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漢朝外交官的選拔——顏值是加分項,“有種”才能完成任務

  • 由 一笑清溪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18
簡介四、從漢朝統治者角度出發,為什麼“有種”才能當外交官漢朝時期,選拔外交官最看重的使節的勇氣,在統治者看來,能言善辯的人比比皆是

外交官在古代怎麼稱呼

前言

前段時間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的“退役宣言”簡短而有力,接地氣的告別語讓人印象深刻,讓外交官的形象更加親民。

外交官這份職業對於大部分而言,過於神秘。它對任職人員的要求極高,不僅精通外語,還要求思維邏輯、政治覺悟都的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勝任這份工作。而在古代,同樣也有外交官這個職位。

我們不禁要問,古代的外交官需要什麼職位要求嗎?如何才能透過選拔成為一名外交官。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漢朝時期,外交官所要具備的條件,以及統治者在用人選材是注重哪些特質。

一、漢朝時外交官的由來——多次更名後終定“鴻臚寺”

早在周朝時期,就出現了相應的外交部門。根據《漢書》記載:“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

而發展到漢朝時期,漢景帝將外交部門稱之為大行令,而直到漢武帝時期,外交部分才真正更名為鴻臚寺。這個部門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負責管理外交部門。

漢朝外交官的選拔——顏值是加分項,“有種”才能完成任務

而在此期間,鴻臚寺這個外交部門的名字曾經歷了幾次更名,正是因為在當時的主要外交部門領導者頻繁更換,才導致部門名字一換再換。

根據《漢書》的記載,當時的鴻臚寺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和其他國家進行交流,同時在漢朝時大型活動中,同樣需要外交部門參與其中。鴻臚寺經過幾次正面亮相之後,逐漸將名字定下來,唐宋時期也一直沿用鴻臚寺作為外交部門的稱呼。

二、擔任外交官需要具備什麼特質——學識體力缺一不可,顏值是加分項

而在漢朝,需要什麼特質才能擔任外交官的工作?

忠誠是選拔外交官的基本素質,在作為西漢王朝的代言人,外交官必須時刻做到忠於政府,恪守職業道德,才能在出使其他國家時,代表國家形象。外交官的每個舉動都體現出國際的威嚴。因此在漢朝擔任一名合格的外交官,必須要具備愛國之心。謹記自己的行動時刻代表著國家的尊嚴和地位。

漢朝時期的著名的外交官蘇武,是一名優秀的外交官。直到如今,許多外交培訓的內容中都記載著蘇武官員外交官的氣節和品質。

根據史書記載

" 武既至海上,凜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旎盡落。"

作為一名代表漢朝的形象的官員,在面對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依然保持高貴的氣節和品質,沒有在敵人面前體現半點怯懦。

正是強烈的愛國情感,才能支援一名外交官無論碰到什麼情況,都能堅持原則。在古代,很多時候外交官會遇到一些生死攸關的時刻,而這也最考驗外交官和國家實力的體現。因此愛國是成為外交官的先決條件。在面臨生死抉擇時,心繫國家的人才能為國做貢獻。

漢朝外交官的選拔——顏值是加分項,“有種”才能完成任務

當然,成為外交官光有愛國之心是不夠的,還需要超強的智慧和勇氣。外交官所要面對的是來自世界各國的主要領導人,如果做到處變不驚,只有具備極強的知識儲備,才能保證在日常的發言中和談判中不落下風。

畢竟在外交官領域,口若懸河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沒有過硬的知識儲備,很難在談判桌上佔據上風。作為一名對外展示國家形象的官員來說,沒有什麼比能言善辯更能為國爭光了。兩國甚至多國談判時,語速的快慢有時候能夠決定為本國爭取利益的多少。

深厚的知識廣度才能擔任得起為國家談判的重任。另外,外交官還需要有強壯的體魄,這是因為在古代交通條件不發達的社會,出門基本靠馬車,甚至碰到惡劣環境下,還需要用上“11”路車呢。作為一名外交官,不僅要學富五車,還要有足夠的體力。另外,各國的氣候和水源各不相同,很多人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這時強健的體魄才能支撐其走出困境。

漢朝外交官的選拔——顏值是加分項,“有種”才能完成任務

當然外交官對外貌同樣有要求,當然不要求每個人都貌似潘安,但作為國家的臉面,必須做到五官端正。在會見外國使者時,才能做到從容自信。當然,並不是長相好就能代表一切,這只是一個加分項。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長得好看的人天生會具備一些優勢。面容姣好的外交官無疑會增加其親和力。

三、外交官的選拔機制——舉薦人才不給力 官員都連帶倒黴

想要成為外交官,還要具備把握機會的能力。在西漢時期擔任外交官,除了層層選拔之外,還可以透過自行推薦。如果在官員中選拔,又分為皇帝直接選拔和官員推薦兩種。

在大部分情況下,外交官都是臨時任命的。西漢時期還沒有專門的外交官培訓機構。作為統治者本身,他能夠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拔出位高權重的大臣擔任外交官。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利。皇帝看重的是經驗豐富的大臣,他們雖然上了年紀,當時在為人處世和談判的技巧上,確實比年輕的外交官更有經驗。

