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清明上河圖》裡的煙火氣,小商販也是繁華的一部分

  •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棋牌
  • 2022-12-30
簡介《清明上河圖》中的小攤由於五代十國連年戰亂,東京汴梁的城建並不系統,城內甚至很難找到筆直的街道

小區裡的小商販怎麼處理

,地攤經濟就火了,城市裡的煙火氣回來了。說起中國古代城市裡的攤販及其帶來的熱鬧場面,還得追溯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從坊市制轉為街市制,從農業城進化為商業城,北宋王朝的東京汴梁商業氣氛濃厚。

展開《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熱鬧”兩字迎面撲來。正如評論家吳寬所說:“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龍間,但少塵土撲面耳。”

張擇端的畫筆,描繪的是北宋末年徽宗時代汴梁郊區、城內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在汴河邊上。據統計,當時汴梁城人口有26萬戶,如果以每戶5個人計算,總共130萬人左右,再加上常年駐軍約有40萬,差不多有170萬人口。在當時,汴梁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清明上河圖》裡的煙火氣,小商販也是繁華的一部分

《清明上河圖》中的河市

在宋代之前,中國流行的是坊市制。坊是居住的區域,外部有坊牆封閉,坊與坊之間靠街道相連,構成了棋盤式的城市格局。市是商業區,不僅集中設定,而且定時啟閉。偌大的唐代長安城,只設置了西市和東市兩個商業區。因此,古人採購東西是件非常麻煩的事,經常需要多處奔波。在《木蘭辭》裡,花木蘭為了置辦齊參軍的裝備,甚至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汴河即是隋代大運河的通濟渠。唐安史之亂後,江南興盛,汴河成了運輸江南稅賦物資到長安、洛陽的重要航線。向北可入河北,向東北可入山東,向東南可入江淮,向南可入鄂湘,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宋代城市商業氛圍濃厚,還有個重要原因:宋太祖開國後重文輕武,放任土地兼併,允許甚至鼓勵官員經商,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官員利用專營制度,以公為名,行私之實,茶業、鹽業、木材業領域尤為嚴重。就連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趙普,也廣佔土地興建邸店,成了大富翁。

上行下效,人人熱衷於發展商業,所以宋代的商業氣息空前濃厚。官府、官權富貴及平民百姓,爭相在汴河沿線黃金地段建造酒肆、邸店,開展形形色色的商業活動。

《清明上河圖》裡的煙火氣,小商販也是繁華的一部分

《清明上河圖》中的小攤

由於五代十國連年戰亂,東京汴梁的城建並不系統,城內甚至很難找到筆直的街道。加上拆遷阻力大,一直沒能形成長安城那樣的棋盤式格局,反倒是沿著汴河這條黃金水道周邊,會聚起大量的商業經營者,形成獨特的城市風景。

《清明上河圖》中所展示的河市,是圖中描繪最精彩的部分。河中船隻絡繹不絕,首尾相接,有的沿岸停泊緊張卸貨,有的逆流而上滿載貨物。船伕搖櫓撐篙,縴夫齊心拉縴;河邊商鋪林立,四方商賈、京城市民在此洽談宴飲作樂。

內城的業態就更豐富了。大街上有騎馬的,有領著駱駝隊出城的,兩邊有臨街做生意的。“香豐正店”是全畫裡最醒目的店面,酒店大門前面扎著縟麗的綵樓歡門,掛著綵球,這應該是當時城裡最豪華的酒店。

“民以食為天”是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宋代筆記《東京夢華錄》裡提到,東京汴梁有100多家店鋪,其中酒店、飲食店佔了一半以上。高檔的酒店叫“正店”,有72家,“香豐正店”就是正店,擁有造酒和賣酒的資質。畫圖中還有眾多食品店。東京汴梁的食品店分北食、南食、川飯店三種,口味豐富。這些食品店裡有規模較大的,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得勝橋鄭家油餅店,“動二十餘爐”;武成王廟前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餘爐,需要僱幾十名工人勞動。

不過,幹餐飲的還是小商小戶居多。在《清明上河圖》裡,除了“孫羊店”這樣有名有姓的大食品店,隨處可見的是那些沿街叫賣者。勤勞的他們,給生活在城裡的人提供了方便。

《清明上河圖》裡的煙火氣,小商販也是繁華的一部分

《清明上河圖》中的小攤

當時的人們廣告意識已經挺強。在圖畫中可以看到“王家紙馬店”“飲子”“香飲子”等各種市招。當然,多數業戶連市招都不需要,貨物往那一擺,就知道是賣弓箭、車具、木器、書畫、筆墨、水果的。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商業經營時間大大延長,興起了夜市與早市。《清明上河圖》中有多個店家使用了燈箱廣告,如“正店”“腳店”。燈箱類似於現在的霓虹燈,是店主人在夜間招徠顧客用的,遍佈的燈箱體現了北宋夜市的興盛。

宋徽宗年間,夜市尤盛。《東京夢華錄》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關於早市,《東京夢華錄》亦有描述:“諸門橋市井已開……酒店多點燈燭沽賣,每分不過二十文,並粥飯點心。亦間或有賣洗面水、煎點、湯、茶、藥者,直至天明。”

與現在一樣,滿街的商販,同樣考驗著北宋官府的城市管理智慧。

《清明上河圖》裡的煙火氣,小商販也是繁華的一部分

《清明上河圖》中所展示的豬肉攤

伴隨著臨街商鋪的產生,佔道經營的現象也日益突出,當時稱之為“侵街”。在圖畫中,各種違制侵街行為直接改變了街道面貌。沿街搭建的各種涼棚、擺放在街路上的桌椅等,把街道空間作為店鋪空間延伸,大大縮減了道路的寬度,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坊無廣巷,市不通騎”的現象,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為此官府設立“街道司”,負責維護城市秩序,甚至會動用強制手段,拆除侵街的建築物。但是,在執法過程中,官府會考慮普通民眾的不易,柔性操作。

《清明上河圖》裡的煙火氣,小商販也是繁華的一部分

《清明上河圖》中所展示的正店和小攤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開封府申請強制拆除侵佔街道的民房,“上以勞擾不許”。元祐五年(1090年),範祖禹上書宋哲宗,建議對侵街的民房,“除大段窄隘處量加撤去外,無令過當拆屋”。

為規範攤販經營,宋政府還在街道兩旁測量距離,豎立“表木”,作為禁止“侵街”的紅線。紅線之內,允許設攤、開店,但不得侵出紅線之外。《清明上河圖》的虹橋兩頭,就樹立有四根“表木”,橋上兩邊,小商販開設的攤位,都在“表木”的連線之內,中間留出通行的過道。

這樣,既照顧了商販的生計,也不至於妨礙公共交通。

大眾報業·齊魯壹點記者張九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