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一文讀懂∣中國姓氏源流和宗族淵源是什麼?現實意義是什麼?

  • 由 大春閒談 發表于 籃球
  • 2021-09-30
簡介氏族時代,分工尚不細化,一個氏族在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生活情感相互依賴,加上農業社會技術發展慢,知識技能靠口傳、身教,因對先人遺留下來的知識技術等抱有感佩之情,這些造就了氏族成員與時間上已經過去的人關係深,而與當下存在的人的關係淺的現實,尊

瑒的拼音是什麼

一文讀懂∣中國姓氏源流和宗族淵源是什麼?現實意義是什麼?

我爺爺的爺爺從山東逃荒到徐州,紮根在我現在的家鄉,距今已近百年。因兵荒馬亂,交通不便,加上生活條件差,跟山東老家人慢慢斷了聯絡。上個世紀80年代,我爺爺還在世時指派我爸單車騎行一整天,到山東尋過一次根。在當地一位老人的幫助下,好不容易找到了我祖先的墓地,我們的名字也加入了用小楷寫的厚厚的族譜。這下我爺爺的心落下了,他說,讓後世子孫知道自己的老家在哪裡,不能斷了念想,這是他的義務。

近期,聽聞山東老家人正籌建宗祠、大修族譜,我們這些在外漂泊的遊子後人也爭相尋根參拜、加入族譜。原本對此事沒有太多概念的我,也被這盛況感染。想必爺爺也沒在山東老家生活過;現在的我們這些後人對山東老家的認識更是淺薄,與老家人的來往也不多;隨著經濟發展,觀念的更新,人們對家族的依賴越來越低,那為什麼還要參與呢?

追溯中國姓氏源流和宗族淵源或可見分曉。

一文讀懂∣中國姓氏源流和宗族淵源是什麼?現實意義是什麼?

在有史時期,血緣是人類團結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不分夫婦、父子、兄弟之倫的時代,是以年齡分階層的,大概分為老、壯、幼三輩。《左傳》也說:“大上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可見親族關係是後來才有的。

人類越進步,分化越厲害,組織的方法就越多。母系氏族,都有一個名稱,即所謂的姓,一姓有一個始祖母。當生產業態變化後,財產和權力轉到男子手中,就變為以男子為主的父系氏族。隨著人口繁衍漸盛,外婚制度的推行,形成了同姓的人血緣不一定親,不同姓的人血緣卻接近,於是出現兩種組織:族與姓。

族組織是根據血緣的遠近區別親疏的,我們所知道的“九族”是沿襲周代的族制:一是父族四:父姓五服以內、姑母及其兒子、姊妹及其兒子、女兒及其兒子。二是母族三:母親的父親,就是外公家;母親的母親,即母親的外公家;母親的姊妹及其兒子。三是妻族二:妻子的父姓、妻子母姓。這九族的涉及面已經很廣了,更別說像《紅樓夢》劉姥姥這樣的遠親了。

同姓的人,人口眾多,不像族的成員,雖然疏遠,但仍共同生活,利害與共,即使分居而彼此之間仍有一定的聯結,所以組織更緊密,即所謂的宗法。我們兩千年的封建史可以說是宗法制的社會。

一文讀懂∣中國姓氏源流和宗族淵源是什麼?現實意義是什麼?

團結了血緣相近和同出一祖的氏族,戰鬥力量可謂強大,聚族而居,征服異氏族;氏族時代,分工尚不細化,一個氏族在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生活情感相互依賴,加上農業社會技術發展慢,知識技能靠口傳、身教,因對先人遺留下來的知識技術等抱有感佩之情,這些造就了氏族成員與時間上已經過去的人關係深,而與當下存在的人的關係淺的現實,尊祖、崇古等觀念相應而生並根深蒂固。

經濟是社會組織變化的最重要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分工越來越細,社會不再需要任何一個團體自給自足,特別是商業社會的出現,人類聯結更加廣大,氏族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政治上,國家雖對大家族加以褒揚,但又不得不加以限制和干涉。於是氏族崩潰,家庭興起。家庭不在於人多少,而在於結構簡單,現在人們說的家庭大多是指小家庭,即父母和未婚子女。

一文讀懂∣中國姓氏源流和宗族淵源是什麼?現實意義是什麼?

