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 由 歷史情曝局 發表于 棋牌
  • 2022-12-21
簡介從蔡元培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佛教、康德哲學等思想觀念的影響,引入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的分類,在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之外,引入了超越政治的世界觀教育和美育,用世界觀教育、美育來代替宗教的作用

四育並舉指什麼

引言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首先,我們需要知道,自從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以後,晚清政府便陷入了嚴重的社會危機,鉅額的賠款帶來經濟的崩塌,進一步引發了政治危機,革命形勢風起雲湧。

1911

10

10

號,武昌起義爆發,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臨時政府試圖建立一種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對晚清政府的封建教育制度進行廢止。

1912

1

3

日,臨時政府任命蔡元培作為教育總長,隨後他在《教育雜誌》上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對民初教育宗旨進行了初步的構想,引起了廣泛討論。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隨後蔡在

《東方雜誌》發表《對教育方針之意見》,針對清末學部教育宗旨進行反擊,提出了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1912

9

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公佈了學制系統結構圖,

隨後陸續公佈了《小學校令》、《中學校令》等一系列檔案,形成完整的學制系統,並稱為壬子癸丑學制。

該學制針對不同階段確立了相應的宗旨,影響了課程的設定和經學教育的轉型。

袁世凱復闢以後,恢復尊孔祀孔,改訂教育方針,恢復儒學課程,成為封建教育的短暫回潮,最終隨著袁世凱的去世而煙消雲散。

蔡元培與“五育並舉”教育宗旨的確立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和資產階級革命家,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與北京大學改革中成效卓著。教育宗旨的改革是蔡元培教育改革的重心,蔡元培於民國元年出任教育總長以後,在晚清學部普通教育司和專門教育司的基礎上,增設社會教育司,推行民眾教育和補習教育。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清末學制中曾仿照各國的神學科設立經學科,作為中國學堂中的宗教科目。

他將晚清學部的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宗旨進行修正,改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育”五項,前三項與尚武、尚實、尚公相等,而第四、第五卻完全不同。

他認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所以刪去。世界觀教育,就是哲學的課程,意在兼採周秦諸子、印度哲學及歐洲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的舊習。

美育是因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見。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厲害的顧忌,在教育上應特別注重。

公民道德的綱領,揭法國革命時代所標舉的自由、平等、友愛三項。”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用中國傳統思想來說,自由

即是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平等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友愛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義”、“恕”與“仁”三種核心價值。

蔡元培對“五育並舉”的論述

1912

年,蔡元培在《臨時政府公報》第

13

號上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一文。在該文中,蔡元培系統地闡發了其“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這一方針被民國臨時政府所採納,成為民初教育宗旨的核心檔案。

蔡元培將教育分為屬於政治者和超越政治者兩類。

在專制時期,教育家按照政府方針確立教育標準,純粹隸屬於政治。共和時期,教育家以人民的地位確立標準,於是有了超越政治的教育。晚清教育是隸屬於政治的教育,教育家稱之為軍國民教育。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根據中國的國情,列強環伺,強鄰交逼,需要一個軍人執政時期作為緩衝,所以軍國民教育不得不採納。但是世界民族競爭不僅在於武力,還在於財力,而且武力也由財力所支撐。

隸屬於政治的實利主義教育成為普通教育的中堅,實利主義教育主要致力於人民生計,將學術寓於樹藝、烹飪、金、木、土工等實用技藝中。

他認為人民失業較多,國家貧困皆因實利主義教育不發達的緣故。

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可以實現富國強兵,但亦會導致弱肉強食、侵略私鬥,需要透過公民道德教育來調節。公民道德教育就是踐行法國大革命揭示的自由、平等、友愛三種理念。

平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友愛既要保障自己,也要尊重別人。

這三種理念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成為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教育達到公民道德教育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現世大多數人的幸福問題,比如豐衣足食、無災無害等。這也是現實政治的主要追求,立法、行政、司法等都是為了這

樣一種現世的幸福生活為目的。

蔡元培由此認為世界分現象和實體兩方面,現象世界以現世幸福為目的;實體世界以擺脫現世幸福為作用。

現象世界成為實體世界障礙的主要因素一是人我之差別,二是幸福之營求。

強弱貧富的差別導致了現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相互爭鬥,而痛苦伴隨於這些追求之中。

