朝日所照,而光彩動搖,觀者皆眩其目,上亦不為之貴。一日,馳馬從禽,忽值暴雨,而浮光裘略無沾潤,上方嘆為異物也。”這件神奇的防水珍珠裘,來自南昌國,也就是今天寮國一帶。“浮光裘”為當地名產之一,據說南昌國有“紫海,水色如爛椹,可以染衣”。

據《舊唐書》記載,天寶元年(742),韋堅任水陸轉運使時,來自南海的郡船所載貨物有玳瑁、真珠等貨物,這些珍寶來源哪裡呢?以東南亞、南亞,乃至地中海地區為多。地中海沿岸有大秦(羅馬帝國),盛產珊瑚、玳瑁、明月珠等海洋珍寶。據《後漢書。大秦傳》記載: “大秦國……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琥珀、琉璃、琅、朱丹、青碧……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大秦國的海洋珍寶最初是透過中亞的安息、西域等地輾轉進入中原。東漢初開始透過海路到達中國。至於東南亞,如元朝張翥在汪大淵《島夷志略》中寫道:南海“其君長所居,多明珠、麗玉、犀角、象牙、香木為飾。橋樑或甃以金銀,若珊瑚、琅、瑇瑁,人不以為奇也”。也就是說這裡出產、出口的珍珠等珍寶太多了,都不稀奇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