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瞬息萬變的局勢,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笑到了最後

  • 由 幽蘭文史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26
簡介而魏國則在公元前352年攻下了趙都邯鄲,隨後與韓國在襄陵會合,一舉擊敗了齊、宋、衛的聯軍,迫使齊國、趙國、楚國與自己結盟

為什麼要強挺7卒

引言

春秋時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到戰國初期,只存在二十餘個諸侯國了。這二十餘個諸侯國中以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最強大,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戰國是變革的時代,戰國時期七雄的政治軍事情況與春秋時期不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戰國時期的政治

在戰國時期各國透過變法,先後建立了以王為首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

再不需要像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王是一國之君,相是百官之長

,其下是各級官僚。同時出現職業軍官,將相開始分離;相處理日常政務,將統兵打仗。

在這一時期,任賢使能,因功予賞成為各國選官的基本原則,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已經被徹底廢除,形成了“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的局面。戰國時期,國君任命官員,不再以封邑作為俸祿,而普遍實行用糧食作為官俸的制度。

瞬息萬變的局勢,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笑到了最後

官員施行政務以“璽”為憑信,將軍出兵打仗以“符”為信

,從而加強了中央對百官、軍隊的控制,璽和符於是成為國君任免官員的一種憑證。春秋以前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當兵是一種從氏族社會流傳下來的權利和榮譽。這種軍事體制無法適應戰國時期戰爭規模及形式的巨大變化。

戰國時期實行普遍兵役制,當兵成為每一個人須盡的義務和責任。

在普遍兵役制的基礎上,各國都建立了自己的常備軍,如秦國的常備軍稱為虎賁之士;楚、齊、趙、燕等國則稱為帶甲。到戰國中期以後,在諸侯國的常備軍中還出現了僱傭兵。

戰爭是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徵。

透過“戰國七雄”間的戰爭,土地不斷被兼併,中華開始走向統一。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強大起來的是魏國。在戰國初期,魏文侯武用樂羊子、吳起,文用李悝變法、西門豹治政,興修水利,開發川澤,使魏國開始在韓、趙、魏這三晉國家中迅速崛起。

瞬息萬變的局勢,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笑到了最後

戰國時期的軍事

魏文侯去世後,公元前369年,魏惠王即位,他繼承了魏文侯的事業,進一步推行改革措施。他興修水利,開發川澤,任用龐涓開疆闊土,開創了“武卒”的制度,

公元前356年,韓、衛、魯、宋四國朝見魏惠王,承認了魏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354年,趙國對衛國發動進攻。作為盟主,魏惠王發兵救衛,開始了魏趙兩國間的戰爭。魏國率領宋、衛聯軍進攻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國寡不敵眾,於公元前353年向齊求救。齊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軍師

孫臏採用了圍魏救趙的計策

,避實擊虛,攻敵之必救,率齊軍避開了邯鄲方面的魏軍主力,直奔魏都大梁。

魏軍主帥龐涓聞訊,只好從邯鄲撤圍回救大梁。當魏軍走到桂陵時,遭到齊軍伏擊,被打得大敗。

魏國的勢力在桂陵一戰中有所損失,但仍是七雄中極為強大的國家

。當時秦、楚兩國見魏國戰敗,就想趁火打劫,派兵進攻魏國。而魏國則在公元前352年攻下了趙都邯鄲,隨後與韓國在襄陵會合,一舉擊敗了齊、宋、衛的聯軍,迫使齊國、趙國、楚國與自己結盟。

瞬息萬變的局勢,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笑到了最後

跟著,魏國又出兵進攻尚未臣服的秦國。秦孝公在魏軍的強大壓力下,只好在公元前350年於彤地與魏惠王會面修好。秦孝公採用商鞅的策略,尊魏為王,將魏軍進攻的矛頭引向齊、楚。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今河南開封南召集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參加會盟,

魏惠王“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威名行於天下,魏國的國勢至此達到鼎盛。

公元前342年,魏韓兩國關係破裂,魏國進攻韓國,交戰一年,雙方在持久戰中都已經筋疲力盡,韓國只得向齊求救。齊國再度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伐魏救韓。孫臏故技重施,直攻魏都大梁,引誘魏軍遠道回救。齊軍進入魏地後,孫臏巧施“

減灶誘敵

”的計策,三天之內從十萬灶減至兩萬,使魏將龐涓誤以為齊軍膽怯,士兵大量逃亡。於是龐涓率魏軍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輕裝追擊,在馬陵被齊國圍殲,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全面崩潰,主帥龐涓戰敗自殺,太子申被俘。

瞬息萬變的局勢,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笑到了最後

馬陵一戰魏國元氣大傷,魏人成為天下共主的夢想徹底破滅

。在馬陵一戰隨後的幾年中,秦、趙、齊等國三面夾擊魏國,魏將公子昂與魏錯都做了俘虜。迫於形勢的發展,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只好採用相國惠施的建議,向齊國屈節求和,率領韓昭侯等到齊國的徐州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為不讓自己重步魏國的後塵,成為眾矢之的,他也承認了魏惠王的王號,這就是歷史上的“徐州相王”一事。

“徐州相王”雖使魏國暫時擺脫了四面作戰的危難局面,但是魏國的力量非昔比,強盛景象一去不返。“徐州相王”以後,秦國開始在合縱連橫、變幻莫測的亂世中逐漸強大起來。秦國為防止魏國東山再起,於公元前332年大舉攻魏,前後兩年,最終取得勝利,斬首魏軍八萬,俘獲魏將龍賈,奪取了魏國的上郡雕更陰。

