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他是唐玄宗養子,中唐第一名將,本該有更好的人生

  • 由 谷寧農夫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18
簡介三、王忠嗣悲劇啟示要說是唐玄宗幫助安祿山清除了“攔路虎”,順利發動了安史之亂,實在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唐玄宗在李林甫和楊貴妃的作用下,極度寵信安祿山,讓他身兼三鎮節度使,成為當時唐朝勢力最強的藩鎮

皇甫維明是誰

坊間一直有個說法,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祿山就不敢叛亂,安史之亂也許就不會發生。

一、中唐第一名將

王忠嗣原名王訓,父親王海賓官至太子右衛率,在陝甘一帶以驍勇善戰而聞名。

開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bo,一聲)進犯陝甘西部,唐玄宗命防禦使薛訥率軍抵禦。

薛訥派王海濱為先鋒,王海濱初戰就取得了勝利,可是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眾將由於嫉妒他的戰功,竟然按兵不動,原地觀望,王海賓因兵少寡不敵眾而戰死。

唐朝大軍乘機進攻,在長城堡擊敗吐蕃軍。

唐玄宗深知內情,憐惜王海賓,追贈他為左金吾大將軍。

王訓當時年僅九歲,進宮拜見唐玄宗時伏地大哭。

唐玄宗對他十分愛憐,並賜名“忠嗣”,將他收養在宮中,還讓皇子(忠王李亨)和他做朋友。

王忠嗣雖然長在宮中,但沉默寡言,一心讀書習武。隨著年歲漸長,王忠嗣越來越勇猛剛毅,善於用兵,極富謀略。

他是唐玄宗養子,中唐第一名將,本該有更好的人生

有時唐玄宗和他討論兵法,王忠嗣對答如流,唐玄宗很欣慰,心知這將是大唐難得的良將。

有一次,朝廷派他暫時代理代州主管,當地望族豪強馬上關門閉戶,收斂舉止,不敢胡作非為。

王忠嗣藝高膽大,時常單槍匹馬,輕騎出塞,皇子好友李亨擔心他會遭遇不測,趕緊稟告唐玄宗,下令將他召回。

不久,河西節度使蕭嵩(後梁蕭衍之後,官至宰相)好幾次想收王忠嗣為自己的部下,唐玄宗最終同意了,但考慮到王忠嗣年輕氣盛,怕他急於為父報仇,命令蕭嵩不許任他為重要將領。

他是唐玄宗養子,中唐第一名將,本該有更好的人生

有一次,王忠嗣向蕭嵩請求,率精兵幾百騎襲擊敵人,不巧正碰上吐蕃官兵操練。部下勸他返回,王忠嗣不聽,提刀衝入敵陣,斬殺幾千人並繳獲羊馬數以萬計。

蕭嵩立即向朝廷奏報王忠嗣的戰功,唐玄宗非常高興,多次為他升職。

可是不久,王忠嗣由於與皇甫惟明鬥狠,互爭高低,皇甫惟明誣陷他有罪,王忠嗣被貶官。

就在這一年,吐蕃大舉出兵進攻,逼近大唐邊疆陣地,唐軍擔心寡不敵眾,全軍恐懼。這時,被節度使召回的王忠嗣單騎挺進敵陣,左衝右突,一人殺死數百人,吐蕃軍大亂,相互踐踏,唐軍趁機從側翼襲擊,吐蕃軍大敗。

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北伐,與突厥部落奚怒皆在桑乾河作戰,三次將他打敗,俘獲了大量人馬。王忠嗣再次揚威漠北,凱旋而歸。

接著,王忠嗣使用反間計,平定突厥餘部,迫使突厥將領及其部落一千多人進京朝拜。

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又擊敗吐蕃及突厥其餘部隊。

王忠嗣的大名威震邊疆,經久傳揚,從此塞外安定,突厥不敢來犯。

他是唐玄宗養子,中唐第一名將,本該有更好的人生

唐玄宗當然對他步步升職加封,最高授予御史大夫,不久被封為清源縣國公,此時王忠嗣才剛40歲。

二、因仁慈惹禍

後來王忠嗣兼任四鎮節度使,佩帶四鎮將印,控制萬里邊疆,統領勁兵把手重鎮,這是自唐朝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事。

