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嘴邊的之乎者也到底是怎麼回事

  • 由 click小夢 發表于 棋牌
  • 2023-01-02
簡介之乎者也【出處】: 宋·文瑩《湘山野錄》:(太祖)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

知乎者也的成語是什麼意思

之乎者也

嘴邊的之乎者也到底是怎麼回事

【出處】: 宋·文瑩《湘山野錄》:

(太祖)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故事: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準備拓展外城。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彆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

嘴邊的之乎者也到底是怎麼回事

作為“90後”的我們似乎都很討厭“之乎者也”般的教條,但是即便如此,我們該有李白一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雄心壯志。雖不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那樣憂國憂民,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該讀諸子百家,學莊周的灑脫,學孔丘的孝仁;我們也看魯迅,知道要強壯中國人,必先要強壯我們的魂。若有人詆譭傳統文化寶藏,我們是憤怒的。

1982年羅大佑發表了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名字就叫《之乎者也》,排在1975-1993年臺灣百佳唱片第一名。《光陰的故事》以行雲流水的敘事手法憑弔過往青春;《童年》生動地描畫出了少年人共同擁有的成長圖景;《鹿港小鎮》石破天驚地吶喊出對於現代都市文明無望的幻滅感;《戀曲1980》顛覆了傳統情歌的寫法,貌似灑脫飛揚,其實跡近殘酷淒涼。這些都是光陰故事裡的經典詩篇,深深地嵌入了那個年代專屬青春的記憶。

嘴邊的之乎者也到底是怎麼回事

20世紀80年代,臺灣音樂環境惡劣。70年代的民歌運動已經走入末期,戒嚴體制限制創作自由,每一首歌曲都必須經過檢查才能發表。此外,知識分子和學院內的青年也逐漸不再聽國語歌曲,轉而在西洋的搖滾樂或者古典樂中尋找感動。

1981年,羅大佑把從事歌曲創作六、七年以來累積的一切反覆咀嚼之後,貫注全力提煉出來,因為臺灣當時的技術條件完全不可能做出羅大佑要求的音色和質感,他最終透過學校認識的日籍同學,把寫好的一部分作品連同曲譜帶到大阪,委由當地的樂手編曲,演奏,再把完成的帶子寄回來配唱,一切費用都由他獨自負擔。完成了大部分的錄製工作之後,羅大佑帶著demo帶四處尋找願意發行的唱片公司,卻四處碰壁,當時根本沒有人願意冒險出版這種和市場主流相差極大的音樂。最終羅大佑找到了1980年成立的滾石唱片。1982年,《之乎者也》發行。

這首歌一上來利用“知乎者也”給出了中國古人的三種觀點。第一個是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儒家思想的入世;第二個是唐朝隱士姑蘇城外的寒山子,受佛家和道家混合影響。寒山子留下的詩和哲學,被後世很多人推崇,包括美國五十年代的垮掉的一代把寒山子視為鼻祖。知之為知之是道家和佛家禪宗的出世,隱匿鋒芒。第三個應該是孟子筆下的齊人有一妻一妾不知為知之,是本末倒置、不分黑白的市井凡人的哲學。然後羅大佑讓我們聽聽現在的年輕人在說些什麼,背景音出現了一聲慵懶的“哇塞”。當時西方的物品和思想進入社會,讓年輕人沒有了頭腦,盲目去追求新潮,把一些摩登的詞語掛在嘴邊,這樣顯得不好。但是他繼續問,那應該讓年輕人怎樣呢,古代的思想落滿灰塵在那裡,我們今天的呢?今天的教育總有一把剪刀在等著剪掉不同的觀點,清湯掛麵一般照本宣科,這就是古代所講的要尊師重道的教育嗎?所有人都懂得事情應該的真相,所有人都在乎這些,因為早晚要關係到自己。但是袖手旁觀,點蠟燭祈福,轉發然後感動的一塌糊塗。不去追問責任,尋流溯源,過幾天把什麼都不記得了,這不正是當今的我們嗎?

嘴邊的之乎者也到底是怎麼回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