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發現孩子處世態度偏激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 由 作家李媛媛 發表于 棋牌
  • 2021-09-11
簡介在西方,猶太家庭有讓孩子學門手藝的傳統,這可以保證人在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至少可以用手藝先生存下去,能獨立生存,養活自己,承擔基本的責任,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機會去發展嚮往的事業

思想偏激的人怎麼辦

發現孩子處世態度偏激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家長怎樣幫孩子矯正偏激心理?

發現孩子處世態度偏激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講述的是中學生小四戀愛受挫後誤殺女友的故事。

戰後臺灣經濟蕭條,氣氛緊張,來自不同地方的外省人在這裡重新紮根生活。這裡的中學生拉幫結派,往往會勢不兩立的爭鬥,小四,小馬,小貓,飛機,滑頭,小翠,小明正是當中的一群。他們在建國中學夜間部上學。

小四是個學習上進的少年,父親是老實的公務員,母親在小學代課。小四因為頂撞老師被要求退學。但小四努力複習,爭取轉到日間部。小明是個美麗女孩,是小四喜歡的物件。但小明又和馬司令的兒子小馬交好。小四和小馬翻臉之後,在街上又遇到小明。她拒絕了小四,並說:”這個世界和我一樣,是不會因你而改變的。”痛苦的小四衝動之下撲向小明,小明死去,小四被捕。小四被判死刑,後來改判十五年徒刑。

中學生打群架現象很多。他們不知道,這樣出去戰鬥,每次都可能有去無回,雖然沒有深仇大恨,但是雙方都是衝動少年,難以控制情緒和局面,後果往往在預料之外。有些時候會身不由己。

大人們是經歷過的,知道其中厲害,所以會選擇交往的人和所處的環境,但孩子在刺激衝動下忘記選擇,甚至不敢選擇,貌似主動,其實被動。比成人更多的惶恐,要藉助團體,幫派,小圈子的力量,讓自己得到安全感。看電影,讓孩子知道後果的可能,知道有策略的保護自己,同時確保不捲入傷害事件。

發現孩子處世態度偏激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學校不是純淨水世界,被脅迫被揍被孤立被傷害都在發生。大人鞭長莫及,不可能時刻陪伴孩子,而且孩子認為這是自己的事情,都告訴大人很丟臉,希望自己有辦法應付。

電影里老師當堂問,是誰開汽水,問小四,回答不知道,老師說:“你不說就你啦,站著吧。”,現實是學校裡這樣的老師不在少數,沒道理可講。考試,抄襲的被退學,被抄襲的也被記大過,雖然是電影,但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的孩子在學校也要面對這些,所以我們得告訴孩子們如何看待,如何處理。你不能改變所在的環境,但可以決定自己做什麼不做什麼。

很多中學生衝動下做出傷害他人的事,出於報復,或出於不能接受的現實。特別是如小四傷害小明這樣的行為,心理學上把這稱為”反黃金法則”,就是自己怎樣對待別人的,也要求別人必須怎樣對自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就像你可以迷戀偶像,但偶像不必迷戀你。每個人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可以有自由意志和行為,你喜歡張三,李四喜歡你,你不會因為李四喜歡你而接納李四,所以張三也不必因為你的喜歡而喜歡你。大家都在各行其是。如果能遇到彼此欣賞接納的人,當然是美好的,但是不是要發展下去或發展到什麼程度也受到現實條件的約束,也要考慮後果和代價。不顧一切的結果就是失去一切。

發現孩子處世態度偏激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成人得在這時候告訴中學生,有些事情確實不在人的掌握中,我們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在法律和道德的範圍內,做出努力。至於結果,永遠有這樣那樣的可能,接納各種可能,才是成熟的人性。

如果現實不夠美好,不能讓人滿意。我們只能透過努力去改變這個舊世界,建設新世界。與世界同歸於盡無疑是愚蠢的,因為世界不會立刻結束,但渺小的個人卻必須為自己的行為立刻付出代價,也會有無辜的人因此受到不公平的傷害,包括那些初衷依然是愛的成人。包括原本也是渴望美好的中學生。

心理學上有一種治療方式,叫”合理情緒療法”,透過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改變人的非理性觀念,從而解決情緒和行為問題。換言之,就是強調人們之所以對同樣的事情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使因為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解釋、評價、信念。比如失戀,失戀本身是一件事情,有人失戀後陷入痛苦絕望,彷彿世界末日;也有人吸取教訓,分析究竟問題出在哪裡,然後重新選擇適合自己的戀愛物件。

所以,大凡看法偏激行為魯莽的人如果能嘗試放下主觀極端看法,接納現實種種可能性,也就不必用極端行為傷害自己傷害別人了。把那些帶有強迫觀念的詞語”必須””當然””絕對”放下,換成”也許””可能””爭取”會更健康更客觀,也更容易達成和諧的內在。

發現孩子處世態度偏激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很多家長只要求孩子考高份、上名校,卻不願意孩子學一門生存技術,養活自己。這種觀念其實也是一種偏激和狹隘。這和我們過去的文化態度有關,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假清高真低能的價值觀。導致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是研究生畢業一年跳槽三五次的也很多,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想有前途、待遇好、受尊重,又不肯按部就班的積累。

在西方,猶太家庭有讓孩子學門手藝的傳統,這可以保證人在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至少可以用手藝先生存下去,能獨立生存,養活自己,承擔基本的責任,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機會去發展嚮往的事業。在定居時,可學習耕作、撒種、收穫、拾穗、料理葡萄園、制酒、木工、看羊、製造陶器、制皮革。家庭工業之外,還能學習陶匠、製革匠、織工、泥工、金工或鐵工等行業。這是一種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務實精神。

拒絕偏激,接納現實,從現實起步,去往所追求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當我們家長不再那麼偏激的用非此即彼的標杆衡量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就能放下偏激,回到現實,不苛求完美,也不必對這個世界或自己提出極端的要求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