要解決這些觀念的問題,蔡元培主張進行世界觀教育。

要實現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的完美結合,而不是用哲學的枯燥語言進行勸解,這就需要美感教育。現象世界的事物如人的七情六慾都需要發現美的眼睛來感受,用詩歌、繪畫等形式來表現。這種情感能夠讓人接觸到實體世界的觀念,從現象世界達到實體世界。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從蔡元培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佛教、康德哲學等思想觀念的影響,引入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的分類,在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之外,引入了超越政治的世界觀教育和美育,用世界觀教育、美育來代替宗教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世的幸福生活,提倡

“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觀,宗教在中國傳統教育中一直沒有相應的空間,蔡元培在尊重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結合西方文化的發展,進行了相應的轉化。

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夔典樂教胄子九德就是德育和美育。

周官以卿三物教萬民六德六行,就是德育。六藝中的射御是軍國民教育,書數是實利主義教育。

禮是德育,樂是美育。希臘的體操和美術就是軍國民主義和美育。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五育並舉”的教育宗旨落實到學校教育中,則要透過不同科目的開設來實現。國語、國文、修身、歷史、地理共同實現這些宗旨。例如:“歷史的英雄,地理的險要和戰績是軍國民主義;記錄美術家、歷史沿革,各地風景和美術品的算是美育;記錄聖賢、風俗的算德育;歷史的時間宏觀意識、地理的空間極限,

哲人、宗教家的一些故事都可以引導世界觀教育。

算學是實利主義,純粹抽象的

數則是世界觀教育的一部分,幾何圖形的美感則算美育;物理、化學都算實利主義,原子、電子、能量等方面則可以引導世界觀教育和美育。博物學一方面算實利主義,一方面又可以算美育。

圖畫、唱歌、遊戲、手工、體操等都有美育、實利主義等方面的功能。

蔡元培認為孔子的學術與後世的儒教和孔教有很大不同,儒教與孔教是封建政體下的衍生品。

忠君和尊孔是為了維護封建政體,與民主共和、宗教自由都相違背。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尚公與公民道德、尚武與軍國民主義、尚實與實利主義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仍然非常狹隘。世界觀教育和美育在晚清學部的教育宗旨中沒有呈現,是其比較重視的方面。

從蔡元培的教育宗旨和學科比附來看,已經沒有經學的空間。

他曾認為:

“十四經中,如《易》、《論語》、《孟子》等已入哲學系;《詩》、《爾雅》以入文學系;《尚書》、三禮、《大戴記》、春秋三傳,已入史學系,再無設經科之必要,廢止之”。

蔡元培早年接受了十年的私塾教育,並且獲得進士功名,但是戊戌變法的失敗使其認識到清政府已經“無可希望”,堅定的走向了反對清廷的革命道路。廢止中小學讀經,大學階段去除經科是其在民初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是其教育宗旨在學校教學中的反映。

民初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在清廷滅亡、民國初建之際,當時的《中華教育界》、《教育雜誌》等一批報刊發表了

時人對

教育宗旨的看法,陸費逵、莊俞、蔣維喬等教育名家對於當時的教育方針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些成為了解民初教育宗旨變化的另一個視角。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1909

年,《教育雜誌》針對“中國當採之教育方針”問題進行徵文,得到積

極響應。通州師範學校的繆文功在《中國當採之教育方針》一文中提出清末興學十年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於教育方針沒有確立。

他由此提出了教育的八種主義。

道德主義主要是康德和赫爾巴特所主張,認為人的最高價值在於堅守道德要素,以心理學定教育方法,以倫理學定教育方針。

實用主義主要是洛克、斯賓塞主張,宣揚學校應授予實用之學。武士主義主要以斯巴達和日本為例,在歐洲中世紀盛行,推重武力和紀律等。自然主義主要以盧梭為代表,主張人性自然發展,教育的作用在於排除兒童自然發展的障礙。

民國時期的“五育並舉”方針,影響了部分教育家對教育宗旨的看法

審美主義主要是柏拉圖所主張,重視文學、美術等。

其次還有人道主義、宗教主義、個人主義、社會主義。

每種主義都各有得失,需要根據不同教育階段進行調和。普通教育主要在中小學階段,以陶冶心意,發展智慧和身體為主,所以要以道德主義為最好。大學階段則根據學校性質選取相應的主義。

結語

總的來說,對於清末的教育宗旨,繆文功認為

“忠君”可以改為愛國,最終用世界主義、人道主義來整合。從其論述來看,作為赴日留學生和從事教育的專業人士,繆文功對於西方的教育理念比較瞭解,也闡發了對官方教育方針的不同意見,但是還沒有結合中國本土立場建立教育宗旨的意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