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大匠無棄材 盛名揚海外《古今絕藝——李得濃木雕藝術作品選集》正式出版

  •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籃球
  • 2022-12-09
簡介”傳統的潮州木雕作品多為S形或Z形構圖,李得濃受芭蕉輪廓的啟發,利用兩種構圖的對比關係,設計出“聚叢式”“門字式”等新穎的構圖形式

良將無棄材什麼意思

本文轉自:金羊網

大匠無棄材 盛名揚海外《古今絕藝——李得濃木雕藝術作品選集》正式出版

大匠無棄材 盛名揚海外《古今絕藝——李得濃木雕藝術作品選集》正式出版

李得濃製作蝦蟹簍

大匠無棄材 盛名揚海外《古今絕藝——李得濃木雕藝術作品選集》正式出版

風生水起喜悅歸

大匠無棄材 盛名揚海外《古今絕藝——李得濃木雕藝術作品選集》正式出版

百鳥聚叢林

大匠無棄材 盛名揚海外《古今絕藝——李得濃木雕藝術作品選集》正式出版

1989年為潮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北閣景區塑關公雕像

文/孫磊 梁善茵

今年3月,《古今絕藝——李得濃木雕藝術作品選集》出版。該書凝結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潮州木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得濃(1949-2016年)的畢生藝術造詣,為後人留下了可記憶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可賞讀的潮州特色傳統木雕工藝,這也是李得濃的畢生夙願。這部專著集其學術研究、代表性潮州木雕作品於一體,是一本涵蓋面廣、教科書式的木雕藝術作品選集。

據該作品集的執行主編、李得濃的女兒李慶介紹,該書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父親李得濃所撰寫的學術文章;第二部分選取李得濃代表作品約300件,其中多以木雕為主,還收納了雕塑、脫胎漆、繪畫、書法、噴砂彩繪玻璃等不同型別的作品。

李慶介紹,作品集的框架結構經過了多次修改調整,確定了現在的樣式:前半部分的學術文章能幫助讀者瞭解潮州木雕的整體概況,把讀者“領進門”後,在後面的作品中只保留作品的名字、尺寸和創作年份等基本資訊,不加任何點評解析,為千人千面的審美和感悟保留獨立空間。

李得濃在潮州木雕領域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國際著名漢學大師饒宗頤曾以”古今絕藝、大匠無棄材”來評價其精湛技藝。

  起點:無心插柳走上“動刀”之路

李得濃生於1949年,與新中國同齡。李得濃的父親在當時已是潮州國營彩瓷廠的一位彩瓷藝人,他自小深受家庭的藝術薰陶。1966年,時年17歲的李得濃在潮州一民辦工藝廠做陶瓷花紙設計,但李得濃沒有繼承其父衣缽,而是於1973年考進潮州二輕金漆木雕廠,師從著名木雕大師陳舜羌。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木雕,從此與木雕結下不解之緣。

憑著紮實的繪畫基礎,李得濃深得潮州木雕老匠人們的喜愛,他曾自述“因為我都有點繪畫基礎,很討我的師傅喜歡”。進入木雕廠的第二年,李得濃就進入技術革新組,成為廠裡的骨幹。1976年,李得濃被選中進入潮州工藝美術研究所,跟隨美院畢業的老師們進修工藝美術。1977年,恰逢縣裡選派創作設計人員到廣州美術學院進修,李得濃成為當時潮州木雕行業中唯一一位前往廣州美術學院進修的學員。

在廣州美術學院,李得濃系統地學習雕塑、國畫、書法和各類工藝美術。

李得濃生前回顧自己“美院夢”的實現,頗有感觸,他在作品集中記錄了下這份失而復得的心情:“年輕曾夢想進美院,終因才氣未濟,短訓而已,算是圓點美夢。但夢太短,遺憾多多。黃粱之後,時也,命也,唯天道酬勤也。”

1987年,李得濃創辦了潮州市新橋美苑工藝廠。當時的他已經小有名氣,不少顧客慕名而來。憶述那段歲月,李得濃不無自豪地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州幾乎所有的高檔粵菜餐廳如廣州酒家、蓮香樓、陶陶居、泮溪酒家、南園酒家等都有我的作品。”

除此之外,從廣東省政府大廳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從“潮州八景”之一的北閣佛燈到“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順德清暉園,從新加坡半港天后宮到法國的巴黎中國城,都能見到李得濃的作品。

  突破:開創新穎的木雕構圖形式

在充分利用潮州木雕傳統的多層次鏤空等表現形式與技法基礎上,李得濃尤其注重木雕空間的佈局、比例的協調以及點線面之間的處理。此外,他還會根據木料的形狀隨形而作,把木色和金漆兩部分處理得恰到好處,互為映襯,相得益彰。在李得濃看來,他的個人風格源於生活、提煉於生活:“我們不單是從古人那裡繼承些什麼,而更重要的是突破點什麼,這是我的理念和追求。”

