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 由 五道口的顏學姐 發表于 棋牌
  • 2021-10-08
簡介牛頓做了光的折射、反射、顏色等很多實驗,他得出一個結論:光是粒子

三稜鏡長什麼樣子圖片

科學與藝術究竟是什麼關係?

先講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費曼的小故事。

費曼學畫畫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費曼

費曼的一位藝術家朋友和費曼爭辯。他說,藝術家可以用欣賞的眼光看一朵花有多美,可科學家只會分析,不會欣賞美。費曼說,儘管他的眼光不如藝術家的眼光,但一朵花的美還是能夠欣賞的。另外,他能從這朵花裡看出多得多的東西。他能想象到花裡的細胞,這些細胞裡面的複雜運動也很美。花不僅在釐米尺度很美,在更小的尺度或者內部結構上,也很美。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顯微鏡下的花粉

而且,費曼說,花為了吸引昆蟲來授粉,進化出了色彩。這事就說明,昆蟲能分辨顏色。他又會想到,這些昆蟲的低等動物也知道美嗎?顏色為什麼會引起美感?

這些有趣的問題,這些科學知識,只會讓你對花更有興趣,更有神秘感,甚至敬畏感。

費曼最後說,他無法理解為什麼藝術家會認為科學知識會有損於美呢?只會增進美!

費曼跟他的藝術家朋友爭論了幾次,最後費曼說,你對科學不瞭解,我對藝術也不瞭解。不如,我們互相上課,你教我藝術,我教你科學。結果是,費曼從不會畫畫,到開了幾次畫展,還賣出去了幾幅畫。而那位藝術家朋友在科學上沒有進展。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費曼的畫

費曼這麼做的理由是

,他想傳達一種感情,對美的感情。世界上的事物是那麼的不同,行為也那麼的不同,但在這個表象後面,它們都受著同樣的物理規律支配。這種普遍性,就是一種美。

統一的美

慢,費曼這段話是什麼意思?什麼叫“事物是多麼的不同,行為也是如此的不同”?肯定會有朋友會有疑問。好,我先解釋一下。

比如說,牛頓坐在蘋果下,被蘋果砸了一下。讓蘋果掉下來的力,被牛頓定義為重力。重力是怎麼產生的呢?就是兩兩物體有吸引力,有萬有引力。我們各個物體跟地球之間都有吸引力,物體小,地球大,地球不會被吸走。我們人小,就被地球牢牢吸在地上。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另外一個現象。大家去海邊,經常會看到漲潮、落潮,這也是萬有引力的作用。海水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被吸在了地球表面,不過地球的附近,還有一顆月球。月球也有吸引力,地球在轉,海面一會兒朝著月球,一會兒背離月球,吸引力一會兒大,一會兒小,所以,海水就有潮起潮落。

在沒有偉大的牛頓誕生之前,大概沒有人會想到蘋果落地和大海潮汐遵從的是同一個規律。這個理論不單單對地球上的物體有效,對整個宇宙都適用。科學家計算天王星的運轉軌跡,發現理論值跟觀測值不一樣,他們想,是不是在天王星的外面還有一顆星星,那顆星星的引力讓天王星的理論值與觀測值不一樣?果然,科學家們根據這個想法,算出了這顆星星的位置,並且觀測到了它。這顆星星就是海王星。

所以,不論物體的大小、遠近,它們都遵從著同一的規律,這確實讓人敬畏,而且有種很深刻的美。

等等,表象又是什麼?

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

比如,色覺正常的人,看到的是一朵紅花,色盲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朵棕灰色的花。而要讓鳥來看,也許是一朵藍紫色的花。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人與鳥的世界

在量子物理學家眼裡,則更為可怕,這朵花這些狀態都是同時存在的,只是觀察者不一樣,看到的就不一樣。但不管如何,它們都是同一個東西,都是有著相通的地方。

我們可以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也可以用繪畫或者音樂來描述世界,當然也可以用數學或者物理規律來描述。這些描述看著相差很大,但是有相通的地方,因為都是描述的同一個世界,也都是有美的表達,甚至對美的感受也是一樣的。

在古希臘,美的定義中,包括了比例和顏色。

在蘇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臘哲學,他們認為世界是一個形式,形式與美是彼此相應的。只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宇宙規律間的規律沒有想象得那麼簡單,連愛因斯坦都不願意承認量子所描繪的看起來破碎、無定型的世界,所以有些人認為科學與美有距離。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雅典神廟

