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東漢王朝是從何時開始衰落的?桓靈二帝不該背鍋!

  • 由 品讀三國曆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01
簡介所以我將“和”、“安”斷開,即是說,漢安帝劉祜時代的朝廷,便是內憂外患了,其中因素很多,包括西域眾國叛亂、宦官外戚奪權、土地兼併成風、郡國災難不斷

帝口讀什麼意思是什麼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諸葛亮的這句名言,似乎將漢朝衰敗歸咎於桓靈二帝,從他們的行為來看,一點也不冤,可這口鍋太沉了,兩個人恐怕背不動。

我將兩漢的皇帝整理成一段順口溜:

“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新莽篡,東漢光武明章和,安順衝質桓靈獻。”

這裡面漏掉了一些,比如滅掉新莽政權的玄漢皇帝劉玄、西漢在位時間最短的廢帝劉賀、歷史上繼位年齡最小的殤帝劉隆、被董卓廢掉的後少帝劉辯等等。

如果您是初讀漢代史,那麼這樣記完全沒問題,

它基本反應出了漢朝興衰的不同階段

;如果您對漢史比較瞭解,也不用太過較真,“惠帝時期由呂雉掌權”、“昭宣之間的劉賀因荒淫無度被廢”……這些內容對“漢朝興衰的階段”影響並不大。

東漢王朝是從何時開始衰落的?桓靈二帝不該背鍋!

有人說,東漢開始走下坡路,是從和帝劉肇開始的

,《後漢書》中有載,獻帝時,“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皆請除尊號”。

和帝劉肇無功德嗎?至少不該與其他三位同列。

“孝和沈烈,率由前則,王赫自中,賜命強慝,抑沒祥符,登顯時德”,這是范曄對劉肇的評價,相比之下,安帝劉祜要差很多,甚至用了“彼日而微,遂祲天路”這八個字。

我大膽猜測:之所以將“和、安、順、桓”四帝同列,是因為漢獻帝和他們並非直系親屬關係,靈帝劉宏有功德嗎?他是獻帝的親爹,這便是“功德”,而漢和帝的前一任,也就是章帝劉炟,是劉宏的親曾祖。

其實,

最有力的回擊,就是“永元之隆”

。《辟雍賦》中這樣寫道:“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該要,周建大中。蓄純和之優渥兮,化盛溢而茲豐。”試問一個無功德的皇帝,又怎麼會出現“治世”呢?在他親政期間,東漢國力達到鼎盛。

所以我將“和”、“安”斷開,即是說,

漢安帝劉祜時代的朝廷,便是內憂外患了,其中因素很多,包括西域眾國叛亂、宦官外戚奪權、土地兼併成風、郡國災難不斷

……

咱們就此簡單聊一聊:

東漢王朝是從何時開始衰落的?桓靈二帝不該背鍋!

一、宦官的崛起

《後漢書》載:

中官用權,自眾始焉

或許是後人聽了太多的故事,便習慣性地將“小黃門”、“中常侍”、“大長秋”等宦官歸類為“反派”,這有欠公允,比如

和帝劉肇所重用的鄭眾,也就是“自眾始焉”中的“眾”,幫助劉肇奪權,以“首功”升為大長秋,但他謙遜仁愛、不附外戚,這樣的“始”,是清流

那是不是漢和帝劉肇的問題呢?是,也不盡是。

由於鄭眾的表現讓和帝非常滿意,後者便大肆啟用宦官

,並在一些國家緊要的決策上,廣泛徵求宦官們的意見,致使宦官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從這個角度講,確實是和帝的問題。

但是,和帝重用的宦官,大多一心國事

,這與安帝時期的李閏、江京等人有很大區別。

舉個例子,我昨天買了一盒臭豆腐,覺得很好吃,於是今天又來買,可之前的攤主換了人,結果買到的臭豆腐很難吃,那我能認為所有的臭豆腐都難吃嗎?

一個正常人,遇到好吃的,一定想要再去買,這就是和帝的心態;同樣的東西,或因換了品種,導致難以下嚥,就認為所有的都不好吃,這就是一些評論者的心態。

所以,說句公道話,

宦官干政並沒有錯、重用宦官也沒啥大問題,之所以後面出了事,主要原因還是管理者的“不察”

,當然,和帝的“度”也確實過了些。

東漢王朝是從何時開始衰落的?桓靈二帝不該背鍋!

二、強大的外戚

與宦官的道理差不多,“外戚”也並不是貶義的

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有“外戚集團”,只不過後人記住了王莽、梁冀,甚至何進,卻忘了衛青、鄧騭,甚至霍光。

哦,不止是後人,當安帝劉祜即位時,司空周章等人看不慣皇太后鄧綏以及外戚左右朝政,於是密謀造反,意欲擁立平原王劉勝為帝,結果事情敗露,隨即自殺,死後家無餘財。

細細想來,這件事誰對誰錯呢?

太后與外戚掌權,就真的不能容忍、罪不可赦嗎?

十年水旱之災、西域眾國之叛、皇帝年幼之悲、宦官奪權之亂,雖然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也總算沒有讓漢朝覆滅,如果當初,周章成功擁立年少便有痼疾的劉勝即位,就真的能讓漢朝變得強大嗎?

