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 由 中科院物理所 發表于 棋牌
  • 2023-01-08
簡介剛才提議保護孕婦和小女孩的黑衣男,眼看大家還是會一致痛恨道德敗壞的人,趕緊站回了自己的道德制高點,憑藉自身出色的演講能力和情緒感染力,硬是說服在場的各位投死其他人,甚至有人受到 “感化”,自行走出紅圈,選擇自盡

投屍車是什麼遊戲

作者 | 時差大叔

本文轉載自壹心理旗下

公眾號

:心理0時差(

ID:

PsyTime)

以下情節來自《生存迴圈》,重度劇透!

01

在一個漆黑的神秘空間,50 個人正漸漸甦醒。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他們環顧四周,發現彼此互不相識。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這些人還沒來得及搭訕,突然房間裡發出 “嗶” 的電流聲,緊接著每個人站立的位置都被劃出了一個紅色的圓圈,把 50 雙腳死死地框定。

有個姑娘試圖走出紅圈,她剛一抬腳,房間裡就響起警報聲,她本能地縮了回去。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姑娘又伸手試圖觸碰她身旁的人,結果臂膀剛超出紅圈的範圍,又是一聲警報,給她嚇壞了。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另一個小哥膽子稍大一些,他不顧警報,一腳踏出了紅圈。“噼啪” 一聲響,房間中央的神秘裝置應聲啟動,瞬間一道脈衝電流閃電般擊中了他,小哥當場一命嗚呼,屍體更是被地板上的牽引裝置吸出了房外,消失殆盡。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 原來,不服從遊戲規則,是會喪命的。

50 - 1,現在還剩 49 位玩家。

是的,這是一個真實版生存遊戲,而為了生存,就必須殺死在場的其他人。

而遊戲規則,更是讓這個求生之戰,變成了狼人殺:每位玩家都能為在場的任一人,投一張 “死亡票”。

只要抬起手來,地板上的箭頭就會跟隨手指的方向移動,讓玩家輕鬆鎖定自己想要投死的物件。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這個遊戲的保密機制也做得很是 “貼心”。每個玩家的投票選擇,只有 ta 自己能看到,這為撒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遊戲系統會自動計時,每過兩分鐘,電流就會擊殺得票最高的那個人。

一開始,大家都很友善,想盡辦法保全所有人。

他們提議:誰都不要投票,自動棄權。

結果時間一到,遊戲隨機選定了一個玩家,送上西天。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他們又想:大家都投給已經死了的人。

結果兩分鐘一到,遊戲硬是在存活的人中又隨機選出一個,送回了老家。

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焦灼。

誰想活下去,就必定要讓另一個人犧牲。

問題是:怎樣才能說服大家,不投自己、去投別人呢?

既要理由充分,又不能顯得自私,否則自己會直接變成大家票選的物件。難啊。

死亡面前,一場人性的終極拷問,已悄然拉開序幕。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02

在場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上到七八十歲的老頭,下到花季少女、和孕婦腹中的胎兒。

他們也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西裝革履到街頭混混,從白人到黑人到黃種人,從穆斯林到基督徒到無神論者……

簡直是全世界全人類的縮影。

想在兩分鐘倒計時結束前商量出一個公認的投票策略,實在困難。

眼看著秒錶滴答滴答,一位小夥子站了出來: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我提議,大家把票投給在場的老人,因為他們年事已高,本來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間就比我們少,所以年輕人更有活下去的資格,因為年輕人的未來還很長。”

大家默認了小夥子的說法,從看起來年紀最大的老爺爺開始,接著是老奶奶,再接著又是一個老爺爺……

就這樣,幾位老人相繼被投死。

下一個該輪到誰呢?小夥子瞄準了一位戴著帽子的阿姨。

阿姨說:“我只有 52 歲,我顯老是因為我得過乳腺癌。”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小夥子二話不說:“你得這種病,早晚都得死。”

我剛才說什麼來著?

