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彭富春:如何理解批判?

  • 由 彭富春 發表于 棋牌
  • 2021-10-24
簡介作為邊界的劃分,批判就成為了思想的根本規定

批判是什麼意思

彭富春:如何理解批判?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 文| 彭富春

當代哲學應該具有一種什麼樣的形態?面對這一問題,後現代透過對於現代的反抗已提出了多元策略,特別是所謂的解構主義更是風行一時。但中國由於其或顯或隱的民族主義的情懷已經將這個問題中國化:當代中國哲學應該具有一種什麼樣的形態?這就是說,它如何不同於自身的傳統,同時它又不同於西方的傳統和當代?這一任務是如此地艱難和沉重,以至導致了中國思想界不同程度的焦慮,併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何保證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如何產生原創性的中國當代哲學?如何讓漢語講哲學?如此等等。

事實上,任何人對於這些問題都不能給予一個確定性的問答。正確的道路是要對於問題本身進行追問:我們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問題?雖然哲學的本性一直處於問題之中,但時代向哲學提出問題才使哲學的本性更加成為問題。因此當代思想最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什麼是時代向哲學提出的問題?對於世界而言,這是一個虛無主義、技術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時代;對於中國而言,這是一個全球化浪潮中中西思想撞擊的時代。它們向哲學提出了不可迴避的問題,即什麼是虛無主義、技術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本性?什麼是中西思想撞擊中的思想?只有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才能追問:當代哲學應該具有一種什麼樣的形態?

顯然,哲學作為思想具有其自身的本性,同時也具有時代性。一個保持了哲學的本性的思想不可能是其他什麼東西,而只是批判。但一個具有當代特性的思想必須和它的歷史形態相分離,而具有時代的特點。如果說歷史上的思想是基於某種原則的批判的話,那麼當代的思想作為其反叛則是一種“無原則的批判”。這其實是對於“實事求是”這一古老說法的當代闡釋。

將哲學的本性規定為批判,這會導致很多人的懷疑。一方面,哲學自身是一種思想,甚至是關於思想的思想;另一方面,哲學與現實的關係是互動的,既反映也指導。這些似乎和批判沒有直接關聯。但事實上,無論是哲學自身還是它與現實的關係都建基於批判。這就是說,哲學是自身批判和對於現實的批判。

但什麼是批判自身呢?

在日常語言中,批判或者批評的意義是否定性的,與作為肯定性的表揚或者讚揚相對。批判通常是批判者指出被批判者的缺點,並揭示其原因。當批判者和被批判者相異的時候,批判就成為了一般意義的批判;當它們相同的時候,就成為了自我批判。這種批判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批判者藉助於某種既定的尺度來衡量被批判者並由此發現其與尺度的不足。

這種否定意義的批判其實只是日常語言中的一種。批判的另一種語意包含了區分、分辨、審查、評判等。但它首先只是對於事實本身的描述,而不是對於事實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評價。如果它要評價事物的話,那麼它既可能是否定的,也可能是肯定的。這種意義的批判已經克服了作為否定意義的批判的狹隘性,為接近批判的本性敞開了一條可行的通道。

讓我們看看思想是如何作為批判現象發生的。

所謂思想總是關於所思考之物的思考,也就是關於事物的思想,不管這個事物是現實的還是非現實的。思想的任務就是要將它所思考的事物揭示出來、顯示出來,從而讓事物成為自身。

一個事物成為一個事物,也就是獲得了它自身的同一性。但事物自身的同一性同時也意味著與他物的差異性。這就是說,一個事物是自己而不是他物。在“是”與“不”之間的界限正是事物自身的邊界。邊界又意味著什麼?邊界是一條特別的界限,是一個事物的起點和終點。在起點的地方,事物開始自身;在終點的地方,事物完成自身;在起點和終點的中間,事物展開和發展了自身。於是事物在邊界之中使自身成為了一個完滿的整體,也就是一個具有開端、中間和終結的結構。

因此正是在邊界這個地方,一個事物才能成為自身,同時與其他事物區分。一般所謂的無序和有序、混沌和世界的差異就在於無邊界和有邊界。如果一個地方尚沒有邊界的劃分,那麼它就是無序的並因此是混沌;如果一個地方已經劃分了邊界,那麼它就是有序的並因此是世界。邊界構成了世界的開端。

雖然邊界是事物本身的規定性,但它作為事物最大的可能也是其最大的限度。因此邊界就是臨界點。在這個特別的地方,一個事物既可能成為自身,也可能不成為自身。它或者是自身毀滅,或者是變成他物。在這樣的意義上,所謂臨界點也就是危機之處。漢語中的危機包含有危險和機遇雙重語意,既是否定性的,也是肯定性的。所謂危險是指事物的死亡,所謂機遇是指事物的新生。

事物的邊界並不是始終如一的,而是不斷變化的。邊界的位移在重新劃定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界限的同時,也改變了事物自身的本性和形態。正是在不斷越過自身邊界的過程中,事物才是不斷生成的,而具有歷史,並能夠成為“劃時代”的。所謂“劃時代”就是歷史的中斷,亦即一個時代的終結和另一個時代的開端。

但事物在確定其邊界時向思想發出了籲請,需要思想的參與。與此同時,作為關於事物的思考,思想就是要劃分事物的邊界。在這樣的關聯中,思想和事物是同屬一起而共同生成的。作為邊界的劃分,批判就成為了思想的根本規定。

邊界的劃分包含了如下幾個步驟:

首先是區分。批判是對於存在和虛無的區分,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分清是非、辯明真假、指出顯隱。對於批判而言,是非的界限並非涇渭分明,確定無疑的,而是模糊不清的。這是因為存在許多似是而非或者是似非而是的現象。因此批判不僅是對於是與非的區分,而且也是對於似是而非的鬥爭。由此它才能描述真實存在的邊界。

其次是比較。當批判區分了存在和虛無的事物之後,它所思考的就不是虛無的事物,而是存在的事物。批判就要對於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進行比較,由此分出小的、大的、最大的事物。比較意味著評判和評價。但在此它不是一般意義的道德判斷或者是價值判斷,而是從事物本身出發的存在判斷。因此所謂小的、大的、最大的事物並非是道德意義上的善、較善、至善,而是存在自身的形態的差異。

再次是決定。在區分和比較的同時,批判就已經作出了選擇和決定:哪些事物是必然存在的,哪些事物是必然不存在的。真正的思想只是走在真正的存在的道路上。在選擇和決定的時候,思想表現了一種冒險的勇氣,從理論王國進入到實踐王國。由此表明,批判自身的本性不僅是理論的,而且也是實踐的。它不僅解釋世界,而且也改變世界。

彭富春:如何理解批判?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選自《論大道》,標題為編者所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