當然,外戚的問題,除了他們個人的因素外,也在於皇帝的短命,不止是荒淫無度,比如殤帝劉隆,他不滿週歲就死了,他的父親和帝劉肇,死時也不過二十七歲,這也是造成東漢衰敗的“不可抗力”。

東漢初期,外戚的力量並不算明顯,主要因為皇權穩固,當一連串幼帝出現後,外戚就成了主旋律,所以當權者們不得不用宦官來對抗,可是,這兩相消耗,卻帶來了另一個災難——土地兼併成風。

雖然東漢並沒有什麼抑制商人的政策,以至後期群雄多因商賈的資助而起兵,比如劉備,但“商賈之家,必有儲蓄”,暫且不管這句話的原意,只說此處的“必”,應是“必須”的意思。

農耕時代,百姓對土地的依賴不言而喻,加上戰亂不停、災荒不斷,人吃人的現象時有發生。我們在看三國這段歷史時一定會發現,就連呂布都曾釋出過“禁酒令”,這是因為,土地可以開荒,但統治者的“需求”卻不易改變,罪魁之一,便是內鬥。

東漢王朝是從何時開始衰落的?桓靈二帝不該背鍋!

三、奇特的“外患”

說完了內憂,再聊聊“外患”。

漢朝的“外患”是獨一份的存在,因為它與“衰敗”剛好相反,甚至到了漢末,周圍政權連一個由漢朝分裂出來的諸侯都打不過。

一些朋友把漢朝的強大歸功於“名將”

,只是我認為,“名將”的“門檻”太低了,而且凡事要綜合來評判,否則公孫瓚怎麼會被袁紹逼得自焚呢?

說到公孫瓚,就不得不提劉虞了,兩人在翻臉之時,劉虞竟然下令“不要多傷人命,只殺公孫瓚一人”,各位覺得這樣的仁人君子能戍邊嗎?可真正平定幽州之亂、讓“荒涼之地”變成“避難之所”的,不是公孫瓚,而是這位不懂打仗的劉虞啊。

那麼,什麼才是名將呢?

名將,戰有智勇、和有威名。

簡單來講,就是要讓別人服你,甚至是怕你。

想必班超的事蹟各位耳熟能詳,我這裡就不多聊了,只說在其被朝廷召回時,都尉黎弇拔劍自刎、于闐國王放聲痛哭、屬國百姓抱住班超的馬腿不肯放行。相比之下,漢末三國時期的戍邊將領,可曾有過類似的待遇?

就連裴潛也只能望其項背

說到裴潛,可能初讀三國的朋友不太瞭解,但這個人,這個家族,您一定要記住,因為河東裴氏,是一個昌盛了上千年的大家族,不僅如此,裴潛的兒子裴秀,還是古代地圖繪製學的祖師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李約瑟先生,稱裴秀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厲害吧?

咱們繼續聊。

話說,

當班超年邁返鄉之後,西域各國紛紛叛亂,結果短短十年,“邊民及內郡死者不可勝數”,且漢朝軍費消耗了兩百五十億

。是繼任者任尚無能嗎?看看他的履歷,其實也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卻沒能成為第二個班超,歸根結底,是“名將”與“將軍”的區別。

都說時也命也,或許為了成全和帝吧,西域眾叛,發生在和帝劉肇駕崩後的七個月。

好在,

東漢能征慣戰的將領頻出、冶煉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以夷制夷的政策運用得當等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漢王朝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

。只是,這也讓朝廷感受到了“安逸”,他們更加無所顧忌地爭權奪利。

東漢王朝是從何時開始衰落的?桓靈二帝不該背鍋!

四、亂世的開端

106年,13歲的漢安帝即位。

“是歲,郡國十八地震;四十一雨水,或山水暴至;二十八大風,雨雹。”

翻看《後漢書》,安帝所記真的是災難叢生,幾乎每年都有十餘次的地震,再加上水災、旱災、蝗災、暴雨、冰雹,四方百姓實在是困苦不堪。

如此光景下,朝廷依舊昏暗

,鄧騭於鄧太后去世不久,遭宦官李閏誣陷,隨後絕食自殺,有“關西孔子”之稱的楊震,也被宦官誣陷後飲鴆自盡,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就連後宮也不安寧,比如閻皇后因自身不孕而鴆殺眾妃嬪,還向安帝詆譭太子劉保,致使後者被廢。

當然,

劉保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也就是漢順帝,只是他比和帝更狠,一口氣將助他登基的十九位太監全都封了侯,這也為後來的“梁宦弄權”、“黨錮之亂”等等埋下了伏筆

接下來的衝、質二帝,咱們不多提,一來兩人都是幼帝,並無實權,二來時間太短,加在一起也不過兩年。

之後,便是桓、靈二帝。

桓靈二帝的故事實在太多,親小遠賢、賣官鬻爵、窮奢極欲、昏聵淫亂,開襠褲、雞鳴堂、裸遊館……總之,荒唐、荒誕、荒淫、荒……他們絕對可以擠進“歷史昏庸榜”

,所以劉備與諸葛亮常常嘆息痛恨。

只是,想必各位已經發現,

雖然“亡國之兆”在他們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可重用宦官、外戚專權、邊疆不穩、災荒不斷,這些都不是桓靈二帝的“代名詞”,他們不是後漢“傾頹”的起點,只是一個推手罷了

,無論後人如何解讀,在他們之前的皇帝,其實已經出現了問題。

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他們無視內憂外患、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的現狀,仍然要在風雨飄搖的大漢王朝之上多踩幾腳,後人又怎麼能看到“斬黃巾”、“誅董卓”、“戰赤壁”、“分三國”等等眾多精彩的故事呢?

最後,我續寫文中的那段順口溜,算正式開啟這有趣的三國曆史吧:

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新莽篡,東漢光武明章和,安順衝質桓靈獻。

起起落落四百年,隔世悠然一聲嘆,但願明日花更繁,化蝶入夢遊兩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