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 由 美少女戰士小兔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07
簡介”於1921年在江蘇吳縣創刊《木鐸週刊》在1924年的第209期有一篇題為《紀遊越秀山》文章,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報道龍濟光的“暴政”:“自龍濟光自梧州入廣州,以此山足以控制全城,與滇中之五華山等,遂入居此山,以山下之舊督練公所為督署,以山之觀

部隊出納可以幹到幾期

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

文人墨客懷古之地

千年以來,越秀山始終是域內外人士來廣州必遊之地,其中不乏很多文人學士,留下了很多遊記類的文章和詩詞,其中尤以詩詞為著名。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始超越廣州,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各類報刊雜誌如雨後春筍。其中很多內容是反映廣州和廣州越秀山的內容。比如《大陸報》是一家創刊於1902年上海出版的報紙,該刊主張“以歐洲大陸為師,以非洲大陸為戒”。有力地推動的革命派思想的宣傳。在1905年第三卷就刊登了一篇題為《中秋登越秀山》,文中寫到“幔亭高會集車巾,燈火層城眺望真;天上瓊樓仙界迥,山中桂樹露華新。年年簫管珠江月,處處戈船瘴海塵;獨據胡床且吟嘯,眼前風景正宜人。”詩中的描述會讓人產生一種躍躍欲試一登山高的慾望。同樣在另外一期的《大陸報》中以《粵秀山秋興》為題也寫到“越王臺上氣蕭森、啟秀樓頭秋淺深”等氣勢磅礴的詩句。同樣創辦於1922年1月在上海的通俗文學刊物《快活》在其第30期《秋日越秀山懷古》,“蒼茫弔古獨登臺,極目天南瘴霧開,一代興亡悲黍麥,千秋霸業勝蒿萊,勝荒禁苑耕殘瓦,潮落珠江冷劫灰,回首玉鉤斜畔路,素馨寂寞鎖寒暉。”見諸於報端的,不僅僅是上海。《國學論衡》是一本創辦於1933年6月的雜誌,出版地是江蘇蘇州,在其1933年第2期刊登了一位名叫金天翮寫的一首《越秀山懷古》,“歌舞岡前路,春分花事催;滿城鷓鴣叫,步上越王臺。函夏有真主,炎荒養霸才;掀髯接嚴陸,氣宇想雄恢。”

廣東國民大學文法學院學術研究社發行的《民鍾季刊》屬於廣東國民大學第一學院發行的學術刊物。該刊內容涉及面廣泛,為研究民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方面都提供了一些資料。也不時的刊登一些詩歌的作品,比如在1935年《民鍾季刊》第1卷《粵秀山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懷古》,“獨倚危欄向晚風,佗城殘照夕陽紅,滄桑此日悲南國,禾黍當年憶漢宮,往事不堪聞塞馬,傷心還許問哀鴻,空首霸跡原無謂,且付尋常談校中。”《文學研究社社刊》1922年11月在香港創刊,作為香港的舊派文藝期刊,該刊介紹古代論文書牘,研究文學論著,刊登詩詞歌賦等內容。本刊對於推動民國時期的文學與戲劇的發展,研究文藝理論和思想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此外,本刊也對於研究民國時期的文學刊物提供了一定的資料。1923年《文學研究社社刊》遊越秀山(七絕四首)第9期“環城西望倚樓臺,秋入遙峰夕照開,借問江山留勝蹟,振衣千仞待誰來,昨夢山靈約我遊,夢迴高佔粵山秋,秋風吹入聞歌舞,不為仙來不肯留,佔盡名山不獨立僧,將軍舊壘築層層,最憐一片峰如畫,也共英雄閱廢興,又換紅羊到木棉,五層樓上散烽煙。名山今日開生面,無復春分鬥杜鵑”。