宰相李林甫看到王忠嗣的功勞和名望越來越高,十分嫉妒,擔心他替代自己成為宰相,於是勾結安祿山裡應外合陷害王忠嗣。

王忠嗣早就覺察到節度使安祿山包藏禍心,有意反叛朝廷,屢次向皇帝控訴安祿山。

無奈,此時的唐玄宗早已不是年輕時勵精圖治的狀態,開元盛世使他自我陶醉,越來越沉迷享樂,偏寵奸臣李林甫,甚至聽信讒言殺害了自己的三個皇子。

而且唐玄宗越來越好大喜功,竟然想攻佔吐蕃的石堡城,王忠嗣及時上奏說:“石堡城地勢險要,吐蕃軍在全力守衛它。

如果以疲憊之師攻打堅固的城池,必然會使我軍損失數萬人才可能取勝,那是得不償失,請允許兵馬休養,觀察勢態發展再行動。”

王忠嗣的意見讓唐玄宗很不高興。

他是唐玄宗養子,中唐第一名將,本該有更好的人生

李林甫抓住這個機會,授意董延光獻計,請求攻佔石堡城,唐玄宗下詔命令王忠嗣分兵接應他,王忠嗣只是勉強服從,並不積極行動。

忠良之士李光弼覺察到王忠嗣的態度,以告危為由離開軍營,跑來勸告王忠嗣不能這樣做,雖然王忠嗣是因為愛惜士兵而不想打仗,但是皇帝已經下令進攻了,如果這時候王忠嗣由於消極應戰而貽誤戰機,破壞董延光的戰略,導致這場戰鬥不能取勝,必定惹來讒言甚至招來罪責。

但王忠嗣堅持己見,認為不能因為擔心個人得失而讓萬千軍人送死。他對李光弼表示感謝,自己做好了獲罪的準備。

李光弼無奈,恭敬退出。果然董延光失敗,推責給王忠嗣。

這邊李林甫又命令小人誣告王忠嗣,編排他曾經說過“早年與忠王在宮中一起生活,我願意尊奉太子”這樣的悖逆之言。

意思是,王忠嗣想擁立忠王李亨為帝,這是自小就飽受宮廷政變之苦的唐玄宗的終生大忌,他曾為此屈殺了三個皇子。

就這樣,王忠嗣不聽軍令,已經讓唐玄宗怒不可遏,再加上有悖逆之心,唐玄宗命令三司詳細審訊,王忠嗣幾乎被陷害致死。

幸虧得力部下哥舒翰深受唐玄宗寵愛,因此有機會上奏,說明王忠嗣的冤情,言辭用語十分懇切,涕淚交加,並請求以自己的官職俸祿來替王忠嗣贖罪。

唐玄宗的怒氣這才略微有所消減,不過仍將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後轉為東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突然死亡,終年45歲。

他是唐玄宗養子,中唐第一名將,本該有更好的人生

6年後,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由盛而衰,國勢急轉直下,不堪一擊。

三、王忠嗣悲劇啟示

要說是唐玄宗幫助安祿山清除了“攔路虎”,順利發動了安史之亂,實在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唐玄宗在李林甫和楊貴妃的作用下,極度寵信安祿山,讓他身兼三鎮節度使,成為當時唐朝勢力最強的藩鎮。

王忠嗣在任期間,就已經對安祿山有所防範,多次上奏朝廷,提醒皇帝。而安祿山實力遠不及王忠嗣,因此非常顧忌、害怕王忠嗣。

表面看來,王忠嗣的悲劇有兩個原因,明禍是不聽軍令,讓唐玄宗生氣,暗禍是李林甫屢次陷害,導致這場災禍無可避免。

其實王忠嗣作為智勇雙全、極富謀略的中唐時期第一名將,又是皇帝的養子,既然已經將個人榮辱置之度外,就不應該允許自己發生這樣的低階事故。

因為王忠嗣的父親就是由於被妒忌而戰死,自己又在宮廷中長大,見到了後期唐玄宗的剛愎自用,多疑濫殺。他本該比一般武將更懂人性複雜,更善於保全自己,不僅為自己,也為大唐億萬子民。

所以他本該多發揮自己善謀略的特長,韜光養晦,處好和寵臣李林甫的關係,對有野心的安祿山敬而防之。

同時,既然他看到了唐玄宗被迷失了心智,寵信包藏禍心的奸臣,不聽勸諫,那就要重新統籌全域性,蟄伏待時。

他是唐玄宗養子,中唐第一名將,本該有更好的人生

這樣,在唐玄宗堅持攻佔吐蕃要塞石堡城時,王忠嗣就能少一些武將的個人意氣而順從董延光,積極服從命令。如此,既能保全自己,又能長期守衛大唐億萬子民,不比僅僅愛護自己部下的千萬士兵更重要嗎?這才是大仁大義啊。

所以說,以王忠嗣的足智善謀、不計個人得失的格局以及保衛萬眾的志向,他不應該允許自己犯這樣的低階錯誤,落到這樣的悲慘結局。而是告訴自己看清時局,靈活應對,陪群魔共舞,為大眾成仁取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