誰都想活下去,但你如果把這種自私暴露得太顯眼,就會立馬變成大家攻擊的目標。

果不其然,小夥子剛才的話引起眾怒,大家果斷都投給了他。

一道閃電,小夥子應聲倒地。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大家自然而然把眼神都聚焦在了那位乳腺癌患者身上。

感受到了壓力的她,開口提議:

“我們不如都介紹一下自己,說不定我們能找到彼此之間的一些關聯,由此就能推斷出逃脫之法。”

一位綠衣服的小姐姐很是 nice,她答應介紹自己。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結果剛開口沒幾秒,臨近兩分鐘的倒數讀秒就啟動了,眾人一時之間找不到投票物件,就索性…… 投死了綠衣小姐姐。

這下好了,沒人敢再吱聲。

不過剛才那位帽子阿姨的話還是激發了大家的靈感,有些眼尖的人開始指手畫腳:

“我認得這個女人!她揹著老公和鄰居搞過外遇!”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 於是那個 “搞外遇的” 被投死了。

“這個小混混一看就是個黑手黨!”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 於是那個穿著黑背心、胳膊上佈滿紋身的大漢,被投死了。

“我認得這個白人,他一直歧視黑人!”

“啊啊還有這個人,他歧視同性戀!”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 於是又有兩個 “歧視少數群體” 的人被投死了。

外遇、地下黨、歧視…… 只要是能證明 “這個人有道德問題” 的瑕疵,只要能引導眾人把矛頭指向他們,自己就安全了,因為誰都會默許:

那些道德有問題、靈魂有汙點的人,生命的價值比我們在場的人更低。

此時突然一個男人指著身旁的女人向大家求情:“這是我妻子,我很愛她,求大家不要投給她,要投就先投我吧。”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才看過那麼多 “道德淪喪的敗類”,現在突然出現那麼一個深情款款的男子,大家怎麼忍心投他們。

於是夫妻二人暫時安全,但倒計時不會因為這段溫情停止。

這時有位美國大兵站了出來:

“我們還有一個方法沒試!大家都把自己的票投給自己右邊的人,這樣大家都平票,說不定大家都能活著。”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眾人表示同意,但突然一個黑衣男子大喊:

“我對面那個鬍子男,我看到他的手勢,他突然臨時改票了!他是我們所有人的叛徒!”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你應該猜到了,這個鬍子男立馬就被大家投死了。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黑衣男接著說:“在場年紀最小的小女孩,和懷有身孕的婦人,最有活下去的資格,請大家不要投他們”。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大家都默默點頭。然而這句話不僅救下了小女孩和孕婦,更讓黑衣男站上了道德的制高點,沒人能想出什麼理由號召大家去投給黑衣男。

倒計時依然在繼續,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突然一個男人高喊:“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活下去的權利!憑什麼每次出現災害,婦女和兒童就一定要先跑?我們男人的生命,就不如她們值錢嗎?”

呃…… sorry man,在這種時候居然敢政治不正確?馬上投死你!

現場一時陷入慌亂,沒人維持秩序,大家在恐慌和凌亂之中,開啟了互相攻擊模式。

有意思的是,剛才還恩恩愛愛要為彼此獻身的夫妻,這時候也大吵大鬧了起來。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於是,騙子男女也被相繼投死。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剛才提議保護孕婦和小女孩的黑衣男,眼看大家還是會一致痛恨道德敗壞的人,趕緊站回了自己的道德制高點,憑藉自身出色的演講能力和情緒感染力,硬是說服在場的各位投死其他人,甚至有人受到 “感化”,自行走出紅圈,選擇自盡。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終於,遊戲進行到了最後,只剩黑衣男、小女孩、和孕婦。

倒計時還在繼續。很顯然,這個遊戲的設定,只允許最後有一個贏家。

黑衣男對小女孩說:“你看,我們三個,只有一人能活。但如果孕婦阿姨活了下來,我們就等於救活了兩條命,你看她肚子裡的孩子就快出生了。”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黑衣男說服了小女孩,他們約定,一起數 “一、二、三”,然後共同踏出紅圈、慷慨赴死。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結果就在小女孩剛踏出紅圈被電擊的一剎那,黑衣男抬起手來,把票投給了孕婦。

小女孩被電死,孕婦被投死。

而那個從道德制高點,站到了生命制高點的黑衣男,笑著活到了最後,成了唯一的贏家。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這樣的結局,你猜到了嗎?

如果是你在現場,你的做法,會不會和其中的某人不一樣?

