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由 心平行直看世界 發表于 棋牌
  • 2021-10-18
簡介王陽明在《象山文集序》中寫道,“聖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怎麼保持道心

《尚書·虞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便是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據傳,這十六個字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當堯把帝位傳給舜以及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候,所託付的是天下與百姓的重任,是華夏文明的火種;而諄諄囑咐代代相傳的便是以“心”為主題的這十六個漢字。十六字心傳也是陽明心學之源。可見其中寓意深刻,意義非凡。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四句通讀,其涵義為:人心變化莫測,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們要真誠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變、不變換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最後使人心與道心和合,執中而行。

謨就是講話。

什麼是人性?人性裡面有兩個,人心和道心。而且人心是危險的,而道心是很微弱的。人心就是慾望,道心就是良知。面對慾望與誘惑,一個人的良知所折射的光芒往往透不過慾望的銅牆鐵壁,客觀地說,人性可以為善,可以為惡,關鍵在於你後天的教育和個人的修行。

人心惟危:人心是危險的,謂人心容易為物慾所蔽,難以安寧。危,不安。人心就是慾望,是眾生。

道心惟微:道心是很微弱的,道心微妙居中。道心 1。 指天理,義理。2。 客觀事物最基本的精神。道的執行規律是反,道以其柔弱去發揮作用。3。 佛教語。菩提心;悟道之心。道心是中,是良知(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知善知惡是良知。意與良知當分別明白。凡應物起念處,皆謂之意。意則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與非者,則謂之良知。),道心是菩提自性(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惟精惟一:精純專一。王陽明《傳習錄》:「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講的一個人修行的狀態。修到什麼程度了,怎麼修?惟一是主意,是知,是良知,是仁,是行的方向;惟精是功夫,是致,是行,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惟精惟一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允執厥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是故宮中和殿中間的懸掛匾額。各種的利益和力量擺在你的面前,真正在採取措施的時候,一定要學會中道。無論你做事還是說話,只要你做的那個事中道,你說的那個話中道,什麼世代的變化經得起檢驗,否則會出大事故。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譯文:不偏於一邊的叫做中,永遠不變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王陽明在《象山文集序》中寫道,“聖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心學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謂也;道心精一之謂仁,所謂中也,孔孟之學,惟務求仁,蓋精一之傳也。”也就是說,聖人之學即心學,堯、舜、禹三聖相授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心學的源頭。其中,“允執厥中”的“中”,即“道心”,而“道心”精一就是“仁”,因而孔孟之學乃三聖之學的嫡傳。

他在《重修山陰縣學記》又一次闡述道,“夫聖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謂,而未雜於人。無聲無臭,至微而顯,誠之源也。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見孺子之入井而惻隱,率性之道也;從而內交於其父母焉,要譽於鄉黨焉,則人心矣。飢而食,渴而飲,率性之道也;從而極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則人心矣。惟一者,一於道心也。惟精者,慮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無不中,一於道心而不息,是謂‘允執厥中’矣。”

原文:夫聖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①”譯文:關於聖人的學說,就是內心學說,學習用以探求極盡自己內心而已。唐堯、虞舜、夏禹的相互傳授與接受的心法,《尚書》大禹謨篇裡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就是說,常人內心,惟有危殆;世道核心,惟有微妙;惟有精深,惟有專一;公允執掌,內心中正。

原文:道心者, 率 shuài 性之謂,而未雜於人。無聲無 臭 xiù ,至微而顯,誠之源也。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見孺子之入井而惻隱,率性之道也;從而“內交於其父母”焉,“ 要 yāo 譽於鄉黨”焉② ,則人心矣。飢而食,渴而飲,率性之道也;從而極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 饕 tāo 焉,則人心矣。譯文:世道核心,表率天性的稱謂,而沒有摻雜人為因素。沒有聲音,沒有氣味,最細微,也最顯著,是真誠的源泉。常人內心,就是由於摻雜人為因素而危殆,是虛偽的發端。看見孺童幼子落入水井,而悽惻隱忍,就是表率本性的人道;從此而象《孟子》公孫丑篇所說的“ 內裡結交孺童幼子的父母”,“ 向鄉親父老邀請榮譽”,那就是常人內心了。飢餓而食飯,焦渴而飲水,就是表率本性的人道;從此而去極盡滋味的美好,恣意口腹的貪饕,那就是常人內心了。

原文:惟一者,一於道心也。惟精者,慮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無不中,一於道心而不息,是謂“允執厥中”矣。一於道心,則存之無不中,而發之無不和。

譯文:惟有專一,就是專一於世道核心。惟有精深,憂慮世道核心的不能專一,而且或許產生二心,即為常人內心。世道沒有不是中正,專一於世道核心而不停息,這就稱為“ 公允執掌,內心中正”了。專一於世道核心,那就內心懷存沒有不是中正,而內心發動沒有不能和諧。

原文:是故率是道心,而發之於父子也,無不親;發之於君臣也,無不義;發之於夫婦、長幼、朋友也,無不別、無不序、無不信。是謂中節之和,天下之達道也。放四海而皆準,亙古今而不窮。天下之人,同此心,同此性,同此達道也。

譯文:所以,表率這個世道核心,而在父母子女發動,沒有不是骨肉親情;在君主臣下發動,沒有不是高下禮義;在丈夫妻子、長老幼小、同學同志發動,沒有不是內外區別、沒有不是尊卑次序、沒有不是誠實信任。這就稱為中正守節的和諧,是天下的通達世道了。遠放四方與海洋,都是準確的;綿亙古代與今天,都沒有窮盡。天下的人們,同合這種內心,同合這種本性,同合這種通達世道。

《陸澄錄》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精’字從‘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

陸澄問:“怎樣才能做到‘惟精’‘惟一’呢?”

先生說:“‘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並不是‘惟精’之外又有‘惟一’。主意是本體,功夫是作用。

‘精’字偏旁是‘米’,姑且用米來打個比方:要讓米乾淨潔白,這便是‘惟一’的意思;但是如果沒有舂簸篩揀這些“惟精”的功夫,米就不能幹淨潔白。

舂簸篩揀是‘惟精’的功夫,但也不過是為了讓米乾淨潔白而已。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都是為了獲得‘惟一’而進行的‘惟精’功夫。

其他的如‘博文’是‘約理’的功夫,‘格物’‘致知’是‘誠意’的功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功夫,‘明善’是‘誠身’的功夫,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的說法了。”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