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線上地圖持續進化,BAT技術“鮮”發制人

  • 由 劉曠 發表于 棋牌
  • 2023-01-04
簡介鑑於此,高德、百度、騰訊近兩年來在提升服務使用者的效率和體驗感上,一直瞄準導航技術層面進行革新,大到車道級導航、車位級導航等硬核導航功能,小到智慧語音推薦、防曬導航等使用者體驗服務,圖商們正在一步步將虛渺的技術概念落實到更多、更廣的應用場景

高德地圖如何輸入起點和終點

線上地圖持續進化,BAT技術“鮮”發制人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眼下,線上地圖正在成為智慧穿戴、物流運輸、旅遊度假等諸多領域的“基礎設施”,尤其是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汽車細分賽道越來越重視線上地圖的匯入。

得益於此,線上地圖市場持續走向火熱。華經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隨著中國自動駕駛系統發展和L2乘用車數量的增加,高精地圖逐漸廣泛應用在乘用車上,市場規模迅速擴大,2021年中國高精地圖市場規模為63。1億元,同比2020年上漲107。57%。

某種程度上,車企們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內卷壓力也在同步傳導到圖商身上,不斷倒逼著圖商們加速技術進化。今年以來,圖商們升級更新的步調明顯加快——高德地圖新發布導航引擎“視界”和下一代導航產品v12;百度地圖也釋出全新版本,上線“自動駕駛級”導航;騰訊地圖推出“全真數字地圖”。

在技術推新上,三家正面對抗意味十足,似乎誰都想做新技術的領跑者,最大限度覆蓋更多使用者的需求,爭先吃掉更多的份額。

圖商們愈加在意技術“鮮度”

當下,消費體驗的升級以及智慧汽車廠商對高階輔助地圖的明爭暗鬥日趨白熱化,無論是使用者端還是企業端對線上導航地圖的技術要求均越來越嚴苛。

從使用者視角來看,線上地圖已然從單純的指路工具變為能夠躲避擁堵、檢視附近餐飲娛樂的多樣化服務應用,要求平臺功能更加豐富、資訊更新更加及時,這就相當考驗圖商們與時俱進的技術服務能力。

鑑於此,高德、百度、騰訊近兩年來在提升服務使用者的效率和體驗感上,一直瞄準導航技術層面進行革新,大到車道級導航、車位級導航等硬核導航功能,小到智慧語音推薦、防曬導航等使用者體驗服務,圖商們正在一步步將虛渺的技術概念落實到更多、更廣的應用場景當中。

從車企視角來看,業內普遍認為鐳射雷達和高精地圖相當於自動駕駛的兩根柺杖,現階段國內大部分車輛的自動化能力仍舊偏向採用線上地圖強大的規劃能力來快速實現超前的智慧駕駛功能。

像蔚來、理想、華為等自動駕駛玩家都寄希望於高精地圖,以縮小與特斯拉在輔助駕駛領域的差距。只是現實情況並不盡人意,目前高精地圖仍處在技術驗證期,存在標準不統一、更新成本高且慢的短板,不解決這兩大難題,高精地圖很難有大規模的商業化落地。

若如全道科技王闖所說:對乘用車而言,在2025年左右,高精地圖將走過技術驗證階段實現落地,且在2025年到2030年內,逐步規模化上量。那麼在此期間誰能搶先跨過技術驗證期,誰就能在高精地圖市場中擁有較大的發展先機。

總之,持續進化升級,保持技術鮮度,進一步滿足不同主體產生的新需求是圖商們實現商業價值的重要路徑,也是擴大市場佔有率的一大手段,所以並不意外現階段市面上主流的線上地圖玩家——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騰訊地圖都在技術“保鮮”上整活,值得討論的是,這三家在技術進化升級上都各有落腳點能夠為自家使用者群體提供新價值,同時也能夯實自身競爭力。

百度地圖側重AI智慧

從搜尋、資訊流到輸入法,百度AI技術基本上是“無孔不入”,在手機地圖領域自然也不例外。在過去幾年,百度地圖持續引入語音、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等一系列AI 技術,在產品功能和體驗上不斷精進。

在AI技術的加持下,百度地圖推出了智慧停車、精準車道級導航、全場景智慧語音互動等實用功能。

第一,在車位級導航上。

基於Apollo交通智慧化感知能力、綜合運用高精度室內地圖等AI技術,在今年8月份推出了首創的室內外一體化車位級導航。簡單來說,當車輛進入停車場,自動從室外導航切換至停車場內導航,指引使用者抵達空閒停車位,此外還有自動記錄車位和反向尋車導航功能,可以很好應對使用者“停車難、找車難、離場慢”等常見問題。

對比其他玩家在這方面的進度——高德還未上線車位級導航功能;騰訊地圖雖然在今年9月下旬上線了車位級導航功能,但此時的百度地圖車位級導航已在全國20餘座城市實現落地,覆蓋大型商業中心、交通樞紐、城市路側、醫院園區等多個場景,形成了肉眼可見的差異化競爭力。

第二,在車道級導航上。

透過“5G+北斗+AI技術”融合,百度地圖在高精定位、高精慣導、高精識別這三項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為使用者持續提供專業穩定的位置服務,同時帶來更為直觀、人性化的導航體驗。

值得一說的是,截止目前,百度地圖90%的資料生產環節已實現AI化。憑藉著AI實力強、資料多、覆蓋廣等優勢的助力,百度地圖在高精地圖市場有很大的領先性。華經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在中國高精地圖市場中,百度佔比最重,佔據28。1%的市場份額,四維圖新佔據21。6%位居第二,易圖通佔比16。2%,高德佔比13。1%,Here佔比7。8%,其他企業佔比13。3%。