李政道曾經說過: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

楊振寧也說過,他的很多物理直覺來源於對美的感悟,科學工作者要接受美的薰陶。

在藝術領域,其實從沒有排斥科學,就是費曼所說,有了科學,藝術表達更為豐富,科學增進了美。

中國畫和油畫

先看一下兩幅中國畫和兩幅西方油畫。中國畫一幅是《清明上河圖》,一幅是唐寅的《仕女圖》。西洋畫,一幅是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一幅是16世紀提香的《花神》。唐寅跟達芬奇屬於同時代的人。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清明上河圖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唐寅仕女圖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花神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最後的晚餐

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畫,第一大特點是顏色素淨,第二大特點是,沒有立體感,而西洋畫色彩、光影變化的描繪非常多,而且它的畫有立體感,有景深。

為什麼?很多藝術評論家會說,中國畫講究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是意境。這麼說也沒錯,不過我更傾向於中國的幾何學、光學和生理學的落後,才是我們中國畫畫不出這些東西來。

幾何學在畫畫上的應用

西方的幾何學非常發達,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臘的歐幾里得就寫出了《幾何原本》。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非常完整、嚴謹的科學體系,我們的科學發展一直在歐氏體系中發展,直到19世紀,才有了非歐體系。

不過在15世紀,西方藝術界才發明了透視法。在透視法之前,畫的畫跟中國畫很像,有了透視法,就截然不同,進入新世界大門了。

中國一直沒有透視法,直到17世紀初利瑪竇把《幾何原本》帶到中國,徐光啟跟利瑪竇一起翻譯這本書。有了這本書,我們中國畫也有了透視法。下圖是中國清代畫家焦秉貞畫的山水樓閣。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清代山水畫

“察目視勢,以遠近正邪高下之差,照物狀可畫立圓、立方之度數於平版之上,可遠測物度及真形。畫小,使目視大,畫近,使目視遠,畫圓,視目視球,畫像,有坳凸,畫室,有明暗也。”

《譯幾何原本序》利瑪竇 徐光啟

解剖學在繪畫裡的應用

現代真正的解剖學從文藝復興時起,達芬奇是先驅。他曾經到墓地,去挖屍體進行解剖,對人體的肌肉、骨骼、內臟等都是第一手的詳細瞭解,看他當年的手稿,讓人驚歎。所以到畫畫時,他很容易地就能畫出肌肉的走向和緊張、鬆弛的樣子。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達芬奇解剖手稿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達芬奇的素描

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偉大的藝術家,他是個博學的天才,幾乎什麼領域都精通:

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等

不過由於篇幅問題,我先講一下跟光學有關的內容。再講之前,先聊聊光和顏色的基本理論。

西方繪畫對於光一直很重視,因為光代表著光明、聖潔和神聖。在光學理論不夠時,那時的西洋畫中的光只是表現了光線。藝術界也在等待著科學的加入。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牛頓

在17世紀,出現了一位科學巨匠,牛頓。有位詩人說:

世界處於黑夜中,

上帝說讓牛頓去吧,

於是一切處於光明中。

牛頓對光進行了研究。牛頓最有名的一本書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面他提出了牛頓三定律,第二本有名的就是《光學》。

牛頓自己製作了三稜鏡、透鏡和望遠鏡。牛頓跟愛因斯坦不太一樣,愛因斯坦的動手能力要弱於理論能力,牛頓的動手能力極強。他的實驗室是劍橋的第一個實驗室。牛頓製作望遠鏡的方法,現在某些地方還在用。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光的分解

牛頓發現白光可以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個顏色。在牛頓之前,亞里士多德等人都認為光的本色是白色,彩色是特殊色。

牛頓告訴大家,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錯了,彩色是單色,白色是混合色。

牛頓做了光的折射、反射、顏色等很多實驗,他得出一個結論:光是粒子。不過,另外有其他科學家像胡克、惠更斯等提出了不同的概念,認為光是波。現在我們都知道,光是波粒二象性的。

這些知識對於畫家來說,也很有用。我們看這幅磨坊

光的反射

鏡子是一個絕對平坦、拋光,鏡子的背面塗有塗層,讓光全部反射出來。這就是我們照鏡子的原理。我們看安格爾的這幅畫,他畫了伯爵夫人在鏡子中的背影。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安格爾的畫

