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心理學:越是有遠見的女人,越不會丟掉這3張“底牌”

  • 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棋牌
  • 2022-12-29
簡介第一、永遠不發表過激言論在生活中與這類女人相處,你就會發現,她們的語言總是既溫柔又充滿力量,給人一種既舒服,又不可侵犯的感覺

什麼是空杯精神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在生活中,是否碰見過這樣的女人,她們難以捉摸,時而溫文爾雅,溫柔賢淑,時而活潑開朗、調皮可愛,時而天真爛漫、像個孩子一樣,時而做事沉穩,嫻熟周到。她們在生活中有很多面,每個面都有其獨特的魅力。

並且,

她們在生活中並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只注重自己的快樂,但與此同時,她們又能和世界相處得十分融洽。

這類女人實際上就是經歷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有了充足的社會閱歷,她們明白人生的樂趣,放棄了無謂的爭執,看透了一切的明爭暗鬥,更加明白自己的能力以及底線在何處,她們就是那種活得十分通透的女人。

心理學:越是有遠見的女人,越不會丟掉這3張“底牌”

心理學家指出真正有遠見的女人,不管和誰相處,都會保留三張“底牌”。

第一、永遠不發表過激言論

在生活中與這類女人相處,你就會發現,她們的語言總是既溫柔又充滿力量,給人一種既舒服,又不可侵犯的感覺。心理學家認為,這就是需要發揮出的力量。

無論何時何地,她們都不會說出任何過激的語言,例如“我就是和狗說話,也不會再和你說話”或者“我的事情,和你有什麼關係”等等。

當遇到問題和爭執的時候,她們的語言總是很客觀並且充滿說服力。

心理學:越是有遠見的女人,越不會丟掉這3張“底牌”

例如,你的母親就是這樣的女人,當你告知母親你辭去了穩定的工作時,她既不會責怪你,也不會安慰你,她們會首先問你自己的想法,

如果言之有理,她會表示理解,最後還會告訴你,這個世界上沒有後悔藥,你一定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她會成為你最堅實的後盾。

能夠保證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發表過激的語言,需要自己有對於情緒強大的自制能力,自己要對事物有透徹的分析能力。只有能夠看清楚真相的人,才能夠面對一切事物都堅定且坦然。

第二、保持懷疑,有獨立的精神和人格

少女的想法總是天真爛漫,但是這樣的天真,也很有可能會招來惡魔的傷害。

心理學:越是有遠見的女人,越不會丟掉這3張“底牌”

真正有遠見的女人,既能夠保持住自己天真爛漫的少女心,還能夠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精神,對任何事物都保持懷疑的態度。

這類女人對於世間的所有事物都有著強大的觀察力,並且對於一切事物都有屬於自己獨到的見解,

她們明白什麼樣的事情能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夠,那些事有好處,那些事有壞處,她們對於自己的能力以及社會定位有些清晰的認識。

她們不會將自己置於誘惑場中考驗自己,而是會盡量的遠離誘惑,因為她們清楚地知道誘惑對於一個人的威力有多大。

心理學:越是有遠見的女人,越不會丟掉這3張“底牌”

並且,這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她們明白,活在這世界上應該時刻繃緊自己的神經,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並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每張餅都是明碼標價的,都是需要自己付出相應代價的。

在接受他人好處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清楚這背後是否隱藏著巨大的代價,越是看起來豐厚的好處,也許藏在它背後的陷阱越大。

第三、保持學習態度

學習對於人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停止攝入知識。

心理學:越是有遠見的女人,越不會丟掉這3張“底牌”

而學習的概念是很廣泛的,它不僅僅指學習書本知識,更指的是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

真正有遠見的女人,會始終保持學習的態度,她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對新鮮事物的渴望度很高,這種態度在成年人的身上很難見到。

大多數人在成年之後,都會形成一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體系,然後就會止步不前,最終作繭自縛。

與這類女人交往你會發現,她們對生活有著極大的熱情,她們看待任何事物眼中都帶著光芒,充滿求知若渴的感覺,任何消極的情緒都無法影響她們對新鮮事物的興趣。

心理學:越是有遠見的女人,越不會丟掉這3張“底牌”

而保持學習狀態的根本動力在於她們永遠把自己放置於一種空杯狀態,她們知道自己之於世界是渺小的,是無知的,她們的心中永懷謙虛,因此,她們會不斷地透過學習來滿足自己的精神世界。

你在她們的眼中,永遠都能看到知識的光輝和知識的積累,學識和謙卑是刻進她們骨子中的美好品格。

真正有遠見的女人絕對不是強勢而霸道的,而是溫柔似水的,水能渡萬物於無形。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