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 由 含章園 發表于 棋牌
  • 2023-01-23
簡介老子只是設法讓你瞭解,在社會上,一般人有的勇於敢,有的勇於不敢,結果有的死、有的活,有的害、有的利

什麼叫定業和不定業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三章,意思是,勇於強硬會帶來災禍,甘心柔弱則會保全性命。兩種行為,一個得利一個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其中的原因?所以聖人也說不清楚。

曾仕強先生解讀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勇於敢作敢為、毫無顧慮,就已經走上死亡之路。勇於敢,最後殺,勇於不敢,則活。

這兩個都是勇:我要做我就做了,是勇;我不做就不做,還是勇。我不做,怎麼不是勇呢?

勇於有所不為。

勇於慈哀謙弱

,這是老子教給我們的。一個人要慈,一個人要哀,“哀”就是用憐憫的心,要顧慮到更多人的權益。而不是說,我們這些少數人是有正義的。那人家就活該嗎?

謙弱,謙就是處下,你站得高要照顧低的,因為低是你的基礎。“弱”不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弱,而是柔,老子講“弱”多半是用柔才能收到弱的效果。

這樣你就活了,走上生存之道了。一個是死亡之路,一個是生存之道,哪個是利,哪個是害?

所以老子就問了:

此兩者,或利或害。

一個利一個害,都要自己去看。有所為是勇,有所不為還是勇。可是勇於敢的人,絕對是害自己害人家,勇於不敢的人,絕對是利己利他。

我們回想下,老子說“

吾有三寶

”,就是天道有三寶,其中有一寶叫作不敢為天下先,我們馬上就知道了: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為什麼不喜歡勇於敢,天為什麼會照顧那些勇於不敢的人?

自古以來都是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都是一樣,但是這並不代表老百姓不可以表示意見,並不是說我們要做愚民,百分之百聽話當奴才,因為那也不是老子的主張,那更不合乎天道。

法再怎麼嚴密也是有漏洞。偏偏有些人他專門研究法律的漏洞,造成社會的不安,我們幾乎每天都看得到。所以一個人不能夠說,只要不違法,我就敢做,這種勇敢其實是害人害己的。相反呢?法律固然沒有說不可以這樣,但是我良心不安,我還是不做,這個人還是比較屬於真正的勇敢。

我們一般人呢,很少做這麼細膩的比較,其中利害關係要很仔細,想得長遠一點才能夠了解,老天爺它是公正的,它不會說因它個人的意見,它有所偏愛,那不可能。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文心蘭

傅佩榮先生解讀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勇於敢作敢為,就會喪命;勇於不敢作為,就會活命。這兩種勇的結果,一獲利一受害。上天所厭惡的,誰知道其中的緣故?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我們平常習慣講“勇敢”,老子說“勇於敢”,“勇於不敢”,原來“勇”與“敢”要分開。

如果是“勇於敢”的話就麻煩了。譬如有些人爭強好勝,什麼都要跟別人爭,受不得一點委屈。有一句話叫做“惡聲至,必反之”。別人難聽的話罵過來,一定要罵回去;你打我一拳,我一定要踢你一腳,有仇必報這些。這是勇於敢,能進不能退,有勇無謀。

另一方面還有“勇於不敢”,老子認為勇於不敢就可以活下去了。勇於不敢代表柔弱。柔弱也需要勇,也就是在關鍵的時刻要說“不”,並且對自己說“不”。

前面的“勇於敢”代表堅強,後面的“勇於不敢”代表柔弱。《老子•第76章》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堅強的是屬於死的這一類,而柔弱的是屬於活下去的這一類。這與“勇於敢”和“勇於不敢”是呼應的。

老子對“堅強”實在是非常的忌諱。第42章說:“強梁者不得其死。”那些堅強的人、好勝的人不得其死。他後面強調“吾將以為教父”,我老子就是要以這個作為施教的開始。我的教化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太過於強悍的人是很難善終的。

此兩者,或利或害。

這兩種勇的結果不一樣,一個有利,一個有害。所以我們就要練習了,練習勇於不敢,這也需要勇。比如說我要做一件事,就要問:冒險成分有多大?我有多少把握呢?因為如果你勇於敢的話,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出一點點問題,可能後面就麻煩了。所以這是一種基本的心態,要設法瞭解自己的限制,練習收斂自己。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這個天有他的好惡,但是沒有人知道怎麼回事。老子只是設法讓你瞭解,在社會上,一般人有的勇於敢,有的勇於不敢,結果有的死、有的活,有的害、有的利。那麼請問:到底上天的態度如何呢?所以這邊講完“天之所惡”之後,也無法給出答案,孰知其故?

