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盆腔炎中醫醫術專長綜述

  • 由 晚間情感時刻 發表于 棋牌
  • 2021-10-21
簡介溼聚成痰,血滯成淤,痰瘀互結,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產物,衝任二脈損傷是主要病機,導致了臟腑功能失調,即使是寒溼症,起始亦有溼熱的過程,所以祛溼清熱是治療盆腔炎的關鍵,肝經鬱久內熾,下克脾土,脾土不能運化導致溼熱之邪蘊滯而形成了盆腔性病變,

盆腔炎治療要花多少錢

中醫醫術專長綜述

尊敬的老師大家好:

我所學的醫術來源於上學和臨床實踐經驗與名師的指導,我於1995年- 1998年在赤峰衛校中西醫結合班學習,開始接觸中醫知識,畢業後回到村衛生室做了調劑,2010-2013年在鄂爾多斯學院進修中醫,又認真學習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對治療婦女的盆腔炎掌握更多的學習經驗劑驗證妙方,適用於臨床運用。

盆腔炎主要是月經期、產褥期、流產後術後感染了外邪,具體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的主要有下腹疼痛,腹脹還有腰痛,此外身體發熱、寒戰、口乾、口苦、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尿頻尿痛、排尿困難、帶下增多而黃,甚至膿一樣或赤帶的出現、舌頭紅、舌苔厚,持續時間久了,也就形成了慢性的了。主要症狀是經常下腹隱痛或者脹痛,長期的反覆發作,月經前或月經期間加重。

盆腔炎的論中醫辨證:盆腔炎屬於祖國醫學月經病、帶下病、不孕血癥、淋濁、疝痛、腹痛、積聚等病範疇。溼聚成痰,血滯成淤,痰瘀互結,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產物,衝任二脈損傷是主要病機,導致了臟腑功能失調,即使是寒溼症,起始亦有溼熱的過程,所以祛溼清熱是治療盆腔炎的關鍵,肝經鬱久內熾,下克脾土,脾土不能運化導致溼熱之邪蘊滯而形成了盆腔性病變,所以以肝脾溼熱為基礎病變的盆腔炎亦應謹守調經為主,調肝為先,扶脾益腎的治療原則,在臨床上堅持辨症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提出調肝危險,調經為要的思路,認為溼熱之邪貫穿於盆腔炎的始終。

溼熱之邪貫始終,盆腔炎患者多見面如油垢,大便粘滯不出,白帶過多切黃、白、赤、褐詳見,帶下腥移難聞。溼為陰邪,易阻氣機,損傷陽氣,脾胃陰土,主運化水溼,故溼邪致病、常先困脾,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溼停聚,常伴腹脘脹滿,四未腫脹。

急性盆腔炎急性期下腹痛、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甚至熱馳張、寒戰、高燒、頭痛、食慾不振,形成腹膜炎,盆腔膿腫,伴有尿道刺激症和直腸刺激症,都與熱邪致病有關。溼熱之邪、糾合為病,轉歸為慢性盆腔炎後,病人常見為身熱不揚和小腹灼熱。

溼熱的內淤與血相搏,阻滯氣機,不通則痛,傷及血絡則月經失調,如月經提前,量多,質稠、溼聚成痰、血滯成淤,所以痰瘀互結,就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產物;衝任二脈損傷,是本病的主要病機,也導致了臟腑功能失調,即使是寒溼症,起始亦有溼熱的過程,所以祛溼清熱法是治療盆腔炎的關鍵。

(注重從肝經論治)

婦人經水所以能應時而至,屆時而竭,全賴腎氣盛衰,腎主藏精,肝主藏血,肝腎精血之要。所以在調經門中反覆強調“肝氣之鬱結”肝氣不舒,肝氣之逆等為經水失調之緣,而其治法也正是以調肝為先。

盆腔炎的主要病機是衝任二脈的損傷,而在十二經脈中,足厥陰肝經之脈,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肝脈與任脈交會於曲骨,又與督脈交會於百會,與衝脈交會於三陰交,而衝、任、督三脈同起與胞中,一源而三歧,肝脈通過沖、任、督三脈與胞宮相聯絡。中醫所論之肝,功能上包括了現代醫學的神經內分泌面議及血液系統和消化系統。所以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與肝脈息息相關,患病後帶下異常是肝經溼熱下注的表現,盆腔炎疼痛時多牽及股陰疼痛,當感染較重時,還會形成肝包膜炎,這都是足厥陰肝經過之處,因肝經鬱久內熾,下克脾土,脾土不能運化,致溼熱之邪蘊滯而形成了盆腔炎性病變。所以,以肝脾溼熱為基礎病變的盆腔炎在治療上亦應謹守調經為要,調肝為先,扶脾益腎的治療原則。

辨證治療

1、急性盆腔炎

1。 發熱型:主證:高熱寒戰、腹痛拒按、帶下黃濁,或膿帶腥臭、腹脹便秘或搪而不爽,口乾舌燥,小便腥臭,腹脹便秘,小便黃赤,舌苔黃厚或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止痛。

方藥:1:銀翹紅醬解毒湯:銀花30g,連翹30g,紅藤30g,敗醬草30g,丹皮10g,生山梔子10g,赤芍10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

2: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加減,生大黃(後下)10g,牡丹皮15g,赤芍15g,薏仁15g,銀花15g,敗醬草30g,白花蛇草30g。

加減:熱重者,加生石膏30g,黃連6g,腹脹加枳實15g,茵陳15g,椿根皮10g。

二、慢性盆腔炎

1。溼熱壅阻:

主證:低熱起伏,少腹隱痛或腹痛拒按,帶下增多,色黃粘稠穢氣,尿赤便秘,舌黯滯、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利溼,祛瘀散結

方藥:金銀花30g,鱉甲15g,連翹15g,升麻10g,紅藤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20g,生蒲黃15g,椿根皮15g,大青葉10g,茵陳15g,桔梗10g

加減:發熱者,加柴胡10g,大便幹加桃紅10g,大黃5g

2。氣滯血瘀型

主證:少腹兩側吊痛或脹痛,刺痛拒按,腰骶痠痛,腹脹便秘,帶下增多,舌黃或白,月經不調,婚久不孕,苔薄,舌質黯而有瘀點,脈細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少腹逐淤湯《醫林改錯》加減

當歸15g,川芎15g,延胡索15g,五靈脂20g,乳香10g,沒藥10g,川楝子10g,小茴香10g,焦山梔15g

加減:低熱者加紅藤30g,敗醬草30g,蒲公英25g,經下不暢者加益母草30g,紅花10g,路路通15g,便秘者加大黃5g,枳實10g

3。氣虛血瘀型

患者表現為下腹疼痛或墜痛,痛連腰骶,經行加重,帶下增多,色白質稀,經期延長,經血量多有塊,精神萎靡,體倦乏力,苔白,脈弦細或弦澀無力。

治法:益氣活血

方藥:參芪四物合紅藤敗醬散加減

川芎20g,赤芍20g,桃仁20g,丹皮20g,香附20g,黃柏20g,玄胡20g,黃芪30g,黨參30g,敗醬草30g,生薏仁30g,丹參30g,土茯苓30g。

以上病例適應範圍廣,安全性高,見效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