漢成帝時期,就專門詔當時的金城太守段會宗入朝堂,並賜予其光祿大夫的職務,並安排他到鄰國拜訪、談判等業務。

很多時候,皇帝的選拔也有考驗人才的原因。漢武帝時期,專門將公孫弘作為外交使者。並常常交付給他重大的外交任務。其目的就是為了鍛鍊這位年輕有為的人才,公孫弘常年來往於漢朝與匈奴之間,但重壓之下,未必就出好苗子,這位公孫弘辜負了漢武帝的心意,由於對外交事務的生疏,他在作為漢朝時這前往匈奴的工作漏洞百出,其讓漢朝顏面掃地。後來這位揠苗助長的“天才”自然沒有好果子吃。

漢朝外交官的選拔——顏值是加分項,“有種”才能完成任務

如果皇帝沒有中意的人選,那就需要朝堂的官員推薦。漢朝時期的官員選拔,大部分採用連坐制度。也就是說,如果官員推薦的人完美完成任務,官員臉上也有關,並極有可能獲得皇帝的賞賜;如果推薦的人把事情搞砸了,那選拔的官員也要跟著受處罰。因此在官員推薦人才時,可是慎之又慎。當然能被推薦的人,也都是有兩把刷子的靠譜人才。

西漢時期的馮奉世,正是在當時官員韓增的推薦下,正式成為當時出使西域的重要外交官。好在馮奉世沒有給他丟人,這次出行任務完成得十分漂亮。正因如此,馮奉世被賜封為光祿大夫,當然韓增的功勞皇帝也不會忘,後來皇帝還專門賞賜了韓增。

除了以上兩種方式,還有一種選拔方式就是自行推薦。當然,這種方式不侷限於官員之中。一般情況下,漢朝政府會在民間貼出招聘告示,邀請民間能力突出者,投身到為國爭光的隊伍中。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張騫,正是在透過這種自薦的方式成為外交使者,皇帝冊封他為使月氏。張騫的成就後來成了歷史課本上大書特書的榮耀。

四、從漢朝統治者角度出發,為什麼“有種”才能當外交官

漢朝時期,選拔外交官最看重的使節的勇氣,在統治者看來,能言善辯的人比比皆是。當時具有勇氣之人卻少之又少。因為在漢朝初期,外交官的工作大多和當時的少數民族打交道。在就需要外交官在面對民風彪悍的西域人時臨危不亂。因此外交官比較要“有種”,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才能從容自信地完成外交使節的工作。

外交官的工作如同開拓者,他們所要面對的是很多時候是未知的國度和文明,它本身的工作特質決定了外交官具有一部分探險的特性。外交官的工作具有極強的未知性,如果出使成功,就能為國爭光之餘,還能加官進爵;一旦遭遇不測,很有可能客死他鄉。因此外交官的工作和歐洲大航海時期的探險者有幾分相似。都是透過探索而出的道路。同時,在古代交通、資訊條件極其不便的情況下,外交官也是一門苦差事。他們需要克服惡劣的環境,才有可能正在抵達目標。在此過程中,外交官如果只有滿腹經綸,卻毫無膽識,往往舉步維艱。

漢朝外交官的選拔——顏值是加分項,“有種”才能完成任務

另外,在漢朝時期,雖然外交官是本著和平友好相處的使命前往,可在當時尚未開化的時代,其他國家的民風如何,是否友好,甚至威脅生命的可能時有發生。畢竟在鄰國看來,陌生人從遠道而來,多少會起疑心。甚至在雙方產生矛盾時,外交官作為互通往來的使者,有可能成為漢朝政府的替罪羊。

“不斬來使”的規定,在漢朝初期還並未形成各國將的默契,在漢朝漫長的外交史上,確實發生部分外交官被殺害、襲擊的事件。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外交官的勇氣被統治者看得極為重要。

漢武帝時期,漢朝政府最大的敵人正是匈奴。這群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彪悍騎兵可不是善茬。此時漢武帝想拉攏月氏國聯盟,共同抵抗匈奴的侵擾。於是派出了使節前往月氏國。當時在此過程中,使節們出使的道路上有一條匈奴的必經之路。因此這次出訪有著極大的危險,甚至隨時會客死他鄉。我們前文提到的張騫,正是在出訪過程中,被匈奴扣住,直到十多年後才得以逃生。

在古代,幾乎每個有志之士都渴望透過報效祖國,而為國家出使西域,正是一次絕佳的機會。但西域之路的艱難險阻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另外,西域作為當時通往匈奴等野蠻民族的道路,前去之人往往九死一生。這也是為什麼能夠擔任西域使者的人,必須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具備過人的勇氣才能擔此重任。

而在漢武帝時期,統治階級對人才的選拔從不在意過去,這是許多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走上仕途的重要途徑。如衛青大將軍,在最初只是一個小夏的奴隸,最後憑藉勇氣和努力成為一代名將。正因如此,激勵了漢族百姓建功立業的渴望。而面對西域的艱難險阻和匈奴人的野蠻,也考驗著外交使節的勇氣與毅力。

漢朝外交官的選拔——顏值是加分項,“有種”才能完成任務

五、結語

古代的外交官除了學識之和體力之外,要考察的素質還有很多,畢竟在交通、通訊落後的時代,外交官的工作更多的是擔任拓荒者的角色。

面對未知的國度和民風,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才能跨過艱難險阻。而支撐他們完成任務的,絕非學識和體力甚至顏值,而是克服困難的勇氣。真正有種的人,才能成為優秀的外交官。畢竟在農耕時代,面對彪悍的北方民族,唯唯諾諾有失國家顏面。這也是為什麼漢朝選拔官員時如此重視外交官的勇氣。

參考文獻:

《漢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