千年廣州軍事重地

千年以來,廣州城北即越秀山一直省城的一道屏障,進入近代以來亦一直如此。順治七年二月,尚可喜帶領的清兵合圍廣州。首先就是從城北進攻的,十一月初一日,清軍集中炮火轟擊西北角城垣。第二天該處城牆已被轟塌三十丈,尚可喜、耿繼茂親臨前線督戰,指揮清軍從闕口攻入城內。清軍佔領了廣州。清統治期間,先後在城北建了五座炮臺,分別是順治十年建的永寧臺、耆定臺、拱極臺,雍正十一年建的保極臺、保釐臺。永寧臺又稱永康臺,被稱為四方炮臺,曾是廣州城防炮臺中的核心主力炮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發揮了一定作用,特別它在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中名聲大振,因此在戰後得到重建。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進入民國時期,位於城北的越秀山仍然是兵家必爭之地。創刊於在1915年創刊於湖北武昌《崇德公報》在其第6期刊登了龍濟光把越秀山變成“兵山”過程。文中說“廣州城之粵秀山自經嚴密結構金城湯池之固”,一個是建築“鐵庫儲金”,“龍將軍以國防儲備金刻經撥定三十萬元轉為國務臨時用款,不能用作他項支銷,現特飭將此款運至山上洋樓之下厝鐵庫儲存,計每包千元共三百包。炮樓命名五層樓下建一炮樓名曰鎮東樓,狗頭山麓建一炮樓名曰鎮南樓,三界祠後建一炮樓名曰振武樓,此三樓者以振武樓為最堅固,寬敞樓上駐紮軍隊,至其命名之意振武樓系以官名。軍械社局將軍署出納槍支子彈向來經由軍械總局發給。龍將軍以其手續繁多且於各營具領或換領,少數之軍械尤為不便,現特於粵秀山設立將軍行署軍械局一所專司,本署儲備出納之事。”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於1921年在江蘇吳縣創刊《木鐸週刊》在1924年的第209期有一篇題為《紀遊越秀山》文章,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報道龍濟光的“暴政”:“自龍濟光自梧州入廣州,以此山足以控制全城,與滇中之五華山等,遂入居此山,以山下之舊督練公所為督署,以山之觀音寺為住室,毀除佛像,驅逐僧侶,並令山麓一帶民居,悉行遷讓,山之別館名所,皆為部曲駐紮,沿山邊築炮壘,拆卸故材,以為改作,遂使崇樓君閣、遺墨舊題,塗毀殆盡。近山屬地,並禁交通,直若專制帝王之宮廷禁地,丙辰以後,陸榮廷莫榮新相繼主粵,亦居此山,至庚申年秋,莫敗逃,山始略有遊蹤,名區勝蹟,亦罹浩劫。”

1922年發生在廣州的“炮轟總統府”事件,講的就是陳炯明部隊從越秀上炮擊孫中山的總統府,迫使孫中山不得不離開廣州,所以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第三次建立革命政權的時候,極為重視越秀上的防務問題。1923年《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大元帥訓令第一○○號(中華民國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就是“令滇軍第三師第五旅旅長楊廷培呈報派兵防觀音山由”,正文是這樣寫的:“近日省垣方面謠言四起傳聞之下人心惶惶,然伏觀環境未必事出無因,茲為慎重警戒防患於未然起見,地形之便不能不先請求,檢視觀音山高聳一隅居建甌之勢,地當扼要防守為宜,現由職旅派兵二營前往觀音山駐紮,以期有備無患,一俟風吹草動平息秩序。”

廣府文化盛行之地

《娛閒錄:四川公報增刊》是屬於《四川公報》的增刊,於1914年7月在成都創刊,由四川公報社編輯發行,該刊物主要介紹人物、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各地名勝、異域時世近事,文字為半文半白話。在其第4期就刊登了一篇《粵秀山記》,洋洋幾千字,比較詳細的介紹了粵秀山歷史風貌和發展情況,文章的開始說“楊越之山橫陸梁面南北,,,,入南海蜿蜒磅礴,面東南走則白雲山,山帶三十餘峰,其南出者為粵秀。自明永樂初,花英于山巔起閣曰觀音閣,風教之習於南海者盡;且久至今,粵人士女尤神之曰觀音山——”觀音閣歷史悠久,建於南漢,最早叫悟性寺,後稱萬善寺。明朝永樂年間,有一個叫花英的都指揮(武將),曾到越秀山萬善寺拜佛,感到寺廟太小,又隱藏在山林之中,不易為人注意,於是,將此寺擴建,並改名為觀音閣。觀音閣在以後各代又有修繕,其中較大的一次修繕是清朝初年。當時平南王尚可喜為建王府燒製了一批琉璃瓦,但由於顏色與規格與皇宮的建築用材相近,最終,他未敢用於王府的建築上,只好將這些建築材料捐獻給各大寺廟,其中一部分就用於修建觀音閣。之後,觀音閣一度改名為觀音殿。1857年底,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後,觀音閣曾被聯軍佔為指揮部。到了道光年間,觀音閣後面加建了一座炮臺,叫神安臺。觀音閣與神安臺於1928年被拆除。1929年,在原址上建起了現在的中山紀念碑。該紀念碑由著名設計師呂彥直設計(中山紀念堂的設計者),建成後成為廣州近代城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現在的很少人知道,越秀山曾是廣州地區客家山歌的風行之地。《民間文藝》在1927年11月創刊於廣州的一本週刊,屬於民間文藝刊物。該刊由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編印,都是研究民國學術史、運動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同時也是研究民間文學的重要史料。其第2期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越秀山麓客民唱山歌的風俗》。文中寫到,廣州越秀山山麓一帶的地方,大部分是客籍人所居住的,客籍人有一種風俗,很有可紀念價值,就是在中秋明月之夜,彼此相約登越秀山唱山歌,婦女們或者不登山,就是巷口或門前,引歌高亢,歌聲晴朗絕倫,聞於數里。————在中秋月高的前後,一到東山月上之時,就聽得山歌的聲音,遠近聞作。十五六兩夕,因為有圓月的緣故,唱山歌的人竟直通宵不寐,這裡一處有人唱了,則遠處一邊就有人譜這他的歌調來和他,所和的或是嘲諷,或是讚美,但是無論如何,都有勝負之分的,換一種說法,就是”“一種有音韻的舌戰罷了。有的是同性,有的是異性的,有的是開始是一個人,後來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就變成了”“團體戰”,勝利的一方昂首高歌,戰敗的一方禁聲而逃。有時候男子與女子唱的情投意合,往往因此就認識二成婚,也有的因為“戰鬥”太過,由舌戰變成石戰,比如有這樣一首挑戰的歌詞:(女唱)唔使看囉,老弟!好看都是人家妻,我係月中丹桂女,唯人踏得敢高梯?(男答)唔系看你呵,阿妹!郎的心正妹深閣。我是五皇第三子,腳踏青雲捧月歸。(女唱)你唱歌不似唱歌聲,好似田雞蛤母聲,不好被人捉呀到,菜刀斬來無放輕。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城市發展延伸之地

