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吳”姓

  • 由 沐龍文化 發表于 棋牌
  • 2021-11-05
簡介吳姓起源吳氏始祖——泰伯吳姓的起源與演變主要有四:其一出自姜姓黃帝時代的吳部落以騶虞為圖騰,解釋為吳,作為氏族之名

吳字怎麼寫好看圖解

吳姓是中國第八大姓,尤其在廣東和蘇皖最有影響。當今吳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2%,總人口大約在2680萬。

吳的名義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吳”姓

《說文》註解:吳,是姓,也作地名,吳的本意是大聲說話。“吳”字是由舊字型“吳”而來,楷書體吳字緣自小篆體吳字,小篆體吳字承接了金文吳字。而甲骨文中的吳字,乃是一個傾斜著腦袋的人,正在手舞足蹈地大聲說話的形狀。金文僅僅將口移到一旁。吳作為地名專指江浙,這是一個借象形的會意字。古代中原人對江浙一帶人的語音不好理解,只有依賴他們的手勢和大聲強調才能溝通。吳氏族的族徽的形成與此有關,早期吳氏族活動過的地方被稱為“吳”,在此建立的國家稱為吳國,最終成為了姓氏。

吳姓起源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吳”姓

吳氏始祖——泰伯

吳姓的起源與演變主要有四:

其一出自姜姓

黃帝時代的吳部落以騶虞為圖騰,解釋為吳,作為氏族之名。騶虞是一種古獸,其聲音十分洪亮。吳氏族屬於炎帝部落,姜姓,活躍於今陝西隴縣隴山之東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稱吳山。炎帝時代的吳權是吳氏族的首領,其後裔吳樞是黃帝的生母。炎帝和黃帝同為古羌人的兩大分支,互相通婚,形成了華夏族的主體。夏朝時,姜姓吳氏族隨夏族東遷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曾與神射手羿期比射的吳賀,是其後裔。姜姓吳氏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

其二出自吳回氏族

黃帝的後裔顓頊,顓頊之子稱,稱的族人分佈在今河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舜時代先後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誅,吳回繼任祝融氏,吳氏族居於姜姓吳的故地。夏朝時,吳氏族沿渭水北岸東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商朝時,吳氏族一直活躍於北方,首先沿黃河而下進入河南新鄭地區。後東遷到濮陽雷澤之西,最終到達山東臨朐東北朝陽古城,史稱王吳。商末的吳伯乃是這支吳回氏族的後裔。這支吳姓有4000多年的歷史。

其三出自姚姓

舜部落是東夷族的一支,舜接堯之位而居中原。佔據古吳之地,今山西平陸吳山之旁的歷山,史稱有虞氏。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即今河南東部的虞城。姚姓虞國一直作為東部的重要方國而存在,商朝時國亡,子孫以吳為氏。秦末安徽宿縣大澤鄉發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首領吳廣,就是姚姓吳的後裔。這支吳姓也有3500年的歷史。

其四出自姬姓

產生於周初,也稱周族姬姓吳,是吳姓中最重要的組成,影響最久遠,人丁最興旺。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長子太伯於陝西隴縣的吳嶽,封次子仲雍於陝西武功西的雍原。不久太伯與仲雍率領周族姬姓吳氏族一起出奔荊蠻,進陝西秦嶺南之商縣,穿湖北入湖南衡山,經江西清江吳城,渡永修,沿長江而下,遷江蘇江寧、鎮江,涉常熟,歷經四代最終到達江蘇無錫東的梅里。仲雍之曾孫周章建立吳國,亦稱句吳。公元前585年,壽夢正式稱吳王。春秋後期,吳國曾一度攻破楚國,北上與晉國爭霸,稱雄於東南。公元前473年滅于越國,吳國的子孫遂以吳為氏。這支吳姓主要活動於華東一帶,隨後向中原、華北和華南發展壯大,也有2600年的歷史。

外族基因融入

吳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發生稀少。宋朝以後才出現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國党項族有吳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吳姓,清朝滿洲八旗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佔氏、兀札喇氏、烏雅氏、烏蘇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吳。南方地區的漢族中融入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發生在明清時期。

吳姓分佈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吳”姓

吳姓分佈頻率圖

當代吳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蘇、安徽三省,大約佔吳姓總人口的23%,其次分佈於四川、福建、浙江、江西、貴州、湖北、湖南、河南、廣西九省,又集中了吳姓人口的46。5%。廣東居住了吳姓總人口的9。8%,為吳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華南、華東、川鄂貴湘三大吳姓分佈區。

吳姓血型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吳”姓

吳姓血型分佈

吳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

O型佔34。4%,A型佔28。6%,B型佔28。4%,AB型佔8。6%。

吳姓名人

吳起

吳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著作有《吳子兵法》,傳於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

吳道子

吳道子(約680年—759年),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

吳承恩(約1500年—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西遊記》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吳姓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吳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吳姓的堂號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還有三讓、讓德、種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義等。“三讓”堂號典故出自吳姓遠祖太伯和仲雍三辭王位傳說。傳說周太王古公亶父年事太高,想傳位於孫子昌,但是昌系三子季歷之子,很有顧慮,憂心忡忡。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意思之後,便相繼向父王表示自己無意作繼承人,這為“一讓”。接著,他們以上山採藥為名,故意出外避讓,為昌立為繼承人封號提供機會,此為“二讓”。周太王逝世時,太伯和仲雍回來奔喪時,三弟季歷又以王位相讓,他們再次推辭,並遠出東南吳地不再歸來,此為“三讓”。聖人孔子對“三讓”之傳說十分讚譽, 稱“可謂至德也!”

吳姓的重要楹聯有六副:

治平稱最;讓德留芳。

清操絕俗;畫聖留名。

鷹揚虎視;劍氣玉光。

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

孫子能教宮女;文簫幸遇仙姝。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富饒遷石裡派衍東山。

家訓格言

:吳氏的家訓首推明末大臣吳麟徵的《家誡要言》。吳麟徵,浙江海鹽人,天啟進士,崇禎年間在吏、刑兩部為官十餘年,針砭朝政,直言無忌,為崇禎所幸,為朝中所敬。因拒李自成死守西直門,城破自殺殉國,南明賜諡“忠節”,清廷又加賜諡“貞肅”。吳麟徵家教甚嚴,他主張人品須從少年作起,“修身篤行,信命讀書,”端正人品。“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人正。”要求子孫要有遠大的抱負,“器量須大,心境須寬”。認為“爭目前之事,則忘遠大之圖。深兒女之懷,便短英雄之氣”,“每事寬一分,即積一分之福”。應當堅信“真心實作,無不可圖之功”。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茹荼歷辛”、“歷練艱苦”之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