秦軍旋即乘勝東進,盡得魏國的河西之地,並攻佔了魏國曲沃和焦兩坊座重要城池,從而建立起了秦人東進的橋頭陣地,實現了自秦穆公以來,秦人一直想要挺進中原的夢想。因秦國強大,中原弱國為得以生存,提周出了“合縱”政策,即“合眾弱以抗一強”。同時,強國為獲得更重要的政治地位,發展自己的勢力,也提出了“事一強而攻眾弱”的“連橫”策略。

瞬息萬變的局勢,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笑到了最後

戰國中期便出現了一場外交戰爭,縱橫捭闔,政治風雨變化不定。在合縱與連橫的政治鬥爭中,最終的受益者是秦國。公元前320年,秦軍假道魏、韓攻齊,被齊將匡章擊敗,秦國勢力遭受重挫。在張儀的倡議下秦國轉連橫為合縱,抗衡齊國,使秦國得以喘息。

公元前318年,魏、趙、韓、楚、燕五國推舉楚懷王為縱長,聯合伐秦,秦軍扼守函谷關,對聯軍給予反擊,迫使五國退兵。公元前318年,秦國趁機反攻,先後重創韓、趙,最後瓦解了崤函以東各國的合縱局面。這時秦軍已成為雄傲天下的勁旅,為後來的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從公元前310年開始,進入秦、齊、趙三強鼎立的格局。

秦昭襄王即位後,秦楚兩國結為盟友,秦國還將上庸劃給了楚國。秦、楚的聯合,使得魏、韓為求自保,不得不向齊國靠攏。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三國第一次聯合伐楚,楚國向秦求救,秦出兵干預,迫使三國退兵。

瞬息萬變的局勢,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笑到了最後

兩年以後,齊、韓、魏三國再度大舉伐楚。楚國仍向秦告急,這一次被秦國拒絕,使得三國聯軍大敗楚軍於垂沙,殺死了楚將唐昧,奪取了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

秦國見楚國落敗,便也趁機伐楚,攻取了楚的新城

。楚人只好送太子橫去齊國做人質,向齊國求和。

秦國為了再度拉攏楚國,防止楚人完全倒向齊國,也將涇陽君送到了齊國去做人質。齊國在這時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

公元前298年,齊、魏、韓三國再一次聯合起來攻打秦國。

這一打,就是三年。韓、趙、魏三國攻下了函谷關,被逼無奈之下,秦只好向三國求和,歸還了以前攻佔的韓、魏土地。齊國由此成為東方諸侯中能與抗衡的一個重要國家。

在秦國與齊國爭雄的時候,

公元前307年,趙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革新內政,迅速壯大起來

。公元前296年,趙國滅掉了中山國,向北部及西北部拓展疆土,先後擊敗了林胡、河宗氏、休溷諸貉及樓煩,收編了林胡及樓煩的軍隊,使趙國的戰鬥力不斷增強,在政治與軍事勢力上超過了魏、韓、楚、燕等國。

瞬息萬變的局勢,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笑到了最後

公元前286年,齊國派大軍攻滅了宋國,勢力急速膨脹,超過了當時所有的國家

,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使各國都感受到了齊國對自己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284年,身兼趙、燕兩國相印的樂毅統率秦趙、魏、韓、燕五國大軍聯合伐齊,在濟西大敗齊軍,並攻入齊都臨淄,迫使齊湣王與太后出奔到莒。

五國破齊後開始對齊國進行瓜分

。樂毅為徹底消除齊國對燕國的威脅,對齊國採用了滅亡政策,獨率燕軍繼續攻打齊國各地,五年內先後攻下了七十多城,只剩下即墨和莒因齊軍堅守,沒能被攻佔。

燕昭王去世後,公元前278年,惠王即位。因燕惠王的猜忌,樂毅只好逃到趙國。樂毅被撤後,齊國即墨守將田單假意向燕軍投降,以火牛陣攻破燕軍大營,殺死了燕軍主將騎劫。隨後田單率軍反擊,很快就收復了被燕軍佔領的七十多座城池,

齊國得以復國。但從此以後,齊國再無力量稱雄,能與秦國抗衡的就只有趙國了。

瞬息萬變的局勢,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笑到了最後

趙國在趙惠文王時期能臣名將輩出,文有藺相如,武有樂毅、廉頗、趙奢,趙國進入鼎盛時期。趙國地處戰略要地,其憑藉強大的軍事勢力抑強秦四十年,使秦國不敢輕舉妄動。

秦國幾次想要兼併魏國,都被趙國出兵擊退。

公元前269年,秦軍進攻趙國的闕於,趙將趙奢迎戰。他先製造了趙軍膽怯的假象,趁秦軍不備,急行趕到閼於,一舉擊潰秦軍。不久,秦軍又進攻趙地裳,也被趙將廉頗擊敗。秦軍幾次受挫,使其東進的勢頭再次減緩下來。公元前266年, 范雎為秦相,提出了“

遠交而近攻

”“

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的戰略,開啟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局勢。

結語

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開始了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紙上談兵的趙括接替了富有經驗的老將廉頗。趙括中秦將白起的計策,率軍深入,被秦軍圍因四十六天,最後趙國四十多萬大軍全軍覆沒,被白起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天下開始逐步被秦人蠶食。到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秦始皇一統天下,暫時結束了在中華大地上持續了近五個半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