第三,在智慧交運上

,百度地圖依託自主AI賦能交通運輸管理與服務,實現科學決策、高效處置、便捷出行,其構建出的“一體化地圖資料AI大生產平臺”或將成為智慧交通發展的重要引擎。

當下,AI技術已然深入導航地圖應用成為新的生產力,圖商們對此趨之若鶩。一直以來,百度都專注於AI產業鏈服務,本身在AI人工智慧領域極具話語權,當前將優勢轉移到線上地圖領域內,或比同賽道的其他玩家更富有競爭力。

高德地圖主打沉浸感

向“出門好生活開放服務平臺”升級、推出品牌主張“高德地圖,哪兒都熟”等等,高德地圖明裡暗裡一直在強調透過技術強化使用者體驗,在今年的產品更新動作中,可以看到高德又為了拔高使用者體驗而做出了不少取捨權衡。

在視覺體驗上,以實入虛。增添“3D圖層”功能,批次化地實現了樓宇道路、自然環境,甚至是天氣情況的立體效果,達成“所見即所得”的數字孿生,將真實世界更加精準具象化地呈現在虛擬的導航介面中。

目前這種3D視界功能僅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深圳等6個城市上線,還有更多城市正在逐步擴充套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大範圍普及,論好論壞的確尚早。

不過從功能體驗來看,相對於傳統的2D平面地圖,3D影象的城市內沉浸導航更能直觀清晰地向用戶展示路線行進方向,且能給使用者的視覺感官帶來更強的衝擊力,未來大有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導航潮流。

在互動體驗上,以虛入實。推出具有視覺化形象的數字領航員 “小高老師”,導航旅途中可為使用者提供智慧化的場景問答服務,比如使用者最關心的目的地路線、天氣、限行等出行資訊的查詢。對比上一代的語音導航,此次的更新讓導航語音從“聽得見”提升到“聽見且能看見”。

當下元宇宙概念風靡,各行各業不斷在嘗試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進行對接,不管是出於“搶門票”的目的,還是出於對新模式的探索心態,高德地圖顯然並不想錯過這個風口。

從栩栩如生的3D環境,到能夠與使用者進行逼真對話和互動的“小高老師”,高德地圖正在試圖透過前瞻性的技術佈局,將日常場景與元宇宙連線起來。最為重要的是,高德地圖本身就有5億級的使用者體量,一旦元宇宙整體產業鏈更加成熟,其在虛擬空間中的商業潛力或將得以快速爆發開來。

事實上,不止高德地圖,包括百度、騰訊以及國外的谷歌都對這種沉浸式地圖很感興趣,儘管各家選擇的技術路線不盡相同,但“視覺”的導航理念確實已經成為線上地圖行業的共識無疑。

騰訊地圖做好連線點

連線,一直都是騰訊征戰各行各業的關鍵落點,而具體到線上地圖行業,“連線”又是如何發生?

在B端,融合高精定位、融合感知、數字孿生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優勢,把不同行業資料系統打通,在全域性上實現基於資料驅動的自動化,助力行業客戶提高管理與運營效率。當然,想要做好產業的聯結器,賦能千行百業,有技術積累是一方面,瞭解各行業技術訣竅又是另一面。

為此,騰訊在WeMap產業版最新的產品體系中,推出了針對不同領域的不同技術方案,比如在城市領域,WeMap支撐一網統管、城市CIM等智慧城市的應用場景,依託全國的資料可實現“全國一張圖”;在文旅方面,WeMap透過資料採集成果應用和服務封裝,助力智慧景區建設。

在C端,充分利用了騰訊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積累的技術和服務,最大限度依靠微信、QQ等社交平臺的黏性,來搭建C端與B、G兩端的橋樑。此舉不僅可以將交通資料通路全面打通,還可以聯結運營方與使用者,增強服務能力。

可以知道的是,各行各業智慧化、數字化程序正在不斷深入,對場景的升級需求也日益複雜。站在圖商們的立場來說,只依靠單一的技術助力,很難幫助各行業完成數字化、智慧化升級的目標,或許融合多種先進技術,做好內外部資料協同才是正解。

據QuestMobile顯示,在2022年9月活躍使用者規模TOP 5 APP中,排在前三名的地圖APP為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和騰訊地圖,月活人數分別達到7。2億、5。2億、3946萬。一直以來,在手機導航市場上,儘管騰訊地圖緊隨其後排在第三位,但目前在佔有份額上仍遠低於高德和百度,要在賽道上與百度、高德硬剛,騰訊地圖或需要另闢蹊徑,發揮好自己在生態連結上的獨有優勢,扮演好聯結器的角色。

小結:

騰訊、高德、百度這三個老對手技術內卷已久,火藥味越來越重,追根溯源,三家重視技術升級的原因也可以理解為對商業化的緊迫感。

過去這一年多時間裡,阿里、百度、騰訊分別對地圖業務進行多輪調整,試圖加快實現商業化。單就技術背景而言,三家實力都不差,不到最後一刻,判定誰率先跑通商業化之路似乎還為時尚早。

俗話說“於尋常處見功力,細微處見真章”,技術能否很好融入市場看的是各個細分應用場景的實際落地效果,這就意味著,之後關於技術到商業變現的轉化更加考驗巨頭們對使用者需求和各行業趨勢的洞察能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