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劉家和 | 學術工作的基礎問題:傳統與創新

  • 由 考古研史 發表于 棋牌
  • 2022-01-04
簡介中國歷史上,恐怕孔子對周公來說,應該說有創新

仁禮用英文怎麼說

“科學創新需要這種張力,一方面熟諳傳統,另一方面又對傳統中的問題看得很深,偶像徹底破除。”

劉家和 | 學術工作的基礎問題:傳統與創新

學術工作的基礎問題:傳統與創新

劉家和

關於傳統和創新問題,我今天不講傳統本身、創新本身的理論問題。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就是托馬斯·庫恩在《必要的張力》一書裡講的“必要的張力”。他說,科學創新一個必要的條件是什麼?就是必要的張力,necessary tension。他說得很簡單,很生動。他說,如何才能創新?這個能創新的人,一定是非常熟諳傳統,他同時又是一個非常勇於砸破神像的、打破偶像的,也就是敢於反傳統的人。科學創新需要這種張力,一方面熟諳傳統,另一方面又對傳統中的問題看得很深,偶像徹底破除。現在都在講創新,我覺得這個問題值得強調。什麼叫創新?創新其實是要突破,break through。怎樣才能break through?突破物件是什麼?當然是傳統。不知道傳統是什麼,怎麼突破它?必須對傳統有極深入的瞭解,對它內在結構有極深的理解,知道傳統裡面存在的問題,關鍵問題在哪兒,問題結構是什麼,對不對?只有這樣,你才可以去創新。假如傳統是一頭牛,像莊子講庖丁解牛似的,你得把傳統真正的問題、肯綮在哪兒、關鍵在哪兒搞清楚。知道這個東西束縛了發展,阻礙了學術發展。所以不熟諳傳統,是不可能創新的。

創新,break through,就是突破,對不對?沒有突破,怎麼能創新呢?創新,德文叫Innovation,英文叫break through。那麼突破的物件是什麼,不明顯地是傳統嗎?可是,突破的問題哪兒來的?突破的問題是從傳統來的,不能憑空想出來,不是我編一個問題來突破。要深於傳統,就是知道傳統到這兒,有哪些地方“卡殼”了。所以,一定要深於傳統,深知傳統的利弊。深知傳統的利弊,才能看出問題來突破。

真正的創新是什麼?不是說我寫一本書就叫創新了,我發表一篇文章或者我講兩點東西,就是創新了。我曾經在一個受獎會上當著我們系裡領導說,真正的創新,要能夠迴應挑戰解決問題,這才是創新;你不能夠迴應挑戰,不能解決問題,不是創新。不是號召大家創新,就萬炮齊發,就能創新了。要看到面臨挑戰的問題,並能回答問題,才能說是創新。要是不能回答問題,這一炮,就是禮炮。問題從哪兒來?從傳統來,挑戰也是向傳統挑戰。

黑格爾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挑戰,那是鴉片戰爭前十年左右的事情。時間雖然過去將近二百年了,卻一直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迴應,就這樣它成了傳統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回應挑戰。挑戰的問題來自傳統。我們有問題,要解決,要創新,要突破,破的是傳統,要破的問題來源於傳統。光說挑戰的問題來自傳統還不夠,還需要什麼?突破的手段靠什麼?我們能夠用的資源不能空想出來的,一切資源還是來自傳統。我打一個比喻。一個火箭或者一個衛星射出去以後,要脫離地球。可是,怎麼才能離開地球?需要突破地球的引力。這不是break through嗎?你要把火箭發射出去,資源不是還得靠地球嗎?

傳統是一種習慣力量。它為什麼曾經長期有效,可是到現在面臨困境?它的有效性已經到極限了。必須要知道這個,要熟諳傳統,知道想要突破,要害在哪兒。這實際上是對傳統的揚棄,不是對傳統簡單地拋棄,對傳統的拋棄不能創新。拋棄了自己的傳統,去學習完全是外來的一個傳統,這就是所謂“全盤西化”。這個結果就是什麼?我看到過你(蔣重躍)的一張“邯鄲學步”照片,別去邯鄲學步,什麼也學不到,到時還得爬回來,是不是這樣?