氏族是血緣團結、人類生存的因素,如果說這是人的本源性,那族譜卻是其延伸出的人文的東西。

姓的起源,是氏族的稱號,父系社會後,姓之外又有氏,表示姓之中的支派。如后稷之後都姓姬,周公封於周,則以周為氏;其子伯禽封於魯,則以魯為氏;魯桓公的三子,又分為孟孫、叔孫、季孫三氏。始祖之姓是正姓,氏是庶姓;正姓是永遠不改的,氏是隨時可以改的。改姓的原因很多,如:因人多不得不改,避難被迫,豪健之人自立門戶等。

那時,氏比姓有用,如在魯國遇到一個姓姬的,雖然表示他與魯國是一家,因姬姓人分佈很廣,在魯國的未必有勢,因此不必肅然起敬;而他若說是季孫氏,那就是正卿,與國君同族,就不敢輕慢了。男子稱氏,稱氏而知姓;女子稱姓,用於判斷是否可以通婚,且女子與社會無甚關係,沒有得不得勢的需求。戲劇裡經常聽到“姓氏名誰,快快報上來”,而現在都統一成姓了,對於這些講究不瞭解、更不在意了。

一文讀懂∣中國姓氏源流和宗族淵源是什麼?現實意義是什麼?

我們讀《史記》知道貴族的世系在古代是有史官記載的。由於譜牒掌於史官,後世計程車大夫,國破家亡後也多不知道自己的姓氏由來。而平民,如果自己不能記載,時間長了更是不知。

魏晉以後人才選拔重視門閥,政府設譜局,民間設譜牒。寒門世族,在仕途上優劣懸殊;甚至婚姻不通,禮節也不相容。譜牒是階段的產物,門閥制度廢除後,自古相傳的本族內階級就完結了,取而代之的是本族與外族之間的階段起來了——這裡不論。

但論門第出身的傳統卻延續下來。李唐王朝建立後一定要把家族祖先的血統追溯得更光輝一些,唐太宗追溯歷史,李姓人物以老子最好,所以他設法說成是老子的後代,後來李唐子孫便把老子“加封”為道教(相當於國教)教主,變成“太上老君”,捧得更高了。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有同樣的想法,打算把朱熹拉進自己祖先行列。有一天,他碰到一個理髮的也姓朱,就問理髮匠是不是朱熹的後代,這理髮匠說:“我不是朱熹的後代,朱熹絕對不是我的祖先。”他說:“朱熹是前輩大學問家,你就認了吧!”理髮匠說:“絕對不是。”一個平民中的理髮匠,尚且不肯亂認祖宗,使朱元璋打消了認朱熹為祖先的念頭。可是對於朱熹,他還是極力地捧起來。例如,在明朝應試求功名,非讀朱熹註解的“四書”不可。

一文讀懂∣中國姓氏源流和宗族淵源是什麼?現實意義是什麼?

人從哪裡來的命題,歷來屬哲學範疇。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在人群社會中有了事功上的成就,一定要找根,且是光輝一點的根。人是非團結不能生存的,人群需要凝聚,血緣團結這一因素過去如此,想必將來也非如此不可。

山東老家宗祠建設的莊重、大氣而不奢華,祠堂碑文追溯了祖先創業之艱,展現了世代忠厚傳家的精神和家風,具有原始的激勵和深遠的教育意義。族譜建立用上了電子版,不光有男丁還有女娃和妻子,符合新時代精神。我想,這就是中國姓氏和宗族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在傳承中呈現出的新的面貌。

宗祠和族譜的存在,不再具有身份、地位、階級的證明或象徵屬性,而成為後世子孫的精神家園和聯結的紐帶,也昭示著我們這個生生不息的家族繁衍、承襲的強大力量,訴說著我們這些後世子孫你從哪裡來,指引著我們這些後世子孫要走什麼樣的路。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大春閒談,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