最終的結局,是否也會有所改變?

03

上面這個故事,出自電影《生存迴圈 Circle》。

這個故事,即便是真人版的,但畢竟也是虛構出的情節,這你肯定知道。

而電影情節的虛構絲毫不妨礙它打動人,正因為這背後透露出的 —— 人性。

但你知道嗎:“從眾” 的 “從” 字,

更有在面對大眾的壓力,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和大家保持一致、從而保護自己的 “服從”、甚至是 “屈從”。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Asch “視覺測試” 現場

長桌前的研究人員正在展示下面這張視覺測試圖: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那名真正的參與者坐在桌子的尾端,這是 Asch 設計的順序:在那 7 個群眾演員先回答完之後,真正的參與者才能給出答案。

來看看這個假惺惺的視覺測試題:只要你視力沒問題,誰都知道正確答案是 “黑線 B 和藍線 X 長度最相近”。

Asch 耍的花招是,讓前 7 個演員故意都輪流報出同樣的錯誤答案:“C 和 X 長度最接近!”

你猜,最後那位真正的參與者,會報出明顯的正確答案 “B”,還是服從大多數人的錯誤答案 “C”?

實驗結果顯示:

三分之一(32%)的實驗參與者屬於標準的從眾人群,即便那 7 位演員給出的答案錯得那麼明顯那麼離譜,都還是給出了和他們一樣的錯誤答案。

誒喲喂呀,你們都幫幫忙好吧?好歹你們也是哥倫比亞的高材生啊!!

那些真正從頭到尾清醒、從沒錯誤從眾過一次的參與者,只有 25%;剩下 75% 的人,多多少少都至少錯誤地 “跟風” 過一次。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換做是螢幕前的你,去參加 Asch 的實驗,你會是那清醒的四分之一嗎?

如果換做是你在《生存迴圈》的遊戲現場,當第一個小夥子提議要 “投死老人” 的時候,你會站出來說 “不” 嗎?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那個小夥子說什麼 “老人應該先死,因為他們反正能活的時間比我們年輕人少”,這個時間算術上還算通順的論點,本身未必是正確的。

但在現場,一旦框定了 “老人” 這個群體,老人這個少數,就和剩下比他們年輕的人,被區分了開了陣營。

而在兩分鐘極短的時間限制內,從眾效應的集體無意識決定了:那些不聽從這個 “少數服從多數” 的人,會瞬間成為 “被孤立的少數”,自然而然成為大家無暇再另做思考的攻擊物件。

然而,隨著老人人數的消減,很快 “多數” 和 “少數” 的平衡發生了動搖。

沒能找到全新平衡點的那位小夥子,很快也就成了眾矢之的。

而最後那個黑衣男之所以能站上道德的制高點,一笑笑到最後,是因為他把少數和多數進行了置換:

需要保護的小女孩和孕婦,是不可動搖的 “少數人”;

其他命不如“少數群體金貴”所以總要死的,是可以被輪番投死的 “多數人”。

站上這個制高點之後,其他人都得死,只是先後的問題。

除非有人能站出來,不僅反對黑衣男,還要能讓自己的反對,心悅誠服地征服每個人。

—— 既然做不到,那就要麼互相攻擊,要麼互相欺瞞,結局就是一一喪命。

哪怕就這樣死了,死的時候也不是大家眼中的蠢貨和異類 —— 這樣的死,也還不算太慘吧?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04

再來看回那個 “道德模範” 黑衣男。

他口口聲聲要保護孕婦和小女孩,好一個婦女之友!

可如此想要保護女人的他,怎麼最後反而成了利用女人、保護自己的渣男呢?

心理學家告訴你:恐怕所有的渣男都是如此,不用大驚小怪。

心理學上有個很年輕的派別:性別心理學 Gender Psychology。

性別心理學家一開始在研究性別歧視的時候,把這個世界對女性的偏見分為兩種:

Hostile Sexism 敵意型性別偏見

,以及

Benevolent Sexism 善意型性別偏見

什麼意思呢?