老子書裡面談到天,開始的時候都是談天和地,代表自然界,等於是萬物都在天地裡面生存發展。第59章說到“治人事天,莫若嗇”之後,“事天”兩個字提醒我們注意,代表老子思想裡面還是有他古代的時代的背景,跟中國的傳統可以連上。

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觀念是天,所以將帝王稱為天子。老子的革命性在於用“道”代替“天”,但是這種代替不能夠完全替代。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文心蘭

南懷瑾先生解讀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舉凡政治哲學,軍事哲學,經濟哲學,甚至做人的哲學都包括在內,文字又非常簡單。所以,也可以說老子的話非常平凡。

西門町有些人被多看一眼,就會一刀刺過去的,這些人都是“勇於敢”,結果自己犯殺人之罪。所以粗暴不是真勇,勇是真勇氣,如果沒有智慧的判斷,沒有道德的修養,什麼事情都敢,那就會變成糊塗的廢人。

當然,人們年輕的時候都可能犯下這種錯誤,認為自己很高明,很勇敢,什麼事情都敢做了再說。但是,天下事不能做了再說,最好是說了慢慢做;先把道理搞清楚,再慢慢來做。年輕人固然不怕錯,只要知錯能改,但有時候想改也改不過來了。尤其是歷史上的錯誤,沒有機會改過來,所以“勇於敢”的結果是殺。

應該勇於什麼呢?人生最高的勇氣是慢一步,事先問一下,有沒有把握?多考慮一下。多考慮一下就是勇氣。

看見地上有一疊鈔票,只要拾起來無人看見,當然就是我的了。如果“勇於敢”,說不定刑警在後面,誤認你是小偷。如果“勇於不敢”,這個錢拿與不拿,再多考慮五分鐘,結果就可能不同。

可是,“勇於不敢”是很難做到的,有時候被人罵懦弱;若怕被人罵懦弱,而“勇於敢”就完了。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其中“勇”是勇氣,“敢”是決斷。有時候講,貿然有勇氣地下決斷,並不是一件好事;有勇氣把事情辦得圓滑一點,遲一步多考慮比較好,也就是說拖一下不算壞事。

但有些事情,絕對不能拖。那麼拖與不拖,以什麼做標準呢?其實上帝都做不了標準。“

此兩者或利或害

”,是利是害不一定,老子只能講到這裡,因為這完全是智慧的決斷,那是要真正的智慧才可以決定取捨的。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這是上天的意志,找不出原因,“聖人猶難之”,縱然大徹大悟得道的人,這種不可知的力量也難以把握。

這等於四個人打麻將,每人都有輸或贏的可能,有一張不可知的牌,不知最後到誰的手裡,只要這張牌來了,一定會贏。可是東轉西轉,不小心就落到別人的手中了,所以利害之間的運用縱然有高度的智慧,也只能相信形而上的一個東西。

第七十三章裡,點出“智慧”的決定高於一切。但是智慧之所知,與智慧有絕對關係,後人叫這個為命運,就是宇宙間有一個不可知的東西。西方叫“上帝”、“主宰”,印度人稱“如來”、“佛”,中國人叫“天地”。依哲學家、科學家來說,這是一個不可知的力量。古今中外人類的文化都曉得宇宙間有這麼一個東西,所以,利害之間只有智慧才能判斷。

西方的宗教講上帝是全能,但以宗教哲學來講,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全能的,假使可以全能的話,上帝就不會無法對付魔鬼了。魔鬼與上帝是對立的,可見上帝不是全能。

佛家也不敢說佛是全能的,實際上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轉“定業”,就是“天之所惡,孰知其故”的道理。第二不能度無緣之人。第三不能度盡眾生,這是佛的三不能。佛一切皆能,但仍有三不能。

佛的解釋,“定業”是有一個時期的,或三年五年,或一百年五百年,在時空變化中,“定業”於受果報後就消失了。所以,“定業”也可轉,是由自己轉,不是佛替你轉。不信我的人,只要罵我一聲,已經跟我結緣,下一次就可能信我了。所以,不怕你罵,不怕你毀謗,我們兩個人結了一個緣,這在佛學也叫“定業”,中國文化叫做“氣運”。

小規模的氣運叫“命運”,是時間空間所形成的,時間空間不是它的主宰,是它的現象;但時與空這兩樣東西,也受宇宙間這個東西的支配,這個東西就是人類生命的根源。所以老子說,掌控這一點東西非常難,不是屬於智慧能完全把握的,所以說“聖人猶難之”。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