越秀山,像一位不老的聖人,見證廣州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如果說早年的越秀山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發展到近現代,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這裡逐步變成了廣州這座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民國時期,由中華全國道路建設協會發行的交通專刊《道路月刊》於1922年3月在上海創刊,記載民國中期15年間全國道路建設情況的重要史料,其中多次提到廣州越秀山的建設。1923年《道路月刊》以《觀音山將成康莊大道》為題報道說,“廣州市政廳開闢觀音山為公園,業已積極進行中,聞其所定計劃除將該山地分等招人承領,以為開公園經費外,現擬開闢以下各馬路以利交通:(一)鎮海路由五層樓經海鎮街直上白井后街;(二)鎮東路由五層樓向東直行與越秀北路相接;(三)鎮南路由五層樓南行繞鎮南樓舊址與鎮東路相接;(四)鎮西路由五層樓西行經鎮西樓舊址與盤福北路相接。以上路寬為四英尺。(五)應元路由康公直街與鎮東路相接;(六)三元路由九龍街與三元路相接,以上路段是寬四十尺。

1931年,由廣州市市政府秘書處編《新廣州月刊》在工務事項報道說,廣州要“擴充越秀山計劃”,“擬定擴充越秀山公園計劃如下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一是建築水泵機房一座,水池一口,以便抽水上山灌溉花木;二是講全園道路改鋪臘青,厚度為一寸,計劃面積為1660英井;三是增建設八角亭二座,仿照中央公園之八角亭;四是建築公共水廁一座,大小材料悉按照中央公園水廚之規劃;五是增建管理事務處以及工人住室;六是建築飛禽棲息所一座,長度為四十英寸;七是建築望遠臺一座,高約八十呎,臺上設望遠鏡一副,以供市民遊覽,藉以觀全市風景,附設氣象臺一所,以為測驗氣候之用;八是砌石凳二百張;九是園內公共運動場之佈置,擬將該場之四周斜坡,全部鋪上草皮,並安設石凳於行人路側,以碑參;觀運動者休息;十是進一步增加院內花卉樹木培植工作;十一時將越秀山之公共運動場該為露天劇場一所。緊著在《新廣州月刊》在1932年刊登說”公用事項開放粵秀山水塔”,說的是“自來水委員會,對於市民用水,積極改善,增步新建機房,粵秀山巔之水塔,亦已完成竣工,等待該塔接駁水廠以及內街使用者所有總管,現在正加緊設定,查該水管直徑三呎容積頗大,現將安裝完竣,市民很快可以用到水,屆時市民食水,當能充分供應,毋虞缺乏矣”。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小結

“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對廣州“雲山珠水”的真實寫照。如果說“青山”是指“白雲山”的話,倒不如說它是指“越秀山”更為貼切,因為在千年前,越秀山開始成為廣州城的一部分。百年前,越秀山開始納入廣州城市建設範疇。越秀山已經成為廣州無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簡介:何有貴新聞主任編輯。自2016年起,創辦微信公眾號《廣州舊聞》(ID:gzjiuwen)自媒體,已經推送原創作品500多篇、450多萬字,平均每篇瀏覽量逾萬。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我的越秀山故事》徵文晚清與民國時期報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貴!

釋出:何金德導演工作室(媒體矩陣)

推薦專家:孫啟軍

責編:何金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