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潮州文裡,行善至樂的精神,在謝氏一家人的身上體現得格外突出

  • 由 懶遊的故事 發表于 籃球
  • 2022-10-03
簡介謝紀生活在明代,一生樂善好施,所做的善行義舉,不僅謝氏族人津津樂道,還載入了《海陽縣誌》和《潮州府志》中

畲怎麼讀潮汕音

接著分享我的旅行見聞,今天我們要去的是廣東潮州的文裡,這裡因崇德尚善、樂善好施而聞名於潮州。

潮州文裡,行善至樂的精神,在謝氏一家人的身上體現得格外突出

文裡村坐落在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腹地,初建於南宋,是一個多姓氏聚居的村落。自古以來,村裡就有行善的傳統,並因崇德尚善、樂善好施聞名於潮州。文裡村的同奉善堂和太和善堂,在潮汕地區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意義,是整個潮汕地區同奉善堂和太和善堂的總堂。村裡有大大小小30多座宗祠,幾乎每座宗祠所保留的族譜祖訓中,都有著與善有關的記載。

潮州文裡,行善至樂的精神,在謝氏一家人的身上體現得格外突出

作為村中主姓之一的謝氏,自古就有行善積德的傳統。南宋理宗時期,謝氏家族的開基祖謝壺山出任潮州總管,於是攜家眷從福建莆田遷至現在的文裡定居。來到潮州後,他剿平盜寇,守土抗元,廣施任澤,善待百姓。宋度宗登基時為表彰他的功勞,賜給他金書鐵券,於是後人稱他為鐵牌總管。

潮州文裡,行善至樂的精神,在謝氏一家人的身上體現得格外突出

謝老拿出了儲存百年的《謝氏族譜》,其中記載了大量有關謝氏先輩們的善行義舉。文裡謝氏第七代孫謝紀,背後是子孫稱為“養心公”。謝紀生活在明代,一生樂善好施,所做的善行義舉,不僅謝氏族人津津樂道,還載入了《海陽縣誌》和《潮州府志》中。其中《海陽縣誌》這樣描述他,“敦禮義,捐田贍族,設鄉塾以教鄉人。好施予,見遺骸未葬及貧不能殮者,悉捐資以助,裡中稱義士”。

潮州文裡,行善至樂的精神,在謝氏一家人的身上體現得格外突出

荀子說“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謝氏先祖們深信,把行善濟民的人和事記錄下來,必能帶動整個家族的行善之風。這間世義廳所供奉的是文裡謝氏第二十代孫謝世義,謝世義在世時,由於善行卓著,備受村民和族人敬重。不僅被推選為潮汕謝氏聯誼會的會長,同時也稱為同奉善堂的會長。他的孩子們對父親曾經所做的善行義舉,也格外欽佩。

潮州文裡,行善至樂的精神,在謝氏一家人的身上體現得格外突出

孩子們回憶道,他在自己特別困難的時候,有一次父親準備到集市上賣大米,正好路上遇到一個生病的人,他就把那點錢拿給病人治病了,變成空手回到家裡。父親教我們一個就是做人要從善,然後治家要勤儉,處世要和諧。

潮州文裡,行善至樂的精神,在謝氏一家人的身上體現得格外突出

如今,謝世義的事蹟被刻在石壁上,用來教化後世子孫。他的十個兒女,也都繼承了這種善風。長子謝悅正退休金每月不到3000元,每年捐給善堂和慈善機構卻要數萬元。如今,更是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同奉善堂的會長。小兒子謝秋強曾出資50萬元,幫村裡成立了愛心基金會。行善至樂的精神,在謝氏一家人的身上體現得格外突出。

潮州文裡,行善至樂的精神,在謝氏一家人的身上體現得格外突出

知名學者解讀,人的快樂不僅是在物質上的,主要是在精神上。他一輩子做好事,慢慢地就造成了他一種生命的價值觀。這個東西一旦在村子裡推廣開來,成為文裡村所有人的生命基因了,那麼這個風氣對於保持社會安定和諧,就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