敵意型是明目張膽地說 “女人活該工資比我們男人低,學歷比我們低,社會地位和待遇比我們低”。

善意型是說 “女人需要被特別照顧,我們男人就應該為女性開門、提東西、保護她們”。

西方社會傳遍全球的 “lady first 女士優先” 這種紳士風範,就是後者的所謂善意型的男人了。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心理學家拿著偏見問卷給不同的男人做,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這兩型偏見其實是一回事嘛!(給專業讀者:HS 和 BS 顯著高度正相關)

對女性帶有越強敵意的人,善意的表現也就越多;對女性帶有善意偏見的人,敵意的言行也不少;只是 —— 善意和敵意,在不同的環境下,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體現罷了。

這說明,這兩個型別的偏見,除了在言行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現,但內心其實想法是一樣的:

女性比男性弱,需要被照顧 —— 或者 —— 不如男性。

我不知道那個黑衣男在生命中是否有對其他女性透露出 “善意型” 的偏見,但在死亡面前,對善意的利用和演繹,讓他的敵意得到了完美釋放。

是啊,都在和自己爭奪生存權了,不是敵人,還是什麼呢?

順帶一提:性別心理學家現在普遍認為,真正的 “零歧視”,是不因為對方的性別,就給對方貼上預設的標籤。

女性同樣可以很強大,在對方不需要幫助的時候多管閒事,也一樣是不尊重。男性也可以柔弱,因為一個人是男性所以禁止對方哭泣、表達細膩的情緒,可能催生負能量甚至心理疾病。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05

說回這部電影。我在看的時候,一直在反覆問自己:

如果換作是我在現場,會怎樣選擇?

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我對電影中很多角色提出的 “道德標準” 都看不順眼。

就比如上面的 “老人最該先死,因為他們時間不多了”。一個人生命的價值,是看 ta 還剩下幾年生命,還是應該看 ta 過去已經為這個世界作出了多少貢獻?

還有 “那個女人有了外遇所以該死”,誰知道她的老公是否也絕對清白?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就不想想會不會兩個人都有問題?

還有那些說什麼 “歧視少數人種” 的都該死,額,你們自己就是傲慢與偏見的代表人物,心裡都沒點 A B C D 數的嗎?

誒,我有點激動了。平靜一下。

我們上面也分析到了,在那樣時間有限、分分秒秒都生死攸關的瞬間,任何 “道德標準” 都會變成 “道德綁架”。被恐懼和無助佔據的頭腦,是很難維持理性思考的。

道德標準是個和成長經歷、社會背景都掛鉤的東西。一件在我眼裡道德的事情,到了你眼裡也許就很齷齪。

心理學家研究人們心中那把道德標尺,其實也已經有時日了。

作為本文的最後一個心理小分享,大叔不再讓你做 “換了你會投死誰” 這樣的難題了,我們做個情景小遊戲。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請仔細閱讀以下故事片段:

H 先生的妻子因病而瀕臨死亡。有一種特殊藥劑能治癒她,由某藥劑師配製。然而,這種藥不僅製作費用昂貴,售價更是成本價的 10 倍 —— 成本 200 元,但售價高達 2000 元。

H 四處借錢,但只借到了 1000 元,這才是藥價的一半。H 只好去懇求藥劑師,表明他的妻子已生命垂危,是否能便宜一點,或者先付一部分,剩下的錢日後再補上。

但藥劑師卻表示:“不行,我發明了這種藥,我要用它來賺錢。”

H 絕望了,於是他私自闖入了藥店,為妻子偷來了這款藥物。

看完了嗎?OK,請問:

你認為,H 先生應該去偷這種藥嗎?為什麼?請選出和你的心聲,最為匹配的那一個選項。

上面這個道德困境,由發展心理學家 勞倫斯·科爾伯格 Lawrence Kohlberg 撰寫。

科爾伯格稱之為 “道德困境”,因為這必定是左右兩難的選擇。

上面的 12 個選項中,每 2 個為一組,對應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Kohberg's Stage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中的一個階段。

H 先生該不該去偷?這是次要的,也沒有所謂的 “正確答案”。重要的是:你作出選擇的原因。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根據科爾伯格的理論,我們這一生的道德發展可以分為以下 6 個階段:

Stage

1.

服從、規避懲罰

Obidience & Punishment Avoidance

2-3 歲 — 5-6 歲左右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1 或 7

這個階段的孩子做事,要麼是為了避免受到懲罰,要麼是對權威人士的服從(比如自己的父母)。

Stage 2.