傳統的潮州木雕作品多為S形或Z形構圖,李得濃受芭蕉輪廓的啟發,利用兩種構圖的對比關係,設計出“聚叢式”“門字式”等新穎的構圖形式。如廣東順德建築設計院,那是一座現代化的高層建築。其進門是多層臺階的設計形式(因地下被設計為停車場),臺階上的大堂名曰“藝雲軒”。高大寬敞,透過後面的玻璃牆體以及玻璃門,是假山瀑布小景。為了豐富建築的文化內涵,李得濃設計、製作了一座潮州木雕——多層次立體鏤空的落地花罩。作品高 6。8 米、寬 6。28 米,兩面可觀,既是門形的裝飾,又起到隔斷的作用,取名為《百鳥聚藝林》。

它以百鳥歸巢雲集聚足於四季如春的大家庭為主題,融鑄傳統的天人合一理念,於現代審美意識之中寓意人才濟濟,興旺發達。此外,又選取兩個百年以上的天然古老樹樁,屹立兩旁,以此象徵基業永固,源遠流長;再配以人工雕刻的榕樹綠葉和百鳥圖案,寓意枝繁葉茂,百鳥來聚,事業興旺、富貴發達。上面橫楣是潮州木雕多層次雙面鏤通。構圖中集結了多種民間喜聞樂見而又寓意豐富的題材,如梅、蘭、竹、菊,比喻不畏嚴寒,剛直不阿的清高品格和謙虛正直的君子之風。而牡丹鳳凰則是幸福光明的象徵。另外,還寄託有錦上添花、喜鵲登梅,百鳥朝鳳等吉祥如意的旨趣。這樣,其整體設計,既是傳統文化的發揚,也是現代工藝美術的展示,都為方整寬這些敞的空間增光添彩。概言之,大型木雕作品《百鳥聚藝林》遠看基調一致,近看栩栩如生,可以說是目前全國首例天然大樹幹和傳統潮州木雕藝術與現代建築相結合的典範作品。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潮州木雕的一大特點。李慶認為,父親的作品不只可以令人透過欣賞外在工藝之精美,進而獲得愉悅情感,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使人感知到作品的相關歷史知識、傳統文化與社會背景,以及思想內涵、形式與風格特徵,甚至是作者的創作思路和思想情感。這正是其作品具有永久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德藝:藝術如做人,誠勤才能真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唐克美在作品集序中寫道:他不加修飾的自然捲濃髮和蓬鬆的鬍鬚間,烘托出一張線條堅毅的面孔,他的衣著向來隨意自然,平時疏於社交,生活簡單樸實。一年中的大部分時光,他都是在一塊塊、一條條木頭間沉思遐想、運筆、舞錘、執刀……這該是他全部生活的意義與樂趣。他是一位有藝術理想、藝術激情和藝術靈氣的優秀木雕藝術家。

常年在外求學的李慶經常聽家人談起父親的“古怪”事蹟。一次在廣州朋友家喝茶時,李得濃接到訊息,得知湖南汨羅的山中有好木材,還未通知家人,便和摯友陳友群買了動車票到汨羅,下車後轉乘汽車上山。汽車上到半山腰時,對面下山的一輛車剎車急轉,直衝向李得濃他們的車,距離僅有幾十釐米,幸而無恙。事後,陳友群對李得濃說:“好在佛祖保佑,你是做佛像,我是拜佛的。”

饒宗頤的評價李得濃“大匠無棄材”,既是對他精妙技藝的讚譽,也是他真實的生活寫照。在李慶的記憶中,父親熱衷於蒐羅各式各樣的木頭,為了找到適合雕塑的木材,屢次奔赴江西、湖南等地的深山。無需“尋尺”,李得濃往往看上一眼,便可“各有施”。他認為被人所遺棄的邊角料、奇形怪狀的木材往往是一個寶庫,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木雕作品《遊目騁懷》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取材於凹凸不平的瘤杉根部。李得濃將一隻木雕蟹簍置於其中,簍外簍內七隻龍蝦生猛活潑、遊態各異,十四隻大鰲高揚的螃蟹在浪花和小草之中游弋,根瘤的斑點宛如浪花濺起的水珠。

李得濃對自身的高要求體現在每件作品中,也融入為人師表的言行身教。2007 年,李得濃被評為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潮州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擔當起傳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任。在他眼裡,潮州木雕可謂“既喜且憂”。可喜的是,潮州木雕被評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門手藝得到各界關注;堪憂的是,如今的潮州木雕師“越來越少,越來越老”,年輕人大多耐不住坐冷板凳的寂寞,不願從事這一行業。

為此,李得濃成立了潮州木雕藝術研究中心(後更名為潮州市濃園木雕藝術研究院),即今天的“濃園”,大力培養手藝傳承人。除了他的兒子傳承衣缽外,其門下的弟子還有高職教師、大學本科生和技校畢業生,如今他們大多都已自立門戶,賡續李門手藝。

李得濃在作品集後記中寫道:做木雕如學生做作業,勤奮才能得分;做藝術像做人一樣,需誠才能真。願與同行為師為友,相互鄰挈,同為繁榮木雕藝術而“鑽木取火”,也是出此小集之初衷。無心插柳的李得濃以個人藝術秉性、潮州地方文化滋養和對木雕藝術鍥而不捨的堅守,運斤持鑿四十餘載。在盈千累萬的作品中透出一代工匠的氣質、格調和精神。

李慶認為,木雕行業需要創新,她希望後來者能透過父親的作品集得到啟發和感悟。

Top