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悅讀:從仰韶彩陶品中華文明

  • 由 澠池廣電 發表于 棋牌
  • 2021-05-18
簡介從仰韶彩陶品中華文明文李樹雲古老的文明淳樸和諧仰韶彩陶是中國彩陶藝術的第一座高峰,而其中的舞蹈紋彩陶盆和小口尖底瓶則是中華彩陶藝術皇冠上的兩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侑是什麼意思

從仰韶彩陶品中華文明

文/李樹雲

古老的文明淳樸和諧

仰韶彩陶是中國彩陶藝術的第一座高峰,而其中的舞蹈紋彩陶盆和小口尖底瓶則是中華彩陶藝術皇冠上的兩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舞蹈紋彩陶盆造型優美,尤其是上腹內壁所飾三組以五人為一組的手拉手舞蹈紋,令人歎為觀止,浮想聯翩。它標誌著仰韶先民由物質文明向著精神文明的探索與追求。無論這種原始的舞蹈是用於巫術、祭祀,還是勞作之餘的娛樂,或是豐收之後的喜慶,都充分證明我們的先祖在七千年之前,無論在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上都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悅讀:從仰韶彩陶品中華文明

舞蹈紋彩陶盆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器物是文明的載體。舞蹈紋彩陶盆是回望遠古歷史的望遠鏡,我們能從考古所得的器物去還原歷史,回放先民生活的圖景。為了追念逝去的親人,或者為了祛除天災人禍,他們在自己居住的窩棚前,手拉手為共同的命運祈禱、抗爭;抑或在潺潺的溪畔,望著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飛鳥、流瀑,為勞作的豐收載歌載舞。在歌舞歡騰中,野蠻漸漸遠去,文明姍姍而來。人類歷史就此一步一步向文明的國度跋涉。

現在廣大鄉村土地上星羅棋佈的村莊,不就是遠古部落聚眾而居的縮影嗎?在我們廣大農村雖然是一戶一院、一家一宅,但是大家和睦相處,與鄰為善。不管是誰家建房造屋,全村人都無償地去幫忙;不管是誰家婚喪嫁娶,大家都日夜操勞。就是吃碗飯也要端出家門坐在一起,邊吃邊聊,其樂融融,這是一幅多麼溫馨、美好的畫面呀。

仰韶彩陶是智慧的結晶

仰韶先民製作的第一個陶盆、陶瓶一定是很粗糙、很簡陋的。天上流雲的舒美,日月星辰光輝的燦爛,飛禽走獸的靈動,花花草草的優美,藤蔓的曲折纏繞,無時無刻不在激發著他們的思考和想象。於是,原始的繪畫和工藝美術誕生了,單調的陶器變成了彩陶。古老的繪畫藝術和工匠精神在中華文明的歷史星空裡大放異彩。

仰韶彩陶的另一顆明珠“小口尖底瓶”是遠古先民汲水用的工具,是充分利用重心原理的標誌。它的誕生充分證明了仰韶先民在日常生產勞動中已開始觀天象、察地理、格萬物。這是他們在大河之濱、高山之巔漫步和靜思的智慧結晶,雖然步履維艱,但總在緩慢地、由不自覺到自覺地進行嬗變,他們永遠沒有停止對科學技術的探索和攀登。

悅讀:從仰韶彩陶品中華文明

仰韶博物館鎮館之寶小口尖底瓶 古俊鋒 攝

希臘的哲學家常在海邊思考,他們在深究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中,孕育出了西方自然科學的最初形態;印度的哲學家在菩提樹下,或在山洞裡,抑或在恆河邊久久地思考人和神的關係,孕育出了佛學的原始形態。這種“觀感體驗”和“心靈頓悟”雖給人們帶來對世界的最樸素認知,但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屬於“主觀體驗”,缺乏“現實改造”。我們中國的哲學家,既思考人與人的關係,也深究人與萬物的關係,只不過後者的比重稍輕了點。

沒有指南針的發明,海洋文明的白帆永遠只會在大海里打轉轉;沒有造紙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世界文明還像小腳女人一樣在荒昧的原野裡蹣跚;沒有火藥的發明,哪有後來的長槍短炮。中國的四大發明給世界送來了文明的曙光和源動力!

春秋戰國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個春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下子把中華文明的星斗送入了太空的軌道。老子、孔子、墨子等諸子百家一下子為中華民族構築了一座文明的大山,使世人“高山仰止”。在明清時期我們關上門窗打了個盹,讓人家跑在了我們的前面。現在我們醒了,覺悟了,開放了,開始鉚足了勁追趕超越。

看,仰韶先民勇於探索和創新的工匠精神,像喜慶的焰火在7000餘年後的今天燃放出了滿天彩霞。

滿招損,謙受益

我們的民族是注重修身的民族,仰韶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觀天象、察地理、格萬物,不僅注重器的發明製造,而且還在器的製作和使用上格出了修身的大道理來。例如,仰韶彩陶中的小口尖底瓶不僅在工藝製作上精益求精,而且在製作原理上有了新突破,那就是對重心原理的充分運用。

小口尖底瓶製作於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是仰韶文化的標誌性器皿之一。據考證,它是仰韶先民汲水用的工具和器物。它小口、尖底、兩側有耳、左右對稱,外表輪廓呈流線型,線條簡潔流暢,起伏自如,如同用腳尖站立的芭蕾舞演員,一襲舞衣,足尖獨立,高雅優美,視覺上表現出挺拔、流暢,給人以飽滿、豐盈的美感。

因為其尖底,容易入水,入水後又由於浮力和重心的關係,便會自動橫起灌水。空瓶放入水中,在重力的作用下,它會自動傾斜,隨著裝水的逐漸增多它會緩緩直立,直至懸浮在水中。有人做過實驗,若在懸浮狀態的基礎上再注入過量的水,瓶體就會翻倒。這是仰韶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重心原理來調節平衡的典型例證。

悅讀:從仰韶彩陶品中華文明

仰韶彩陶傳承人劉新安在講解孔子問欹的典故 陳旭 攝

也正是由於這樣的現象,我們的仰韶先民還從中“格”出了修身與做人的大道理來。西漢劉向撰寫的“孔子問欹”的典故就是這種格物修身的典型例證。有一次,孔子到魯桓公廟裡祭祀、參觀,看見一個欹器,就是一個傾斜的陶器,不知它的名字,就向守廟人求教。守廟人說:“這是宥座之器”,“宥”也寫作“侑”或“右”,勸誡的意思,就是放在座側以示勸誡的器具。經專家考證,孔子所見到的“欹器”就是小口尖底瓶。

孔子說,古人說這宥座,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果真如此嗎?於是就讓弟子們取水來試驗,果然如此。孔子感慨地說,古人不欺後人也,真乃“滿招損,謙受益”。自此以後,這句至理名言就廣為流傳,寫在了多少人的座位旁,刻在了多少人的心裡,教育了多少中華兒女。

(來源:三門峽日報)

總策劃:李 宏 策 劃:馬 平統 籌:韓 鵬

監 制:李 新 編 輯:鄭 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