自身利益

Self-Interest

5 歲 — 7 歲左右(有些孩子會到 9 歲)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2 或 8

這是個 “自私自利” 的階段,孩子開始瞭解到,自己的行為如果正確,是可以為自己贏得獎勵的。

Stage 3.

好孩子般的遵從

The “Good Boy/Girl” Conformity

7 歲 — 12 歲左右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3 或 9

到了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會根據自己所屬群體的期待和要求,來校準自己的言行。

Stage 4.

法律與秩序

Law & Order

10-15 歲開始 — 成年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4 或 10

這是 “遵從” 的下一個階段:青少年開始認識到,自己不能只按照自己所屬的群體規則來校準自己的言行,還應該遵從法律和社會秩序。

Stage 5.

人權與社會契約

Human Rights & Social Contract

最早 12 歲開始 — 成年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5 或 11

這個階段的人,會覺得自己和周圍每個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一種 “合約”。這是我們自主選擇走進的一種 “契約關係”,前提是這段關係裡的人都認同:這些約定的存在,對大家都有好處。

Stage 6. 普世的倫理原則

Universal Human Ethics

成年階段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6 或 12

成功達到這個階段的人,大概就是所謂 “博愛” 的典範。在他們的道德準則中,所謂的 “好”與“壞”,由通用於全世界和全人類的普世價值來衡量。

達到這種境界的人,雖然也承認法律法規的重要性,但當內心認同的普世道德和價值觀和法律相背,他們會選擇前者,哪怕這意味著自己可能會變成個 “違法罪犯”。

還記得另一部電影《奇蹟男孩(Wonder)》中,主人公小男孩奧吉所在學校的老師,曾在黑板上寫下這麼一句箴言: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

—— 當你有機會在正確和善良之間做選擇時,請選擇善良。

雖然《奇蹟男孩》這電影中的故事,也同樣是虛構的,而且根據科爾伯格的理論,要這些小小的孩子加速進入道德發展的第 6 階段也不切實際,但這部電影之所以讓大人和小孩都紅了眼眶,我想這就是第 6 階段所謂的 “普世價值”:

一種全球通行、你我都能感知到的大愛和溫暖。

科爾伯格說:能達到最高階段的人,不到四分之一。

四分之一 —— 這個機率怎麼聽起來那麼耳熟呢?哦對了,阿希教授發現的,能克服從眾心理的人,也只佔這個比率。

真是個微妙的巧合。

你選擇的是什麼呢?願意的話,可以來文末評論區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大叔自暴一下:我選的是 5 號,嗯。)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寫在最後

在《生存迴圈》的末尾,電影還留了一手。

成功 “戰勝” 所有人的黑衣男,最終被放出了那間死亡房間,逃出生天。

然而他發現,自己的家園早已被一個神秘的種族佔領了。每天每夜,都會有 50 個人被隨機選中,擊暈,然後送進那個同樣的房間,再經歷一次同樣的 “生存遊戲”。

這也就意味著,總有一天,黑衣男會再次面臨同樣的困境。

好一個《生存迴圈》,果然是個圓圈啊。

電影留給我們的思考是無限的,這裡面許多問題都是人性的究極拷問,我們也許都沒有答案。

但能對這一切提出問題、也多加思考,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畢竟我們的生活,即使沒有電影劇情那樣狗血,也需要我們帶著智慧和勇氣,去面對呢。

也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你一些知識和力量,讓你在面對這些大問題時,也能從容地說:“哪怕你是無解的,我也能自由自在地,和你共處”。

願與君共勉。

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 In H。 Guetzkow (ed。)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Pittsburgh, PA: Carnegie Press。

[2] Wikipedia。org。 Sexism。

[3] Wikipedia。org。 Heinz Dilemma。

[4] The Brain on McGill University‘s official website。 Moral Development。

[5] Education

。com

。 Kohlberg’s Three Levels and Six Stages of Moral Reasoning。

本文轉載自壹心理旗下

公眾號

:心理0時差(

ID:

PsyTime),一個反雞湯的實用心理學

公眾號

。時差大叔把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捂熱了,在這裡給你溫暖和力量。

編輯:Quanta Yua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