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 由 讀書養成記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27
簡介魯迅說過:“誠信,為人之根本

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什麼意思

最近突然聽到很多朋友說:“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讀懂了魯迅。”

一語成讖。

現在回過頭去讀魯迅的文章,就像是在讀寓言,裡面有太多超前的洞察和見解,讓人心生佩服。

在臨終前的兩個月裡,他曾寫下若干雜文,其中《死》一文,算是他正式交代的遺囑。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他提了七點要求,初讀不以為意,再讀,不禁心頭一震。

這些要求,關乎金錢和生死,涉及婚姻和處世,我們都能從中看到魯迅的態度,也能找到自己的歸宿。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有人說,這一條遺囑體現了魯迅看重金錢。

沒錯,過了太多窮日子的他,確實如此。

在教育部任職的時候,每到發工資的日子,魯迅一早就去等錢了。

誰欠他版稅稿酬,就算打官司,他也要把錢要回來。

但是,這條遺囑的重點內容在後半句話裡:“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在他看來,人心是有親疏遠近的。

泛泛之交,不必為他的喪事花錢,他也不必承對方的情。

人和人之間,心近到什麼程度,事就做到什麼份上,交淺言深是大忌。

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丈夫死於風寒,兒子慘死狼口,她悲痛欲絕,逢人就哭訴。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起初還有人安慰她,最後,就連唸佛的慈悲老太太們,眼裡也再不見半點淚痕。

魯迅說過: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

世上真正在乎你的人,除了至親就是摯友。

懂了這個道理,你就會告別那些無用社交。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禮記·問喪》中有言:“三日而後殮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古來皆有守靈三日的習俗,但魯迅卻要求“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魯迅對死亡是果敢的,也是漠然的,甚至還有一絲悲觀。

1911年,魯迅在紹興師範學校任校長時聘請了範愛農擔任教務主任。

次年,魯迅辭任,範愛農也被後任校長辭退。

失業帶來貧困,範愛農求助魯迅,因為種種原因,魯迅愛莫能助。

他給魯迅寫了一封信:如此世界,實何生為?蓋吾輩生成傲骨,未能隨波逐流,惟死而已,端無生理。

不久,鬱郁不得志的範愛農就帶著窘迫和無奈,絕望地跳了湖。

魯迅說:“故人云散盡,我亦等輕塵。”

範愛農的死,讓魯迅深刻體會到,人活著太難了,要遭遇太多痛楚,生,尚且不易,死,又何足為惜?

看開生死,去留隨意,人生豈不快哉?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國人總熱衷於大辦喪禮,在大家看來,這既能表達對死者的敬重,又能彰顯操辦者的體面。

但魯迅不信這一套,他是個現實主義者。

年輕時他在日本留學,就曾見過很多留學生是革命黨人,一旦被安排回國從事反清活動,各個都不顧身家性命,爭著為國獻身。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魯迅也曾被革命黨安排回國刺殺某位清朝大官,但是魯迅猶豫了:“為國除奸,是非常應該的。但如果我自己在刺殺行動中死了,那麼家裡老母由誰照顧啊?”

比起愛國情懷,他更加現實。

除了擔心老母親,彼時的魯迅更懂得,刺殺並不會有太多效果,也不能讓革命一舉成功。他擅長的不是刺殺,是寫文,他要用自己的長處,用文章來傳達自己的思想,從事革命的思想鬥爭。

在魯迅看來,做給死人的紀念活動,就是徒有其表的繁文縟節,不要也罷。

人活到一定時候,就會知道,極致的人生,一定是素和簡。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塗蟲。

這是魯迅專門留給妻子許廣平的。

他希望自己死後,許廣平不要過於悲傷,要過好自己的生活。

甚至,他都不反對妻子改嫁,另覓良人。

遺囑的背後,是一個直男的婚姻觀。

在許廣平之前,母親給魯迅迎娶了舊式女子朱安。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魯迅曾對好友徐壽棠說過:朱安是母親給他的一件禮物,他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他所不知道的。

他反對包辦婚姻,休了朱安。

第二任妻子許廣平,是自己的學生,聰明有才氣。

她主動追求魯迅,向他示愛,惶恐的魯迅覺得自己“不配”。

許廣平卻說“神未必這樣想!”