如果鏡子不平,那就是會變成哈哈鏡,人或變大或變小。

如果光照在不光滑的表面,比如牆壁,光就在各個方向反射出去,稱為漫反射。漫反射的好處是讓我們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物體。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會產生陰影。

光的折射

如果一條小河特別清澈,我們能看到水裡遊動的魚,甚至能看到水底。光從水裡進入空氣,或者從空氣進入水裡,光發生了折射。折射會產生什麼後果呢?我們的經驗,看著一條淺淺的小河,踩進去,發現實際深度比眼睛看到的要深。

白光在折射時,還會發生色散現象。牛頓用三稜鏡把白光分解成彩光,觀察到的就是折射時的色散現象,原因是不同顏色的頻率不一樣,也就是折射率不一樣,因此就分開了。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天上的彩虹也是光的折射,下過雨後,空氣中有水滴,水滴折射光,形成彩虹。彩霞是光的散射,光照在空氣中的微粒分子上,偏離原來的方向。

光還有衍射現象。

光與物體的相互作用

光跟物體主要發生以下幾種作用:

被吸收;

鏡面反射;

漫反射;

折射;

以上情況的組合(散射含有反射和折射)。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如果光照射一個物體,光全部被吸收,那麼這個物體呈現出了黑色。如果一個物體吸收了部分光,散射了其他光,像紅蘋果,吸收了綠光和藍光,散射了紅光,就是紅色的。不過,有些部位相當於鏡面反射,我們看到的是白光。

顏色

顏色分兩種定義,一種叫物理定義,一種叫心理定義。在物理上,一種顏色對應一個波長,也是一個頻率的光波。

心理顏色可以是單個波長,也可以是不同波長的疊加。比如說黃色,可以是純黃色,也可以是紅光和綠光的疊加。這兩種情況在物理上不同,但我們人來看,感覺到的顏色是一樣的。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為此,我們用三個指標來定義顏色:色調、亮度和飽和度。

色調是指看到的顏色。飽和度就是顏色的純度,比如淡色系,純度就低,裡面白色比較多。亮度就是顏色的相對明暗程度。

從心理感覺來說,純黃色的飽和度不如紅色、綠色和藍色顯得飽和度高。這是因為人眼的視錐細胞對黃光的靈敏度跟其他幾個顏色的不一樣。

亮度可以用物理顏色的強度來對應。亮度不能測量,強度可以測量,它與強度的對數成正比。不過,亮度還跟環境的照明有關,還有眼睛對顏色和光強的適應有關。

比如,在黑暗中待幾分鐘,適應了黑暗,再開燈,會覺得暗顏色比沒適應黑暗前要亮。

顏色的產生

顏色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

跟照明光有關。

蘋果用白光照射,呈現出紅色。如果用藍光照明,就會是黑色。

跟物體的色素有關。

不同的色素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長的光,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像綠色植物就是含有葉綠素,胡蘿蔔含有胡蘿蔔素,呈橙色。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還有跟結構有關。

鳥、蝴蝶、甲蟲身上絢爛的色彩跟它們身體表面的結構有關。蝴蝶的翅膀上有一排排的極小的稜紋,對光進行反射,發生了干涉作用,產生了虹彩。

像肥皂泡、珍珠都會產生虹彩。

繪畫中的加法混色、減法混色

畫家如何來獲得想要的顏色呢?一般用兩種方法,加法混色和減法混色。大部分是減法混色,偶爾用加法混色。

加法混色是用紅、綠、藍三原色相加,來獲得不同的顏色。

像梵高就是用加法混色來表現他的畫作,梵高的色彩極為濃烈、明亮,就是加法混色的效果。減法混合會失去一些強度,但加法混合不會,所以顯得更亮。

還有點彩畫,也是加法混色畫法。

科學與藝術:光和顏色

修拉的畫

最常用的是減法混色

。減法混色用常用的三原色是青色、洋紅和黃色。青色吸收紅色,洋紅吸收綠色,黃色吸收藍色。三原色混在一起產生黑色。

我們平常的印刷、油漆和繪畫,用的都是減法混色。

除了光學,還有很多科學技術,像顯微技術、宇宙學、相對論和量子論等

給藝術帶去了新的表達,拓寬了傳統美學的內涵。

科學與藝術都是美的統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