劉家和 | 學術工作的基礎問題:傳統與創新

創新的意義在哪裡?“創新”這詞多有意思,實際上是由“創”而“新”。“創”這個字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是創傷,當然這個創傷不一定是肉體上的創傷,更大的可能是精神創傷,Trauma,是吧?Trauma,後現代主義代表人物安克施密特(Frank Ankersmit)說的。康德也講過,有了Trauma以後,就Sublime,崇高了。所以創新,首先要有“創”,“創”就是破舊,不破不立,得有新的,才能有立,就是除舊佈新,推陳出新。創新是對舊的揚棄。

創新與傳統是什麼關係?創新,要創造,問題從何來?問題一定是從傳統提出。既然要對傳統有突破,要創造,就需要從傳統中看出問題來,也需要有動力。這個動力是什麼?你的思想資源。我們憑頭腦一張白紙,就能去創新嗎?我們這個資源,還得從傳統裡來。人類創新都是這樣。因此,真要創新,不能夠憑著一張白紙似的,你用簡單的想象力就可以創新了,因為我們深入瞭解傳統的時候,實際上是掌握傳統的兩重性。所以精確地瞭解傳統、熟諳傳統的人,即懂得傳統中精華的方面,它能成為傳統,必有精華的地方,任何精華在歷史中發展都可能轉為糟粕。我們永遠只能靠歷史中的精華去克服歷史中的糟粕,造成新的歷史精華。這就是創新,是不是?問題來自於傳統,解決問題的資源也在傳統。所以真正的創新,必須既能夠從傳統中獲得資源,獲得問題物件,然後突破傳統,解決問題。這是對立統一關係,也是一個張力問題。

庫恩在《必要的張力》一書中講的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其實我們搞文科的可以通用。歷史學也一樣,你對傳統沒有了解到一定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論文,作者認為自己是創新。可是,他把對方的問題放在一邊,自己說。這種文章,恐怕按照必要的張力觀點來講,很難說是真正的創新,因為他躲開了對方的問題。真正要創新,一定要深入到傳統裡面去,從傳統中發現問題,才能夠揚棄,才能有創新。我覺得,不能因為庫恩是美國人就簡單否定,他的一些觀點可能有問題,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他講的是有道理的。

中國歷史上,恐怕孔子對周公來說,應該說有創新。雖然我們看不到很多資料,但是可以想象,孔子為什麼那麼推崇周公?大概我們可以根據這個來推測,孔子一定看不上什麼,不是“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嗎?這裡面一定有孔子看不上的。我們今天看到的《尚書·酒誥》,主要是周公做的。孔子一定覺得周公做的,作為一個傳統,貢獻很大。這沒有異議。可到孔子時代,周公的東西已經不行了,“禮崩樂壞”了。怎麼辦?只有很深諳傳統的人,才會去做創造,才會提出新東西來。我個人的觀點,孔子就是把周公之“德”進而發展為“仁”。周公講德政,他講仁政。周公的德政是愛民,把人當作子民來愛。春秋時期,哪個國君還把人當作子民來愛?所以,孔子講“仁”。“博愛之謂仁”。要把人當作人來愛。怎麼當人來愛?他就講“博愛”。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思想資源是哪兒來的?還是周公的。儒家說“愛有等差”,就是“仁”跟“禮”的關係。“禮”是哪來的?還不是周公嗎?周公的宗法制觀念。孔子深諳周公之道,也知道周公之道那時已經不行了,所以他要破。他要突破的是什麼?就是周公一套宗法的東西,他還把三代都當過去的。公羊家所說“《春秋》作新王”,這當然是一種神化的說法,可孔子這種做法的確是深諳周公傳統,知道要破的是什麼。所以在周公講的“禮”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孔子這個時候講把人當人來愛,這就叫創造性的轉化,有創傷,“德”改了,變成“仁”了。

劉家和 | 學術工作的基礎問題:傳統與創新

可是,不能只講“仁”,還是要有“禮”,“仁”“禮”要結合,這是孔子的一個創新。他破的是周公宗法制度、封建制度中已經被時代所拋棄的東西,新建了一個更高的東西,而他的動力與資源都是從周公來的。我的一篇文章《先秦儒家仁禮學說新探》,講孔子的創新意義就在這裡。《論語·顏淵》中孔子講“克己復禮”那段話,我覺得是孔子論“仁”的精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個“非禮”,就是“仁”的最高境界。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是清朝學者惠士奇講的,他對程朱學說加以批判。惠士奇把這些東西提出來一看,就是孔子真正有所樹立啊!