最終,兩人衝破阻力,走到了一起。

在魯迅看來,許廣平才是他愛的懂他的女人,這樣的婚姻才能平等美滿。

哪怕他死了,他也希望妻子節哀,早日開始新生活。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這就是魯迅的態度:在他看來,婚姻從來不是彼此的束縛;你來了,我歡喜;我走了,你隨意。

這是何等通透的睿智。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這是一條留給孩子的遺囑。

魯迅五十歲,許廣平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海嬰。

他曾說過,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就是孩子能虎頭虎腦,健健康康。

如此之外,他別無所起。

如果孩子資質一般,那就當個普通人。

不必沽名釣譽,去當個文學家,或者當個美術家。

一輩子務實的魯迅,希望孩子也能腳踏實地,過好自己的煙火生活。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魯迅是犀利的文人墨客,更是舐犢情深的老父親。

他可以舞文弄墨,針砭時弊,他可以試著以文化和文字改造社會,然而這一切談何容易?他早已飽嘗了用筆醫人的失敗和苦楚,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選另一條路,不必勞心,不必矚目,平淡生活。

這世上有太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少有人能接受孩子的平凡。

魯迅的這條遺囑,不光是給兒子海嬰的建議,更是給天下父母的提醒:你的孩子或將平凡,善待孩子的平凡,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這條遺囑,爭議頗多。

有人說,魯迅在提醒人們不要輕信他人的承諾,凡事留個心眼。

也有人說,魯迅否認了人和人之間信任。

對此,我們可能誤解了背後的深意。

魯迅說過:“誠信,為人之根本。”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但人和人之間的信任,來之不易。

魯迅一生,就遭遇過家人的數次欺騙。

母親明知他選妻子有兩個底線:一是不裹小腳,二是要識字。

但她把大字不識的小腳女人朱安許配給他。

她謊稱重病,騙魯迅回家,還讓朱安穿一雙大碼的鞋子,隱藏小腳。

結果,下花轎時,朱安的鞋子脫落,小腳當眾露了出來。

饒是至親之人,也會欺騙自己,何況其他人?

魯迅也曾被朋友騙過錢,被出版社騙過稿費。

所以,他才會在遺囑中告誡後人,許諾容易,踐諾難。

對待他人的許諾,不可當真,提高警惕,替自己多留一條後路。

畢竟,關係再好,對方應承得再多,若無行動,都是空談。

輕信承諾,最後吃虧的還是你自己。

人活在世上,永遠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這最後一條遺囑,最讓人詬病,很多人認為魯迅不夠大度和寬容,太記仇了。

魯迅的一生和很多人“鬥”過。

“記仇”就是他的標籤之一。

魯迅先生的七條遺囑:發人深省

他曾寫道:“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誠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他不需要仇敵的寬恕,他也不會寬恕仇敵。

魯迅到死,都是愛憎分明,立場堅定,血性十足。

在他看來,那些損害了別人的利益,還要求別人大方一點,不必計較的人,不僅虛偽,而且惡毒。

所以,魯迅的第七條遺囑明確表明:遠離那些一邊害人,一邊主張寬容的人。

畢竟,不是所有“對不起”,都能換來“沒關係”。

你的原諒,要有底線;你的善良,亦有鋒芒。

魯迅選擇了不原諒,哪怕惹人非議,他也不會委曲求全。

他只管鐵骨錚錚,做個真實的自己,是非對錯,任由後人評說。

七條遺囑,一百餘字,卻字字珠璣。

魯迅早已洞穿世事,淡漠生死。

活著,就振臂高呼,搖旗吶喊,當個英勇的戰士。

死了,就安然閉眼,不改初衷,有著硬氣的靈魂。

魯迅生前曾說,平生所作事,決不能如來示之譽,但自問數十年來,於自己儲存之外,也時時想到中國,想到將來,願為大家出一點微力,卻可以自白的。

他,做到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