應該說,孔子思想在當時已經很先進了,這是在《論語》裡可以多次看到的。孔子的思想是把人當作人看,其中潛在的就是自由、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思想。這個話,我只能說潛藏著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做人不做人,得你自己決定,你是自由選擇的,你要想做個人,不能讓別人代替你做;你自己選擇不做人,別人怎麼把你當人?這不是真正的自由的思想嗎?“仁”,“仁”就是人,人不是平等嗎?“仁”就是把別人看作跟自己一樣,就是平等。由於“仁”是這樣的,所以說,“仁者愛人”。這個愛不是兼愛,有個“禮”,“推己及人”,後來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應該說,這是孔子學說的精華。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說明,“必要的張力”在孔子身上是不是表現得很清楚?孔子真正懂《尚書》,懂周公。現在具體材料沒有多少,《史記》直接引《尚書》不多。可是,太史公也引用《論語》所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是以詩書禮樂教,就是傳統。

說到這兒,需要再談一個張力,必要的張力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透過孔子來更好地理解創新的內在精神,就是揚棄。我覺得,我們對於孔子也應該是這樣,要深入下去。比如“顏淵問仁”這章,誰不知道?你要深入下去,當然我的理解可能是錯誤的,我不怕別人批評,可是我怕現在沒人討論,也沒有批評,很多人沒有真正讀懂。沒有真正讀懂,就很難討論了。要真正深入瞭解孔子,不是簡單地批判孔子。

(本文選摘自《麗澤憶往》,略有刪減。題目為編者所加)

劉家和 | 學術工作的基礎問題:傳統與創新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劉家和先生的口述傳記。劉家和先生出生於1928年,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國難臨頭,親歷山河破碎之痛,立下“學術報國”之志。輾轉求學,先後考取江南大學、南京大學、輔仁大學,畢業留校,傳道、授業、解惑,桃李滿天下。1950年代中期到東北師範大學,進入“世界古代史教師進修班”,嶄露頭角,走上中外古史比較研究之路。得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唐至中、陳垣、柴德賡、林志純、白壽彝諸名師指點,學貫中西,開闢古史研究新路徑。融中國傳統小學、目錄學和考證等根柢之學與西方史學、語言學及哲學、邏輯學於一體,透過自覺的理論省思,中西互用互鑑,在比較中而成會通之學,卓然一代名師。

全書融生命史、學術史、思想史於一體,展示了一位博通古今、融貫中西的歷史學家92年的學術人生,記錄了一位視學術為生命的學者獨特的為人為學為師之道,也以大歷史中的個人視角,反映了193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歷史的變遷。

——編輯推薦

麗澤憶往——劉家和口述史

中國記憶 · 學者口述史

劉家和 | 學術工作的基礎問題:傳統與創新

劉家和 口述

全根先 蔣重躍 訪問整理

2021年1月 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劉家和先生的自述自傳,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學者口述史”中心組織採訪整理成書。全書以年代為序,分“往事回憶”和“麗澤卮言”上下兩篇,共十七部分,主要講述了劉先生的家庭、求學、教學、科研活動及學術思考,輔以對家人、良師的回憶,展示了一代史學名家的人生成長之路、學術建樹與學術思想,也以大歷史中的個人視角,折射出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歷史的變遷。

【作者簡介】

劉家和,1928年12月生,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在古代希臘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國先秦秦漢史、中外古代歷史文化比較以及史學理論等領域皆有精深的研究。曾任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理事長,現任名譽理事長。並曾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北京史學會常務理事、美國《世界史雜誌》編委等。著有《史學、經學與思想》《古代中國與世界》《愚庵論史:劉家和自選集》等,主編《世界上古史》《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導論》《中西古代歷史、史學與理論比較研究》等。

【整理者簡介】

全根先,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中國記憶資源建設總審校,研究館員。

蔣重躍,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